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研讨会简介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研讨会简介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侧记论文,民族主义论文,史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不仅是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而且还表现为一次次前后相继的民众实践运动,甚至是各种政治力量手中的重要招牌,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与之相应,民族主义作为一种诠释的工具,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也曾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然而,仔细检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却可发现,相关的专题论文与论著,为数并不多,而有分量者更是屈指可数。这与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为了推动该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06年1月7-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是为2006年8月即将召开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做预备。以史学界为主,包括哲学、文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界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做了多样性的解读,涉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历史评价等诸多问题。而与会学者在诸多问题上认识的分歧与争论的激烈,正显示了相关研究的亟待深入。

从“民族主义”的历史评价说起

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几乎是每位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自然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争论的焦点。

马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情结制约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这一遗产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的时候,如果继续坚守民族主义立场,我们就有可能因不遵守这个星球的一般规则而被排斥在世界一体化的生活之外。马勇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态度主要是批判的、否定的,认为它多有消极作用而少有积极作用。与此相反,宋志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近代中国人面对空前深重的灾难,失去了原有的信心,而民族主义的高扬恰恰起到了解决自卑感、提升自信心、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所以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只有积极作用而没有消极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马勇和宋志明的观点,绝大多数学者表示不能赞成。耿云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中心目标是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而近代民族国家最基本的内容是独立、统一、民主、富强。因此,凡是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就是健全的民族主义,应予完全肯定。否则,就不是健全的民族主义,就不应无条件地给予肯定。而要完成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这样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健全的理性指导,应当确立“理性的民族主义”的观念。耿先生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评判可视为“双刃剑”说。李文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同样不赞同民族主义评价中的肯定说与否定说。在他看来,两种观点都是偏激的,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主义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既不能把民族主义看成是一种煽动,也不能把民族主义说成是让中国回到闭关自守,它本质上是让中国以一种平等的资格进入世界。因此,他更赞同耿先生所倡导的理性民族主义。郑大华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出要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进行区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主要内容,因此,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潮,起的主要是积极的历史作用,而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则较复杂,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外,还包括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以及其他民族主义,如大国沙文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它们所起的历史作用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完全是消极的作用。所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简单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都不可能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否定说、肯定说、“双刃剑”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基本上概括了学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历史评价的主要观点。分歧的存在便于推动研究的深入。而研究者在此问题上的分歧,也提示我们注意到,历史评价的背后事实上隐含着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不首先弄清这些问题,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评价就难以令人信服,更无法达成共识。

亟待厘清的一些问题

与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评价紧密相关联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特殊性问题。而这一特殊性既包括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生成的特殊,也包括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内涵的特殊。

民族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中国的近代民族观念受到日译西书的影响,这已是学界的共识。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又不同于西方式的民族主义。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史上,根本不曾存在过西方式的“民族主义”。但将“民族主义”作为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却又未尝不可。既如此,那么,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生成的?此亦即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生成的特殊性问题,也就是刘桂生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所说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内在机缘”问题。在刘先生看来,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需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民族主义的外延;二是民族主义的内在机缘;三是方法论问题。这里所说的“内在机缘”的问题,也就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生成的特殊文化基因问题。最近的研究证明,“民族”一词是中国古代文献固有的名词,而非日本传入,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南齐书》。这就在词源学上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日本传入说”。这样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同样,对于民族主义也应该首先做一些“循名责实”的研究工作。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生成背景,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特殊内涵与特征。郑大华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容是由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二是社会进步,即所谓“近代化进程”。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相依相存,民族独立是实现社会进步的保障,而社会进步又有利于民族独立的实现。史革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反对目标的双重性;与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有机结合;不断克服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理性民族主义占主流地位。这些都是从宏观上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征与内涵。然而,宏观研究的深入尚待微观研究的积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胡伟希教授从严复、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民族主义思想的个案入手,考察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构建中的特殊性。他指出与西方民族主义由法国大革命所酝酿,最终却演变为与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强劲意识形态不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从西方传入之初,即与自由主义思想相互促进,甚至互为一体。然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自由主义思想的结合,其实是松散的。对于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来说,国家富强无论如何都是第一位的,当民族主义或者国家富强的诉求与其心中的民族政治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放弃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以保全国家富强的要求。从严复、梁启超到孙中山,他们出于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引入西方的自由主义,但由于其思想的潜意识源自民族主义,因此导致其在国家理论上的重大失误,也就无法真正解决中国的民主建国问题。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可谓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大特征。张昭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以梁启超、章太炎和孙中山为例,考察了儒学资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生成问题,并得出结论:一方面儒学的本土性、民族性文化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夷夏之辨”、“天下一家”等内外观念,为近代思想家论证和宣传“民族国家”独立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和有力支持(这一点与儒学中“民主”资源的缺乏适成对照);另一方面儒学中所含有的“天下主义”、狭隘种族观念等成分,又成为阐述民族主义思想的负累。而近代思想家传统学术背景和政治派别归属的差异,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生成的复杂性。此外,近年来学界对孙中山、胡适等民族主义思想的个案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而言,从人物与事件的个案入手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正是基于中西民族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郭双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强调,在民族主义研究中,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评判体系,如何处理好外来理论与本土文化及现实的关系,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

