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①
中共阜南县委党校 代标 陈超
摘 要: 在经历了漫长历史积累后才形成了我国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稳步和大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未在其经济发展中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在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中虽然政府部门等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流失。针对安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本文重点对安徽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安徽 乡村旅游地 传统文化 保护与开发
1 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1.1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以乡村为背景,乡村特有景观为特色,其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班牙。从全球范围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发展到了较高的层次,亚洲国家的乡村旅游相对处于低层次发展。我国国内旅游业在20世纪后期才开始在农村开展,截至到现在,乡村旅游已进入鼎盛时期,乡村旅游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态化[1]。乡村旅游行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为乡村发展创造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生活质量。
1.2 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学者针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出建议和方法。如陈娟娟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者、经营者、所有者关系协调是核心,并塑造简朴的乡村旅游环境及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和产品的打造;李敏提出深入发现和挖掘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等。而实际的乡村旅游地的发展中,传统文化更多的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使得其发展中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商业气息过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反清斗争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开端席卷全国。同治元年(1862)发生了陕甘回民起事,处在清朝西北边疆的新疆各地也发生了反对清朝繁重赋役的农民起事。
由此可以看出,为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乡村旅游地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良性互动。在乡村旅游地的开发与不断发展中,保护、保存、恢复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并将其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并通过乡村旅游显现出来。同时对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来说,一方面保证了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加客流量;另一方面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安徽在乡村旅游生态建设中已初见成效,并抓住了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做好乡村旅游的建设。而在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应从保持其原生态性、挖掘本土文化、发展特色性经济、打造本土特色文化产品等方面进行推进。
2 安徽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现状
2.1 乡村环境保护差,管理制度不完善
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环境、空气新鲜、特色健康食品等是安徽乡村旅游地发展中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成功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安徽省60%的旅游资源都在农村,因地理位置的影响,山青水秀、山间云缠雾绕、水网交错,还有茶乡、竹乡等,其独特的美丽吸引着很多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
可得出结论,杉木样品包括未处理在内,在热处理过程中,样品表面的裂缝因为热处理的原因而逐渐变小,样品表面层次感变低,纹理也越来越清晰。即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样品表面越光滑。即未处理、热处理1 h、热处理2 h、热处理4 h的粗糙度逐渐变小。
2.2 过度的商品化乡村文化,本土文化缺失
安徽特有的乡村劳作是其旅游地中精彩的一笔,浓厚的乡村劳作气息引来游客的兴致,并为之吸引,采茶节、西瓜节等是安徽乡村旅游地发展中逐渐涌现出来的。
乡村文化是其在发展中的不断积累,如安徽当地特有的劳作方式,有热独特的识别性及魅力。然而因为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乡村文化过度的商品化,导致本土文化缺失,乡村文化变得商业化、城市化。
任何的乡村旅游地项目开展都应在乡村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将于乡村文化冲突的文化引进来,如星级宾馆;乡村旅游地原有的特色民居建筑不能被拆除或改建等,如果将乡村旅游建设中的传统放在后面,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环境会被破坏,导致乡村本有资源的摧毁。而这并不是说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只遵照传统,而是应将乡村文化中的不足因素摒弃,将现代化的适合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相关成果引用过来,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其建设更加的完善,如在乡村娱乐中,增加现代乐器的参与,增加吸引游客关注的因素等。
在乡村旅游行业建设中,农民是其发展的主体,所以更应激发农民对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其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培养奉献与服务意识。安徽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及相关管理人员可针对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当地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等方面,制定相关推广策略,组织人员对村民专业指导,拓宽农村文化建设视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2.3 乡村文化建设城市化,乡村传统丢失
