璧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中心 重庆璧山 402760
摘要:目的:通过对初产妇的产前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了解其心理状况影响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顺利度过围产期。方法:通过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0例初产妇的产前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初产妇产前SCL-90总分及因子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与常模分相比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或显著差异(P <0.01或P <0.05),初产妇SCL-90总分与年龄呈正相关(P <0.01);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P <0.01);与家庭月收入呈负相关(P <0.01);与对分娩知识的了解呈负相关(P <0.05)。结论:初产妇较正常人群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并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对分娩知识的了解相关,我们应该重视初产妇产前的心理活动变化,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初产妇;心理状况;护理
妊娠、分娩是妇女一生中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初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以及从亲友、媒体处得到关于分娩的负面信息,使得初产妇在分娩期常产生显著的心理变化。初产妇产前心情通常十分复杂,既有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也有对分娩的恐惧担心。精神心理因素作为影响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1],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其不良情绪可以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使分娩不能按正常分娩进行,从而导致难产、剖宫产等。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对2013年5-9月份保健院120例初产妇的产前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其顺利度过围产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对2013年5-9月份以来住院产前初产妇随机抽取120例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在调查的120例初产妇中,年龄构成从20岁-36岁,平均年龄27.1±2.97岁,孕36-42周。在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下文化者16例(13.3%),初中文化者29例(24.2%),高中及相应文化者39例(32.5%),大学及以上文化者36例(30%)。家庭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者11例(9.17%),1000-3000元者27例(22.5%),3000-5000元者37例(30.8%),5000元及以上者45例(37.5%)。在对分娩知识的了解方面,不了解者3例(2.5%),简单了解者56例(46.7%),比较了解者43例(35.8%),非常了解者18例(15%)。
1.2 方法
首先对初产妇产前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讲解测试目的,说明此测验与自身利益无关,结果受到保密,消除被试者的顾虑,向受调查者讲明问卷的内容及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此次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2.结果
表一表示初产妇产前SCL-90总分及因子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与常模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因子分强迫与常模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子分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与常模分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
从表二可以看出初产妇SCL-90总分与年龄呈正相关(P <0.01),即年龄越大,心理症状越多;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P <0.01),即文化程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多;与家庭月收入呈负相关(P <0.01),即家庭月收入越多,心理症状越少;与对分娩知识的了解呈负相关(P <0.05),即对分娩知识了解越多,心理症状越少。
3.讨论
3.1 初产妇产前不良的心理症状
从表一可以看出,初产妇在产前都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在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影响初产妇产前心理不良症状的因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这样产妇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3.2 影响初产妇产前心理相关因素分析
从表二可以看出初产妇年龄越大,心理症状越多;文化程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多;家庭月收入越多,心理症状越少;对分娩知识了解越多,心理症状越少。
3.2.1 年龄因素
高龄孕妇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来自家庭及外界的压力;担心超过最佳生育年龄能否平安渡过妊娠、分娩期[2];担心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畸形等。
3.2.2 学历因素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高学历(大学及以上)孕妇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可能与知识层次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妊娠分娩的过程以及容易发生的母婴并发症等多,但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易于陷入片面的理解,容易对号入座;且对下代期望值高,担心胎儿是否发育良好及自己是否绝对安全;且文化程度高的产妇多从事脑力劳动.对疼痛更为敏感。
3.2.3 经济因素
家庭月收入可以反映初产妇的社会经济支持情况,也是影响初产妇产前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经济支持可以为产妇提供更好的分娩环境及产后保障,减少产妇心理问题的发生[3]。
3.2.4 对分娩的了解
受调查的初产妇较多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及详细了解,加上从亲朋好友及媒体上得来的关于分娩痛苦的不良暗示,过分担心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对分娩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对宫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始料不及,心理反应很强,过分恐惧、紧张。正确对待分娩这一自然的生理过程、不盲目听取他人的经验、适当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参加孕妇学校、就诊时接受医生指导等对改善妊娠期心理应激有一定帮助[4]。
