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保定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在混凝土和钢筋组成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经济所带来的成果时,也渐渐品尝到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食物、空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整个世界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内外环境问题的高压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重点落实,如何治理污染,如何在保证原始村落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成为规划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乡村规划;“文、娱、旅、产”全面建设;价值认同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农村的发展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在短短数年中,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农民的出行更加的方便快捷,资源信息不再闭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乡村建设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经过参与几次乡村规划的项目,笔者总结乡村规划的问题,并构思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乡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乡村地理位置不同,文化信仰各异,经济发展的阶段不一,村民的需求差异也十分的巨大。这让乡村规划步步维艰,规划人员如果没有实地考察,规划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乡村规划问题频出。
1.乡村社会关系与乡村规划:在乡村中,同姓同族或具有家庭关系的人们构成了邻里关系,这种关系延续了千年,虽然邻里之间会有小矛盾,但是在长期亲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井然有序的规划方式。这种规划模式不太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但是这种依靠血缘和亲族构成的邻里之间的组合模式,使每个乡村各具特色,团结一致。但是我国规划村庄时,对这种问题关注较少,不同种族和血缘的人们交叉规划,引起村民的排斥心理,激化矛盾,使得规划项目推动困难,村民怨声载道。
2.不同地域环境下建筑元素的任意使用: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村庄灿若星河,正是有这些成功村庄的案例,我们有的村庄工作者投机取巧,任意的生搬硬套,割裂了乡村空间环境的肌理,使乡村丧失了本来的活力和文化。乡村建设是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社会和历史发展相适应的产物,如果盲目的把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形式移植到了不同区域,就会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同时体现村民习俗与观念的建筑色彩和文化符号的错用及随意使用,导致民族文化多元特性减弱【1】。在参与规划项目期间,某些北方村镇生搬硬套南方徽派建筑,走入村中,映入眼帘的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这与北方干旱少雨风沙大的地理特征格格不入,粉墙黛瓦不仅没有带来美感,反而显得另类怪异。
3.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发展生产、旅游、娱乐:在乡村旅游日益火爆的今天,很多乡村把发展的方向转移到了旅游业,争相建设景区,名人故里。延误了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并且没有专业的旅游业的人员进行规划,建成的景区往往粗制滥造,缺乏管理,收效甚微。这就需要我们规划人员合理地统计当地的生产条件和旅游优势,合理地进行分配。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乡村规划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参与河北省保定市北奇村的规划策划,在面对乡村规划问题时有一些策略,在这里进行总结。
1.构建科学的认知理论体系,使主体、客体的认知统一
乡村规划者应该对所要规划的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乡村规划应当是建立在对乡村认知的理论基础上的,在乡村中了解当地的社会特征,掌握村民的社会关系,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知晓村民的价值观念。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发现村庄的内在秩序。其实一个村庄延续百年甚至千年,必然沉淀下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乡村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价值也不容忽略。村民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庄的空间形态。规划者深入乡村了解村民的认知,对建设合理的村庄规划有决定性的作用。
2.保留乡村文脉,拒绝“千村一面”
以河北的北奇村为例,当地村民好武,古擂台、武馆数不胜数。并且虽然身处北方,但是小桥流水,风景旖旎。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听到村民对我们讲述廉颇在此地力抗强敌,以一敌百的热血故事。这些对后来进行村庄规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迎合村民的爱好,仿建擂台,修建广场,为居民的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这一系列公共场所不仅收获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还引起原住民的共鸣,在全新的环境中给大家熟悉的感觉,不会突然感到陌生。这些投入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它为我们后来的建设铺平了道路,接下来的工作也更加便利。每个村庄都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没有哪个村庄的规划方案可以原原本本的复制到另一个上,“千村一面”会抹杀一个鲜活村庄的生机与灵性,对其本身来说,是种莫大的损失。
3,“文、娱、旅、产”全面建设,均衡发展
一个村庄是一个整体、有机的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居住生活三个部分。生态、生产、生活三者彼此依赖、互相融合。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彼此对应才使得乡村具有了真实、质朴的品质【2】。在建设的过程中,规划者必须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保证原有的产业正常发展,对农村的旅游资源和娱乐资源进行评估,看是否有投资的价值。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时刻保留着村庄的历史文化,不能将村庄的历史抹杀。文化是村庄传承的魂魄,理应贯穿始终。对村落有长期的规划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方案,这样才能避免反复拆建带来的损失,保证村落的长期发展。
三、结语
村庄的规划建设直接关系到村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国家发展必不可缺的一环,一个好的村庄规划方案不仅可以缓和城市乡村的矛盾,更可以让乡村充足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来,反过来,城市中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也会为乡村带来巨大的转机。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难以解决全部的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规划指导者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探究最合理的规划之道,尽量避免设计失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建设我们的最美乡村。
参考文献
[1]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规划师 Planners,2015年02期.
[2]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10期
论文作者:刘博涵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乡村论文; 村庄论文; 村民论文; 策略论文; 我国论文; 认知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