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其整体设计要注重文化韵味以及更好的审美要求。乡村旅游业中景点的设置,应在展示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游客从感官和心灵上都能得到享受与升华。如在乡村旅游地的基础建设中,不能过于追求洋气,过于城市化,应保留乡村原有的历史遗迹,符合美感,满足游客追求自然美的强烈心理需求。
3 加强安徽乡村旅游文化阵地建设路径
3.1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乡村环境保护
在乡村旅游法中,为实现增强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应建立或加强相应的文化保护制度。严肃处理一切造成传统文化流失的行为。同时对乡村旅游游客也进行了约束,启动全民保护乡村旅游传统文化的模式。
原始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对其保护的注重就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加强生态和人文环境保护,可保存乡村最质朴的一面,满足游客精神要求,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在保护其原本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使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
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具有大众性与参与性。乡村游客在浅层旅游后,也更关注和追求当地深层次的民俗文化,所以在乡村旅游地项目开发中,应注意设计一些关于本土文化的内容,如安徽特色的剪纸、刺绣、抛球择婿、坐花轿等。游客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体验中来,身心得到极大满足。也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实际劳作的辛苦,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例如,黄山市推出的以“我爱古民居”主题的体验等,将本地的特色融入主体中,打造该地区的特色品牌。
3.2 挖掘本土文化,避免商品化
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性与良好稳定的发展,与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密切相关,如乡村旅游环境与本土文化等的合理利用,也是保证乡村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前提。这就对政府旅游项目开发的审批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通过审批的项目必须做到开发与环境、文化等和谐统一。一要考虑设计的旅游项目与自然环境协调,减少自然资源如水源、森林等消耗,维护自然景观;二要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并重[3]。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对重要文物、人文古迹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迹,进行重点保护。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也应保持原有的风貌。以保护为目的去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才能使其持续发展。
而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原本宁静的乡村环境变得嘈杂,垃圾随处可见、空气质量下降、植物绿化等遭到破坏。引起乡村生态环境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在开发中没有制定全盘计划,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建设进行保留,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等未能有序安排,从而使得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设施等无序建设。目前,安徽乡村旅游管理工作中相应的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景点的改造和开发中造成环境的破坏。
3.3 打造乡村特色产品,突出文化品位
乡村旅游开发中,特色产品的打造应将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将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中现有内容进行整合和挖掘,将乡村自然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文化特色产品的打造不管是在选材,还是在加工、包装等方面,都应包含丰富的文化品位,突显文化品牌与体验。
安徽具有与其他地方风格迥异的乡村建筑,如徽州民居,其可谓是中华名族建筑史上的经典,这样的民居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乡村旅游的优势是其与城市文化的不同。游客体验乡村旅游的新鲜感,可通过农家乐、乡村生产等获得,而随着乡村旅游地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很多旅游地出现了城市化进程,房屋建筑的风格变得豪华,道路越来越宽等,这虽然给来乡村旅游的客人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使得乡村旅游也不在神秘、淳朴,生活方式等变得与城市相近,乡村中的“土味”被破坏。乡村旅游发展转变了传统的观念,使一些传统文化在转变中受到冲击,乡村土文化向城市文化逐渐靠拢。
3.4 传统与现代结合,传统优先
俄罗斯旅游产业是苏联时期开始建设的,受不同条件地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以自然旅游、疗养旅游、沿海旅游为主。俄罗斯拥有4000多家旅游运营商,莫斯科、圣彼得堡是主要的黑海旅游疗养基地。国内旅游主要集中在中部、西北、南部、伏尔加河沿岸、高加索等。自2018年以来,俄罗斯的旅游为3500万人次。俄罗斯的旅游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因而,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当地政府应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关系,加强村民对配套设施及卫生设施的关注及改善等。如乡村旅游地景点的建设,对已有的自然景观需保留或修复,并深度挖掘,保持原有面貌;对人文古迹可借形造景,综合对人文景观和审美情趣的合理想象,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让两者的美相得益彰。在乡村旅游地景点的设计中,还可运用现代技术方式方法,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来设计,达到“新奇、巧妙、新颖”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乡村旅游业才能保持其活力,实现持续深度的发展。
3.5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三农”
为追求经济效益,出现了将乡村文化进行包装再展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挖掘更多的本土乡村文化。为了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管理者通过舞台化等艺术形式向游客展示乡村文化,而这些文化在重复化的表演中失去了原有的意味。而开发中逐渐过度对经济效益的关注[2],乡村旅游地或旅游与开发主体将经济指标作为主导方向,在其驱使下,人们慢慢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精神与文化的纯粹性,乡村文化过度商品化,文化传播的意义被改变。