3.3 初产妇产前护理对策
3.3.1 提供温馨、方便的住院环境
一个温馨而有利于产妇心理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设置家庭式的待产室和产房,保持清洁,温湿度适宜,放置一些花卉和令人欢心的具有知识性和可爱宝宝图像的挂图,适而放一些令人心悦的轻音乐使产妇心情舒畅,从而减轻产妇的心理负荷,有利于消除产妇的紧张、焦虑心理。提供即将临产孕妇参观产房的机会,使之熟悉环境,减少对产房神秘而陌生的恐惧感[5]。同时医务人员用爱心、同情心、耐心、细心为孕妇及其家人提供亲情化服务,用微笑的面容、亲切热情的语言营造出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温馨环境、消除产妇的陌生和孤独感。
3.3.2 建立融洽、互信的护患关系
妇女在妊娠、分娩期间的部分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态度。医护人员仪表端庄、态度和蔼;各项检查前主动向产妇进行解释和沟通,让其了解目的和配合方法;检查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产程观察主动、细致,发现问题时处理迅速确切等是取得产妇信任的基本条件。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使其心情放松,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情绪[6]。医患人员间彼此信任、相互配合的良好医患关系,有利于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
3.3.3 对初产妇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心理评测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7]等对入院的初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及时发现初产妇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认真分析原因,是初产妇对自身情况的担心还是对外界环境、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的焦虑,以便下一步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及护理。
3.3.4 健康知识宣教
对入院的初产妇可用多种形式如小讲课、视频、幻灯片、个别讲解、散发小卡片等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让她们正确的认识分娩过程。对分娩过程中及产前产后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产妇的饮食和休息、分娩常识、宫缩与分娩关系及分娩时如何配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帮助初产妇走出各种心理误区,使她们明白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消除初产妇对分娩的忧虑和对产痛的恐惧,增强对分娩的信心,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生命的诞生[8]。
3.3.5 启动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
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是影响临产产妇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良好的社会支持可对应激状态下的产妇提供保护,产前要对丈夫、公婆及父母等家庭成员进行有关的心理卫生宣教,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在产前教育中对期盼生男孩的孕妇及家属,宣传正确的生育观,尤其做好丈夫和长辈的工作,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祛除旧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9].同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分娩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缓解其孤独、恐惧感。
3.3.6 开展导乐陪伴式分娩
向孕妇及其家人介绍一对一导乐陪产方式,即:1名助产士为1名产妇提供全产程的专职陪伴,负责其产程的观察、分娩知识的宣教指导、分娩过程的正确引导、随时对产妇及胎儿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处理、负责接产、陪伴至产后2h[10]。导乐陪伴式分娩是针对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而采取的心理疗法,在产前、产时及产后给予产妇持续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以温柔的态度,真诚的爱心,专业的技术水平,为产妇及其家人提供专业而温情的帮助,可有效地缓解产妇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了产妇痛阈,使产妇在舒适、安全轻松的环境下顺利分娩。
4.结论
分娩作为重大的生活事件成为产妇心理生理的应激,初产妇产前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正常人群来说存在更多的躯体不适及心理变化,并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对分娩知识的了解存在相关。我们应该重视初产妇产前的心理活动变化,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通过提供温馨、方便的住院环境,建立融洽、互信的护患关系,对初产妇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健康知识宣教,启动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开展导乐陪伴式分娩等改善初产妇存在的心理不适,帮助她们在最佳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1
[2]夏春风.产妇心理与心理干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15(5):288-290
[3]吉航,林其德.分娩前宣教[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5):257-258.
[4]扬朝红,王维丽,陈淑清.导乐陪伴式分娩提高产时保健质量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5):303-304
[5]黄秀丽,洪柿,吕黎松.手足口病患儿及家属心理支持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2(12):18-19
[6]马红云.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6(2)1-2
[7]粟利平,熊小兰.浅谈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8)
[8]戴润清,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3)
[9]吕连双,张燕.癌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1(03)
[10]屈秀芳.术前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心理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1(08)
第一作者简介:曾维琴,女,大专毕业,主管护师。
论文作者:曾维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初产妇论文; 心理论文; 产妇论文; 产前论文; 家庭论文; 症状论文; 越多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