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地铁车辆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意义,同时阐述了调度指挥中心的构建流程,最后结合已有经验总结了一些行车安全保证技术。
关键词:地铁;行车安全;保障系统;构建
一、解读地铁车辆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立意义
地铁形成安全需要人员、环境与设备三方面的协调统一。首先对人员来讲,为减少操作失误,应加大人员技能培训、思想教育的力度,科学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并由此提升人员技能水平与管理水平;其次对环境来讲,特别是一些恶劣环境,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强化环境监测力度,构建安全防控体系外,还应做好灾前准备及应急防治等工作;最后对设备来讲,应做好设备性能预测以及故障隔离等防治措施。
据了解,无论是人员、环境,还是设备均能够通过强化监控力度的手段来维护日常运行安全。而这里涉及到的安全保障系统则是比较现代化的一种监控手段,在信息技术利用下,可全方位、实时准确的监控人员、环境与设备,特别是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能够将现场监测到的具体情况以图像、视频或数据的方式反馈给工作者,由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或解决措施(如:图一)。
二、剖析调度指挥中心构建流程
地铁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前提便在于构建综合性调度指挥中心。地铁车辆运营管理环节显现出复杂性、综合性等特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为进一步提升地铁运营安全,要求将地铁车辆中包含着的子系统统一的进行控制与管理,而这便意味着需要把一个集监测、管理、控制于一体的综合性自动化监控体系构建出来,即综合性调度指挥中心。
具体来讲,构建综合性调度指挥中心首先要做的便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利用下,将那些被分散在地域各角落的环境、设备监测点以及密切关联着行车安全的作业现场连接起来,由此实现“地—车”间的大范围安全信息共享。如果发生安全事故,监控设备会自动收集于行车安全、设备状态等信息,并将其上传至综合性调度指挥中心,再由调度工作者针对具体情况向列车下达行车或临时性限速指示,并安排专人进行电力调度和设备维修管理等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地铁车辆运行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即从源头处维护车辆运营安全,确保乘客出行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水平一步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到综合性调度指挥中心中,使其愈加完善,愈加合理,愈加满足地铁行车安全需要。
三、探究安全保障系统包含着的关键技术
于地铁车辆安全保障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当属防灾功能,因而下文将重点围绕如何实现设备、环境实时监控与管理等内容进行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地铁行车安全保障系统主要由智能故障诊断专家、数据采集、数据监测和检测数据库等子系统构成。在网络技术应用下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大的整体,并以此全方位监测地铁行车各个方面。
首先,智能化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应地铁车辆实际故障发生率偏低,往往很难收集到相对完整的故障数据,且不建议基于大样本视角进行概率换算和统计的方法。结合相关经验,建议选择模糊统计法、专家确定法、对比排序法以及客观尺度法等“模糊推理”手段。
其次,数据采集和数据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涉及到的功能有6个,即检测环境监测点数据,巡回式检测各个设备工作状态和运行方式等产生的信号,在综合数据化或者管理数据库自动纳入检测数据,结合检测数据与检测信号自动检测与判断故障位置,确认故障类型和时间,故障声光报警等。日常系统运营与管理环节,工作者应在网络技术利用下依次对地铁各个设备进行巡回检测,并实时监测故障,合理分析与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等。当地铁车辆运行环节发生故障时,数据采集和数据监测系统能够自动切换至局部画面,此时工作者可根据画面中反映出的信号状态,判定出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和故障处理方式,待将故障解决后,该系统会继续进行巡检工作。
最后,数据库(检测)管理系统。相较于普通形式的数据库来讲,数据库(检测)管理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涉及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数据都属于实测数据,且这些实测数据会被监测系统自动写入检测数据系统中。需注意的是,为了给工作者的日常管理提供便捷,写入检测数据库中的数据会以文件的方式存入服务器之中,如此一来,计算机管理者和计算机监测工作者只需登录客户机,便能共享服务器文件中的各种数据。此外,数据库管理系统还能为工作者提供数据资料查询、数据资料阅览、数据资料生成报表以及数据资料打印输出等功能。
四、总结
综上所述,同其他交通轨道的行车安全保证系统一样,有关地铁车辆行车安全的保障体系同样关乎着多领域、多学科,而文章主要分析了地铁车站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随后阐述了行车安全保障基础——综合性调度指挥中心构建的流程,最后再整合多年工作实际,围绕地铁车辆行车安全保障体系中牵涉到的三种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探究。
论文作者:何玉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地铁论文; 行车论文; 数据论文; 故障论文; 系统论文; 车辆论文; 指挥中心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