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新成果——裴平主编《国际金融学》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学论文,国际论文,成果论文,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金融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它主要表现为国际间货币资本的周转流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生活的日趋国际化,国际间货币资本融通的范围不断扩展,规模急剧膨胀,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国际金融状况不仅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而且它本身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越来越与世界经济的状况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成长,涉外金融活动日益增多。与此相适应,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也开始重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出了不少成果。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国际金融学的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少研究工作仍停留在介绍西方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水平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金融学,仍然是摆在我国经济理论界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知名青年学者、我校国际金融系主任裴平副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是一部富有新意和特色的著作。这部43万字的国际金融专著,在吸收、消化国内外学术界国际金融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不少新内容、新知识,融入了作者的新思考,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都有创新和开拓,是我国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新成果。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和国际金融的学科建设,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综观全书,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体系新。国际金融学是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周转与流通的规律、渠道和方式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学科。虽然对国际金融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集市贸易的发展时期,但早期的国际金融理论是在国际贸易和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国际贸易理论和货币银行理论的交叉和延伸,而且研究成果是零散和有限的。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间货币资本的融通开始从商品贸易过程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作用。西方经济学家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高层次研究成果,奠定了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国际间货币资本的融通得到迅速发展,国际金融学作为揭示国际间货币资本周转与流通规律的新兴学科,终于从国际贸易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中脱颖而出。这已经是本世纪60年代了。可见,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充实、扩大的。由于国际金融领域中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又使人们对国际金融领域中各种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认识程度有较大差异,而且国际金融学独树一帜也不过30年左右的历史,因此,国际金融学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甚至有关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还未休止。已出版的许多论著和教材的结构安排比较零乱,各章内容之间往往缺乏承上启下、逐步推进的有机联系。
《国际金融学》的作者认为,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选择应有利于揭示国际间货币资本周转上流通的规律,有利于反映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与创新,有利于指导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具体实践。在体系结构安排上,根据问题的性质,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一国对外金融关系到整个国际金融关系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各章内容的序列。具体做法是:以国际金融活动的起点—一国际收支为第一章,依次论述外汇与外汇交易、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外汇管制、国际储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与改革、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跨国银行业务及其管理、国际金融创新、国家风险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内容。这样的序列和结构安排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在同类国际金融论著中,是很有特色的。
第二,内容新。这又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本书反映了国际金融领域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和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加深理论探讨的深度,避免以往论著中满足于一般知识介绍的不足。
近10多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空前活跃。各国对国际收支的调节的加强,外汇交易方式的改进,社会主义国家汇率制度的改革,国际金融市场的演进,国际投资的证券化,跨国银行的扩张,国际金融创新的兴起,国家风险的管理,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区域货币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并将对未来的国际金融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为充分反映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国际金融具体实践的新情况,本书作者在系统论述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了有关国际金融领域中新成果的章节和内容,并且尽可能地采用中外文最新文献中的数据和资料,向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材料和其他最新信息。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真正兴起,在我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因此,对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的介绍,是“引进”这一理论必不可少的阶段,这对普及国际金融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开放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外汇交易的增多,外国银行的进入,境外债券和B种股票的发行,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和国际规范化,我国人民对国际金融活动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对一般的国际金融知识已不再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停留在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和知识的一般介绍上,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理论的渴求和我国涉外金融实践的要求,而必须提高研究的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平。本书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取得的进展也是令人瞩目的。作者在书中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如国际收支、汇率的决定与调整、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创新、区域货币一体化等问题,作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不但介绍基本知识和发展新趋势,而且探寻支配这些金融活动后面的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从理论高度去把握现实,揭示其发展趋向,这无疑大大加深了本书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第三,方法新。讲求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同其他学科一样,对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揭示国际金融的一般规律。仅仅满足于现象的描绘和叙述,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比如,汇率的决定和波动,不仅仅是外汇供求关系变动的结果,而是决定这种供求关系的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世界经济状况乃至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作者在本书每一个重大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中,都注重揭示现象背后隐藏着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定,使读者能够从理论高度敏锐地观察国际间的货币资本融通的规律性。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
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下,作者还注意借鉴和吸取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如定量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等,使得分析更加直观,具体,增强了操作性。我国学术界在国际金融研究中一直偏重于定性分析方法,习惯于文字性的描述,很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上的缺陷导致我国国际金融理论研究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水平,而且所获得的成果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对实践产生指导性作用。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中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演算、经济计量模型和几何图形对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进行清晰而准确的刻划,大大增强了研究的深度,研究成果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说,国际金融学没有数学的“介入”就不能发展。本书作者注重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数学演算、经济计量模型和几何图形等定理分析手段进行定量分析,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注重实践,认真探讨我国涉外金融实践中的理论问题,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研究国际金融学,归根到底是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我国的现代建设服务。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重返关贸总协定日期的日益临近,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倾向日趋明显,各种涉外金融业务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为国际金融与实践注入了新内容,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大量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本书作者在研究和写作中注意联系我国涉外金融的实践,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人民币汇率制度、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我国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总之,《国际金融学》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专著。该书主编裴平副教授,1987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南京大学任教后一直从事国际金融、跨国经营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述甚丰。本书的出版值得庆贺,盼裴平和他的同事们有更多的新著问世,为繁荣我国经济科学,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学者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