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学科特征与测度路径_批判性思维论文

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学科化特征及测量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路径论文,测量论文,学科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学科中展开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日渐受到学界重视,但是,人们对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维之间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笔者认为批判性历史思维①是两者的融合,是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思维领域中的具体形式和实践结果,也是历史思维本身学科特征的深度体现。怎样深入认识这种批判性历史思维,并对其进行有效测量,本文做一简单讨论,求教于大家。

一、概念的提出及反思

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体现②。明确历史学科能力目标,深化历史学科能力认识,对于当前历史教学与历史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推进对历史思维的认识,自是目前历史测量研究的关键所在。

借鉴有关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历史思维的认识。目前批判性思维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重在厘清批判性思维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应用问题,如怎样推广和实践批判性思维等。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具体学科研究,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学科化研究,是目前推广和实践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历史学科研究,对于深化历史思维认识、明确历史学科思维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视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方面的实践,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如2003年邵红的《批判思维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2005年陈良的《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06年文卫华的《论中学生历史批判意识的形成及批判思维的培养》、2007年刘欣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建构》、2008年霍银荣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就集中讨论了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应用问题。他们重点关注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和形成批判性思维问题,在梳理批判性思维已有成果,反思历史教学等方面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实施,以寻找培养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规律与方法。

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视角,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教育理论范畴,它在不同学科中呈现不同的具体形态,并在各自学科中内化成独特的学科思维。在这个意义上讲,批判性历史思维就是历史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思维的建构来看,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提出,不是简单地应用批判性思维,而是立足思维本身的结构与来源,反思不同思维范畴的内在特质,进而厘清与呈现新的思维方式的认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性历史思维是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维结合的产物。

二、学科化特征与测量路径

批判性历史思维横跨批判性思维研究和历史思维研究两大领域,但研究重心与立足点仍是历史学科思维。着眼批判性思维研究,批判性历史思维是一种实践研究,重视的是学科应用;而立足历史思维研究,则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明确与深化,是对历史思维核心内容的扩展、具体内涵的扩充。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历史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思维,具有非常明显的学科化特征。

1.追求历史真实,考证历史事实

反思的前提是真实,这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核心所在。重视历史事实,立足历史材料,一直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不过,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学术界对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所质疑,这给追求历史的真实性的努力带来了很大冲击。从历史测量学来看,追求历史真实始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原则,也是批判性思维思考的起点。与记忆、推理等教育学概念不同的是,批判性历史思维更强调学科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史料的仔细辩证,重视史料本身的局限和视角,反思史料及其背后的整个事件等。这样的思考同时表现为对历史场景的重建、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加接近真实,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批判性历史思维而言,历史真实是一种结合了观察者本身作用的客观,本身包含了观察者的主观性。

就目前的历史测量来看,重视对史料的辨析,尤其是重视记录者本身的立场,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如试题: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010年,高考题,全国课标卷)

面对中日战争的爆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被测试者不仅要求记住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历史记载进行反思,分析文本与研究者本身的关系,了解主观研究背后的历史真实,这才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较佳途径。

2.关注历史过程,强调主动学习

历史本身具有过程性。研究历史必须重视对历史过程的考察,这也是历史思维具体展开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反映历史事件的复杂、历史现象的多面、历史评价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历史过程所呈现的逻辑往往能够突破人们既定的简单认识,为人们了解历史本身提供有力的证据。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对历史过程的重视,养成从历史视角出发,重视历史逻辑的独特学科思维特征,注意发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激情与能力应成为其目标。在历史测量方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学习的过程,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以下试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应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2009年,高考题,广东卷)

从测量的考查目标来看,此题旨在模拟学习历史的现场,考查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此种考查不仅关注学生对历史过程的重视,同时重在观察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3.反思历史结论,彰显历史评价

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历史的评价,往往涉及诸多方面。不同的研究者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立场,对同一历史现象会做出不同的评价。面对不同的结论,需要人们理性反思,不受他人结论的束缚;同时,对于既定的历史结论,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哗众取宠,而应依据史料合理地对历史做出评价,这正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意义所在。

以评判历史人物为例,注意考察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同一人物的评价,反思评价者的立场和方法,已成为考查考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 ,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2010年,高考题,全国课标卷)

这道试题考查的重点不在于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具体结论,而更多在于反思评价结论本身和评价者的立场、目的和方法。被测试者需要认识的是,人们为什么会对曹操做出不同评价,人们依据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标准。以此来体现考生本身的历史态度与历史立场,测量学生的历史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注意历史呈现方式,拓展历史思维认识

随着记录历史方式的多样化,图片、影像资料、声音文件等载体不断呈现于人们面前,文字记载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冲击。着眼未来的历史研究,图片、音频资料、图像资料会成为更普遍的史料,这使得历史真相越来越立体化,越来越真实化,越来越情景化。伴随人们书写、阅读、记忆以及叙述方式的变化,表现历史的方式、研究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视角都在不断改变。事实上,在目前的教学中,图片教学、音频教学、网络教学日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有力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对于历史测量来说,注意考查图片信息,通过图片揭示历史,也逐渐为人们重视。在近些年试题中出现很多历史图片、表格,使得试卷形式日益新颖。虽然声音文件仍难以在测量中出现,但是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料,正得到不断推广。伴随科技的发展,未来测量形式也在发展,人们需要对原有历史思维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大史料范围,接受新的历史呈现方式,从更多维度和视角思考历史,借助更多的工具,不止是文字,包括图片、声音等,对历史进行认识,这正是历史批判性思维测量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结论

无论是落实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还是深化历史思维研究,对批判性历史思维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能力和拓展历史思维认识。但是,作为不同思维研究的综合体,批判性历史思维的研究不是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维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内在的融合,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思维特质的研究。当然,要深化这种认识,有待更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有待更为准确的数据分析,有待更为科学的测量目标的确立。

注释:

①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参见Alec Fisher和罗旭清的相关研究;有关“批判性历史思维”概念的思考,参见拙文《批判性历史思维的认识与测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刊),第130~134页,此处均不再赘述。

②刘芃.《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标签:;  ;  ;  

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学科特征与测度路径_批判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