由否定论牵扯到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或国际认同的关系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次会议上,李喜所教授(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察了民族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认为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现代性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现代性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也不例外,其发芽、生根的历史过程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客观进程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现代化的深度决定着民族主义普及的广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构成悖论。李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和中华文明西来说为例,探讨了以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求两全的心态及其所导致的两难困境。而南开大学哲学系的李翔海教授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表明,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同样存在着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诸多个案研究告诉我们,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取舍,始终是困扰后发展国家知识界的两难选择;而今,不同取舍直接关涉到我们对民族主义的历史评价。对民族主义的否定论者正是站在了世界主义的立场上来评价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对此,李文海教授则持批评态度。他说,否定民族主义的论者以是否纳入世界秩序为评价标准。但此一观点忽视了三个重要内容,即近代中国是如何纳入世界秩序的?中国人为纳入世界秩序付出了什么代价?中国纳入世界秩序后面临着何种发展前景?他指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炮火的驱使下纳入世界秩序的,中国人为纳入世界秩序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中国纳入世界秩序之后,是列强宰割的对象而不是世界民族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就应该肯定民族主义在争取民族平等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简单否定。总之,当我们对中国近代史上不同历史人物之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思想纠葛有了认真研究之后,再来评价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可能会更加客观。

与民族主义的历史评价相关的另一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如前所说,耿云志先生虽认为民族主义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他将民族主义分为理性民族主义(有利于民族国家目标建构之思想与活动)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盲目排外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并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提倡确立明确的“理性民族主义”观念。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与会学者的赞同,这是199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运动中的排外、激进问题理性反思的结果。众所周知,1980年代以前,中国学界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运动,除了保守传统被视为复古、封建以外,几乎都是作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加以肯定。近年来,学界在反思革命史观的同时,也在反思民族主义运动中的排外问题,反思的结果,是否定非理性民族主义,而倡导理性的民族主义。但仍有学者坚持民族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没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究竟是否存在一种理性的民族主义,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中的非理性问题,学界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值得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研究的方法与视野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研究,西方早于中国。而西方的相关研究或侧重于现实问题,或注重理论阐发。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真正关注并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过去的民族主义研究存在着一种“非历史”的倾向,即偏重于从各个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但无论如何,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一个可喜的现象,值得提倡。因为民族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只有不同学科从各自的知识结构切入,方能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问题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本次会议上,来自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对民族主义的研究,即体现了其学科的特征。易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采用演绎而非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民族主义的系谱,而石茂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则以中越边境一个家族史为例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与民族国家的认同问题。但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此坚持史学的研究方法又是必须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必须以遵守所跨学科固有的方法与规律为前提。就民族主义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历史的问题,我们不能违背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此外,关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当我们习惯于从思想家思想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特征时,关注下层民众的民族主义运动实践所包含的中国民族主义从传统向近代转换的历史特征,就显得颇有新意。王先明教授(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通过对近代中国实践层面上的诸多民族抗争运动在表现形式、运动目标指向、力量构成及思想内涵、精神武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指出了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他认为从社会运动层面而言,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运动以1901年为历史界标,明确表示出中国民族主义的不同时代特征,体现出民族运动的两个价值取向。与以往研究注重分析思想家的民族主义观念不同,王先生从实践层面的民族运动入手,分析其中所蕴涵的传统与近代民族主义之不同价值取向,这不仅弥补了此前研究的不足,而且对解释传统与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视角转换同样重要的是个案研究的加强。已有的关于民族主义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研究,又以思想家研究为主,如梁启超、严复、孙中山、胡适等人。当然,这一研究十分重要,而且有待深入。如本次会议上,迟云飞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通过对一个满族官员——端方的民族主义研究,探讨了晚清民族主义的多样性问题,就很有启发意义。与人物的研究一样,事件的研究同样有助于阐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与内涵。李育民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以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废约运动为个案,不仅分析了此次运动所包含的近代民族主义的各种内涵,而且通过与此前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的比较,既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演变轨迹,也突出了废约运动所蕴涵的历史特征。

上述研究提示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研究,从方法上讲,应当是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进行;从内容上看,应当是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思想观念与实践运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人物研究与事件研究相结合。同时我们要扩大视野,不仅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而且还应开展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和近代东亚其他国家民族主义的比较。只有从多视角、多层面切入,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丰富内涵。

标签:;  ;  ;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研讨会简介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