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项目进展的调查与分析_国企论文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项目进展的调查与分析_国企论文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展情况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点论文,企业改革论文,进展情况论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振兴和发展国有企业对于不断壮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时,要求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国务院有关部门自1994年底开始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截至目前为止,除国务院确定的100 家试点企业外,各级地方政府为探索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一些试点企业,累计达2000多家。两年多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试点工作成效如何,取得了哪些经验,还有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这些都是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调查队,于今年上半年对遍布全国的试点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问卷分为试点企业基本情况、试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试点企业负责人回答的企业改革问卷三部分。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自1994年底国务院布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以来,试点工作在全国稳步推进,试点企业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试点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观念增强;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国有资产明显增值,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同时,通过试点摸清了一些问题,探索了一些路子,为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现代企业制度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为了推广试点企业的经验,扩大国有企业改革成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为目标,认真抓好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改革,把国有独资公司或全资国有企业的比重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除少数关键行业外,有条件的都应积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并进一步规范公司制企业的运作。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选好、管好企业一把手,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一、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概况

(一)试点企业分布情况

扰对全国2343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调查,试点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1、试点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有1310个试点企业,占56%;中部地区有617个,占26%;西部地区有416个,占18%。试点企业数超过100家的省、市有:北京(148家)、天津(196家)、河北(152家)、辽宁(129家)、上海(242家)、江苏(152家)、广东(165家)、河南(104家),这8省市试点企业共有1288家,占全国试点企业总数的55%。

2、试点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在2343 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中,制造业有1546家,占66%;批发零售贸易业有347家,占14.8%;建筑业有69家,占2.9%;采掘业有51家,占2.2%;运输邮电业有50家,占2.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5家,占1.5%;房地产业有22家,占0.9%;其余223家分布在金融保险等其它行业。

3、试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 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国有企业有1620家,占69.1%;国有控股企业有519家, 占22.2%;集体企业有110家,占4.7%;非公有制企业有24家,占1%; 其它经济类型企业有70家,占3%。

4、试点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在试点企业中,特大型企业有102家,占4.4%;大型企业有1425家,占60.8%;中型企业有672家,占28.7%;小型企业有144家,占6.1%。

(二)试点企业职工及资产状况

至1996年末,2343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拥有职工1004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6万人; 资产总计19400 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5850亿元,流动资产9914亿元。职工及资产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详见表1)。

表1 1996年全国试点企业拥有职工及资产

企业个数(个)职工总数(万人) 资产总计(亿元)

2343 100419400

东部1310

61613783

中部 617

250 3637

西部 416

138 1980

特大型

102

266 5708

大型1425

64011710

中型 67291 1619

小型 144 7 363

国有经济1620

82715133

国有控股 519

140 3298

集体控股 11018 398

非公有制 24 3 115

其它经济 7016 456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改革时展情况

1、 大部分试点企业已不同程度地按审批后的《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行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一般分为《方案》设计、《方案》审批、《方案》实施等阶段。其中,正在实施改革的又分为《方案》已批但公司尚未注册、《方案》已批且公司已注册两种情况。据对全国试点企业的调查,76%的试点企业处在《方案》实施阶段,其中2/3的企业已实现改制后的公司注册登记。还有10.4%的企业尚处在《方案》设计阶段,13.6%的试点企业处在《方案》待批阶段。

2、有84.8%的试点企业已实行不同形式的公司制, 其中近一半的试点企业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初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 家,占23%;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也有540家,占23%; 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有909家,占38.8%;尚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有307家,占13.2%;其它类型企业有47家,占2%。实行改制的公司中,71 %成立了董事会,63%成立了监事会,33%成立了股东会。由于我国《公司法》明文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立股东会,因此可以说,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形成。

3、一半左右试点企业的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 按照规范运作的要求,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总经理应由董事会聘任。在调查的全部试点企业中,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的占52.2%(其中董事会直接聘任的占34%;由政府部门提名、董事会聘任的占18.2%);社会公开招聘有4家, 占0.2%;其它方式产生的占2.6%。但还有45%的试点企业总经理由上级部门任命(其中由企业主管部门任命的占23.3%;上级组织部门任命的占18.8%;职代会选举、上级任命的占2.9%)。 在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的比例稍高些,占61%。

4、政府部门已经基本上不干预企业中层领导的选用, 但为数不少试点企业的副经理(副厂长)的任用仍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绝大多数(97.6%)试点企业选用中层领导不必经政府部门批准。但不少企业一把手任用副手的操作程序还不符合规范要求。调查显示,试点企业副经理(副厂长)的产生方式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任命的仅占42%;总经理提名、报主管部门批准任命的占40%; 主管部门提名并决定的占9%;总经理自主决定的占4%;其它方式占5%。符合规范要求的不到一半。

