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的探讨论文_周家波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的探讨论文_周家波

广东西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528100

摘要: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保障,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市政道路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文章根据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及管理问题,提出了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1当前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路基填土和沟槽回填压实度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在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管线沟槽回填与路堤填筑是重要的施工环节,若填土不符合要求或超厚回填,都会导致填土不达标,影响道路质量。

(2)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沥青路面破损是因施工措施不当而引起的路面大面积破损或裂缝现象。一方面,路面基层材料过度收缩导致沥青路面形成反射裂缝;另一方面,在路面施工中施工人员过于追求路面的平整度而忽视了压实度,或材料配合比不科学,导致基质沥青不达标,路床、路面承载力不足,弯沉值过大。路面破损常导致雨水沿裂缝深入路基和突击,降低路基强度,最后形成龟裂。

(3)检查井、雨水井和路面接缝处发生塌陷。市政工程道路中的辅助设施较多,大多数检查井和雨水井都设置在行车道上,很多排水干管也设置在行车道上,当井背宽度较小时,就很难回填夯实,也很难进行压实度检查,而施工监控不严也常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各种井面与路面接缝处出现缺陷、塌落,出现跳车现象。

(4)过路管沟处发生裂缝。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很多管道如排雨管道、电力电缆、通讯电缆等需要穿过行车路,这些管道的施工,通常要在路床施工前进行,避免产生压实度不足的问题。在管道底部的施工中,施工单位要采用灰泥填充管道护角处,然后虚铺200mm左右,人工夯实,夯实次数不得少于5次。然后再进行机械夯实,避免出现直通缝。

(5)混凝土路面的冻胀问题。混凝土的冻胀问题,比较容易表现在混凝土基底的冻胀和表皮的冻胀。产生混凝土基底冻胀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板在成型以后,由于水的浸入或者混凝土板本身的含水量较高,在冬季负温的作用下,引起基底膨胀,将混凝土板顶起。而混凝土表皮的冻胀,则主要是因为施工时的气温过低,并且没有采用必要的保护措施,进而造成冻胀问题。

(6)对工期的严格要求。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粉尘,还会影响市民的出行,干扰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为了减轻干扰,往往会对施工工期进行严格要求,很多市政道路的工期只准提前不准拖后,在这一要求下,不少施工单位职能根据工期要求倒排施工计划,在赶工期的同时没有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

(7)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复杂。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很难做到封闭交通,因此,其施工环境较为狭窄,对施工道路质量的控制也十分零散,缺乏连续性。且各种管线如电信、电力、给水、煤气、排污、供热、有线电视的交织分布也使得原本就狭窄的施工空间更加拥挤,一旦在施工中对这些管线造成损伤,则极可能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上因素的存在,也极大的延长了施工工期。

2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施工前期控制措施

市政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市区实际情况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施工进行前,必须要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对于周边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市政其他设施的有关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对于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争取达到工程质量的要求。对于工程中重点施工环节,要提前进行重点控制安排。对于工程中关键技术的实施,要与有关部门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提高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与选择性。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全面的对施工指导文件进行解读,为以后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在施工组织编制之前,还要对工程合同进行详细了解,根据设计方要求对于施工项目中的有关人员进行安排与分配,构建合理的施工组织结构。另外,在进行施工组织编制时,还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管理、施工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资料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安排与规划,并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与标准开展施工。另外,根据施工组织内容的设计与规划,对于施工中各个环节进行有序、科学的安排,保证工程施工的效率。

2.2 施工过程中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实现对于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想提高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必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入手:

(1)加强技术交底。市政道路施工涉及到多个市政基础设施部门,与给水、污水、电力、燃气、绿化、通讯等多个部门都需要进行协调与配合。要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就要在施工现场的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的技术交底工作,并且对于施工设计进行详细的解读,对施工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指派专人进行指导与配合。技术交底是提高施工现场施工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

(2)原材料控制。地下管线施工中的原材料主要是管材、基础、回填料,地上结构路面原材料是各结构层组成材料,按照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类型、同一生产批次的原材料进场后,根据建筑材料质量标准和管理规程、规范要求的代表数量取样送检,经实验室检验达到设计要求时方用于工程施工中,管材、钢筋、水泥、商品混凝土还附有出厂合格证。原材料进场后还要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变质和污染环境,水泥要放在专门搭建的水泥库中,钢筋要防止雨淋后生锈。原材料合格直接保证了施工的质量。

(3)施工工序控制。各道工序的施工都要加强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对各工序作业质量进行自检、互检、专检和交接检查,在质量自检合格后报请现场监理进行检查验收,上一道工序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各工序按照施工管理规范要求进行自检后,将自检情况以书面形式形成自检资料,各工序的检验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和有效。

①在准备开工时,测量人员先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原始坐标点、基准线和水准点等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核。

②地下管线施工时,要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依次展开,各管道的接口、回填是质量控制的重点,这也是影响质量的最直接因素,接口不严密将引起漏水、漏气的后果,将会造成由于渗水引起路基空洞、路面下陷,漏气引起爆炸等,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安全隐患,危及生命安全。施工人员在回填沟槽时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回填后的压实度达到市政规范要求,如果回填土压实度不够,将会引起路面下沉。管道施工完成后进行闭水试验合格后进行回填,在隐蔽回填工序前的各道工序都要通过监理的检验。

③道路路面底基层、基层一般采用水泥稳定碎石,采用集中拌和,运至施工现场进行铺筑。对底基层、基层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和压实、养生等方面进行。原材料按图纸设计要求的碎石颗粒大小、水泥标号等进行选择,水泥的体积安定性、细度等指标也必须满足国标要求。水泥稳定碎石按试验配比报告的水泥、碎石和水进行拌和,严格控制水泥剂量和含水量,拌和后的混合料色泽一致,颗粒分布均匀。摊铺时,平整度控制在8m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8%、高程及路宽符合市政验收规范,纵横坡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碾压时从压路机速度、压实遍数和碾压的重叠轮宽来控制质量。铺筑完洒水养生不少于7d,养生期间断绝交通,严禁重型车辆碾压。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取样做强度试验,保证基层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④市政道路的面层多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在沥青拌和场集中拌和后运至现场进行铺筑。沥青混凝土拌和按试验配比的沥青含量、碎石拌和均匀而成,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的含油量和混合料的温度,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均匀一致,无花白、粗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运至施工现场时立即进行摊铺,保证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随时检查摊铺层的厚度、平整度、路拱及横坡。摊铺后按照初压→复压→终压的步骤进行压实,严禁急刹车、急停。质检员要随时测试摊铺温度,保证路面施工的质量。

2.3 施工后期控制措施

在施工完成之后,需要对整体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施工质量验收阶段的工作,主要需要对施工材料、质量检验报告等文件材料进行审核,并且对工程资料进行分类与归档,对工程质量水平进行评价。施工单位需要对工程项目本身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工程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质量标准,并且符合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施工项目完成之后,质量管理人员需要进行考核与奖惩,并且进行及时的自检,对于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改进。质量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对于质量检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出并且改进,避免由于“小问题”造成“大问题”,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3(08):133-134.

[2]孙 静.浅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J].林业科技情报,2012(01):98-100.

[3]黄 郝.论市政道路工程常见质量问题与预控措施[J].工程与建设,2012(03):112-113.

论文作者:周家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的探讨论文_周家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