目前,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大多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而加强农民知识水平提升以及专业旅游知识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4]。培训的内容可以旅游知识为主,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知识、服务技能等,还有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通过培训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专业队伍,专业旅游知识强化,才能推进乡村旅游业的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脚步。
本文旨在提高宜昌地区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仅探究生物炭的不同施加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情况,对影响曲线变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炭的最优配比可作进一步研究。
另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环境污染及生态化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应将这两个问题与其发展同步整合。当地政府应针对村民对生态化旅游建设方面加强教育和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风气。从真正意义上,在更高层次上,完善农村旅游自然环境的优美,生态化建设等。
在勘查设计方面,根据矿山周边自然环境进行高标准的初始设计,推进矿业精细勘查。正确处理矿业可持续发展与矿山服务年限的关系,对于小型矿山应快速开发和复垦治理;对于大中型矿山,需要综合根据市场需求和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开采年限。
3.6 注重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乡村旅游地中历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再加上现今对资源的破坏严重现象,因而政府保护、开发都需要大笔资金。当地政府在资金引进的方面,应正确引导,优化旅游投资结构,资本市场与旅游有效结合。应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当地政府在乡村旅游地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中,应注意要有全局意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拓宽视野,与其他地域优势互补。可联合其他地域共同发展,建立共同的旅游商圈。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乡村旅游地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为深层次发展做好基础。在乡村旅游地开发中,要有总体规划及专项项目开发计划,集中方面开发,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打造当地的特色经济,并与市场为一体,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当地政府还可以把乡村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各自优势进行结合,开发打造有差异但又互补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将山水、生态旅游的形式与乡村旅游结合,联合开发;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合作,将城市旅游中知名景点带动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以达到满足各类游客不同需要的满足等。
在乡村旅游地开发中,当地政府不能盲目地进行开发,因突出安徽当地农村的特色和重点,形成层次,稳步推进,否则将不能构成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建设性遭到破坏。当地政府可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的特点,将特色的乡土文化进行完成保存,有乡村代表性的进行深层地的开发。这样不仅是乡村旅游中农民增加效益的创新途径,也是保住与丰富特有地域和乡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丸子仔细思索着,一定是年会上那颗幸运星发挥了作用!丸子立刻翻出钥匙串,看到本该挂着幸运星的小铁环,现在却早已空空荡荡。丸子不明白,既然不是因为幸运星,难道,有人在帮自己的忙?丸子开始了调查。
4 结语
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中,如果乡村的传统文化流失或原有的样貌被改变了,或完全丢失,都是对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严重阻碍。目前虽然乡村旅游地对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但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根据现今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展开相应行动,注重乡村原始环境的保护,以达到乡村旅游行业经济效益增长和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共同发展。
4)高速暖机结束,高压内缸上半内壁调节级后金属温度大于250 ℃,高、中压缸热膨胀大于7 mm,高、中压胀差小于3.5 mm并趋于稳定,TSI其余各参数在允许范围内。升速率100 r/min2,升速至3000 r/min。
参考文献
[1]刘传喜,唐代剑.信息时代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变特征——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3).
[2]滕珍珍.后审美时代乡村旅游地的墙绘设计——以广州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
[3]江添宇.乡村旅游地依恋度的研究初探[J].市场周刊,2018(8).
[4]杨荣彬,车震宇,李汝恒.社区居民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双廊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6).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03(a)-202-03
①基金项目:安徽省党校系统2018年度重点课题,立项编号(QS2018084)。
作者简介:
代标(1984-),男,汉族,安徽阜南人,讲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文史方面的研究;
陈超(1989-),男,汉族,安徽舒城人,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05.202
标签:安徽论文; 乡村旅游地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保护与开发论文; 中共阜南县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