5、 绝大多数试点企业的总经理能够行使《公司法》所赋予的职权。95%的试点企业的总经理能够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94%的试点企业的总经理能够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84%的试点企业的总经理能够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82%的试点企业的总经理能够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70%的试点企业自己能够作出重大投资决策。

6、用工制度有突破,管理工作待改进。1996年,62 %的试点企业的职工已没有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差别,合同工比例达81%,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89 %的试点企业建立了产品质量责任跟踪制度,74%的试点企业有奖惩制度并且能严格执行,25%的试点企业有奖惩制度但很难严格执行,极少数试点企业无奖惩制度。

7、试点企业分离社会性服务机构、分流富余人员取得进展。 1996年,试点企业分离社会性服务机构2265个及相应的人员11.7万人,分流的企业富余人员61.1万人,约占试点企业职工总数的6%。 其中安排到其它单位13.1万人,下岗培训11.5万人,提前退休15.4万人,待业21.1万人。分流的企业富余人员主要流向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及其它行业。从分流的企业富余人员流向单位的经济类型看,主要依次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及股份制经济。

8、 近四成的试点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已初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六成的试点企业经营者对国家抱有“等靠要”的思想。据对全国试点企业经营者的调查,41%的企业经营者希望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国家统一税负,企业平等竞争,但仍有高达56%的企业经营者希望国家的税收政策对本行业或本企业重点优惠。在对国家投资政策取向的看法上,有35%的企业经营者提倡企业平等竞争,不期望国家的投资政策对本行业或本企业优惠。还有高达63%的企业经营者则希望国家的投资政策对本行业或本企业重点优惠。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1、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总量稳定增长。 国有控股企业和实行有限责任的公司制企业生产经营增长较快。从总体上看,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总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1996年,全部试点企业经营额(销售收入或营业额)达12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分行业看,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6963.3亿元,增长6%;采掘业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增长12%;建筑业工程结算收入746.2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共实现营业额2901.1亿元,与上年大体持平。其中,批零贸易业2658.7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运输邮电业122.0亿元,增长10%;房地产业95.5亿元,增长14%;金融保险业24.8亿元,增长20%;其它行业1045.2亿元,增长4%。

分经济形式看,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生产经营增幅较快,前者实现销售收入1965.8亿元,比上年增长9%,后者为301.5亿元,增长11%。国有企业9491.2亿元,增幅仅为3%。

分企业规模看,特大型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41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小型企业131.7亿元,增长16%;大型企业7689.2亿元,增幅仅为3%;中型企业866.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分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看,国有独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54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占全部试点企业总值的62.2 %; 有限责任公司1484.7亿元,增长16%,占全部试点企业总值的12.2%;股份有限公司1061.5亿元,增长9%,占全部试点企业总值的8.8%。

2、企业负债率有所下降,资产结构有所改善。总的说来, 试点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有所好转,资产增值显著,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略有提高。1996年全部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8%,比上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资产增值率为26.5%; 流动比率为1.056,比上年增加了1%;速动比率达0.722,比上年增加了2%。

分经济形式来看,国有经济资产负债率为66.7%,比去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资产增值率为29.9%,比全国平均数高3.4个百分点,但国有经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低,分别为1.033和0.7。国家控股经济资产负债率为63%,比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资产增值率为22.2%,低于平均数4.3个百分点。集体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4%, 比上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3%,下降1.9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特大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最低,为61.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为67.2%,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最高,达70%,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小型企业为62.5%,降幅最快,达4.1个百分点; 小型企业平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最高,分别为1.413和0.831;特大型和大型企业比率居中;而中型企业最低,只有0.945和0.669。

从财产组织形式来看,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最低,为5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有独资公司为65.5%,降幅达3.1个百分点。而有限责任公司最高,达73.7%,与上年持平。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最高,分别为1.211和0.824;国有独资公司次之;有限责任公司不甚理想,只有0.98和0.697,分别比上年下降2%和1%。

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改善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在自身挖潜改造和加强经营管理上下了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积极扶持的结果。尤其是对国有大型企业,国家采取了有力的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国家拨改贷资金转为企业资本额的成倍增长。如1996年国有企业该项金额为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国有控股企业增幅也达1.2倍。若按企业规模分,特大型企业该项金额为51.6亿元,增长1.2倍;大型企业为26.5 亿元,增长1.9倍。

3、试点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下滑,但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 年全部试点企业实现利润422.8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1%, 其中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5.2亿元,下降13.5%;资金利税率为5.04%, 比上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为298.43天,比上年延缓28天。试点企业亏损面为17.2%。同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15.3%。相比之下,试点企业利润指标降幅要小一些。

3、资金缺、负债高、相互拖欠、 需求不足是影响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影响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8个问题, 要求企业家按照重要程度选择3个。从选择情况看,反映资金紧缺、 负债过高、相互拖欠、需求不足、人员过剩、原材料燃料价格偏高、管理机制不完善和设备技术落后是影响企业当前生产经营主要因素的,分别占调查企业数的65.8%、61.1%、34.1%、31.8%、28.8%、27.2%、22.8%、和13.5%(因为是多项选择,比例之和超过100%)。 集中试点企业负责人的看法,认为资金缺、负债高是影响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经营者对改革工作的评价

1、试点成效已经显现,进一步提高则任重道远。 企业家对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来企业经营状况和效果的总体评价是:效果很好的占5.3%,效果较好的占35.8%,效果一般的占23.9%, 尚未见效的占25.3%,其余9.7%的企业未作评价。 认为效果很好和较好的约占四成。

分地区看,评价效果好(包括很好和较好)的比例超过50%的地区有河北、上海、山东、四川、新疆5省、区、市。 认为尚未见效的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数10个百分点的地区有西藏、宁夏、山西、贵州、广西、北京、青海、7省、区、市。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政府机构改革及职能转变滞后和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是推进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

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影响企业改革进程的6个问题, 要求企业家按照重要程度选择三个。从选择情况看,反映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市场体系不健全、产权不明晰、缺乏对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影响企业改革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的,分别占调查企业数的80.5%、56.6%、53.1%43.7%、23.8%、22.7%(因是多项选择,比例之和超过100%)。 从试点企业负责人的答卷来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是影响企业改革快速推进的最主要障碍。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试点工作进展偏慢、花在方案批复方面的时间偏多。1994年, 国家决定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到1995年底,全国有1600多家企业被列入试点行列,但仅有一半企业的《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到1996年底,《方案》获批的企业比例增加到75%。但仍有不少企业反映,《方案》批复太慢,影响了企业改革试点工作的进程。

2、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不利于企业改革有效地推进。(1)一些政府部门还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为模式, 在经济管理和《方案》审批过程中,对企业的资产组合、投资方向、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控制过多,斟究过多,花时过长。(2 )地区政府及行业部门权力和利益割据,阻碍了试点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运作和经营。(3 )政府部门办社会中介机构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据调查,有的社会中介组织挂靠某政府部门,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创办的。有的政府部门靠行政权力,要求试点企业必须到指定的中介组织进行帐务处理和资产评估,收取较高费用,为本单位的小金库增加实力,影响到改革实施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公正性。

3、国有独资公司偏多。在已改制为公司的试点企业中, 国有独资公司占42%,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各占29%。国有独资公司偏多不利于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组合和制衡机制的形成。

4、企业富余人员增多。 尽管近两年试点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力度有所加大,但至1996年底,全部试点企业富余职工仍有87.5万人,比上年增加41%;离退休人员总数为266.0万人,比上年增加9%。两项指标合计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5.2%。富余职工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独资企业。1996年底,特大型与大型企业的富余职工合计为80.5万人,占全部试点企业富余职工总数的92%。其中,国有独资企业富余职工为70.2万人,占总数的80.2%。

六、对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为目标,抓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改革,合理降低国有独资公司和全资国有企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并进一步规范公司制运作。国有企业可以管好,但要管好过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全资国有企业,须对国有资产管理者和国有企业经营者建立循环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花费的管理成本和社会费用是很高的。所以只需对关键行业(如垄断性行业、高技术行业、兵器制造业等)的大企业、大集团实行国有独资公司制或全资国有,其它行业要合理地减少国有独资公司和全资国有企业。有条件的,都应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各级政府要在正确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职能上下功夫,如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市场体系、解决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而企业的资产组合、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应属于企业的行为,应由企业经营者来决定。

3、选好、管好企业一把手,发挥好企业家的作用。要选好、 管好企业一把手,发挥好企业家的作用,需做三件事:一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和公司制规范运作的要求,配好企业一把手;二是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务负责人应由企业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任命,以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客观、真实、不受企业领导人的左右,使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有一个公正的依据。

4、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国有资产管理不好,浪费严重,民众不容。对国有资产实施多级管理、对国有资产管理者和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激励和约束机制十分必要。既要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的领导和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激励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新闻媒体、人民大众的作用,对其实施广泛的监督约束,营造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系统。

5、企业要在加强内部科学管理、 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管理上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尽快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标签:;  ;  ;  ;  ;  ;  ;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项目进展的调查与分析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