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荡新风: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风论文,中国论文,青年志愿者论文,青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青年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随着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和深入化,青年已逐渐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特征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于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自开展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启动阶段(1993.12-1994.12)、发展阶段(1994.12-1996.9)、深化成熟阶段(1996.9至今)。五年来,在广大青年的大力支持和普遍参与下,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赢得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而且成为国际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国际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一部分,同时更是中国大地上孕育产生的中国特色的青年活动。它具有国际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第一,高度的组织化。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共青团团结带领青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来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共青团跨世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动员到发展到深化成熟,一直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组织者公开招募,参与者自愿报名,从组织发动、服务实施到机制建设,都有着完整的运行规范。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了30个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54个市级协会和行业分会,8000多个服务站和服务基地,协会、服务站、服务基地三级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以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或一名青年志愿者)为一户困难群众提供经常性服务的“一助一”对子,全国已达120多万对。第二,大规模。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启动,就以其时代性和广泛性吸引了广大青年。据统计,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五年来,已有7240多万人次青年参加,为社会提供了11亿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第三,服务化。社会需要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生存的基础,青年志愿者必须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活动重点,将社会需求量大、青年力所能及的事作为活动内容。中国青年志愿者一开始就以“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为宗旨。五年来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诺言: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志愿向城乡发展、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支援教育、抢险救灾、社会治安等社会公益事业伸出青春之手,让人民群众因青年志愿者的出现而减少忧虑,让全社会因青年志愿者的辛劳而充满温馨,让祖国大家庭因青年志愿者的工作而更加具有凝聚力。第四,制度化。中国青年志愿者在发展进程中,队伍迅速扩大,各项机制日益健全,不仅各级志愿者协会建有明确的章程制度,而且志愿服务站、扶贫接力、社会招募等志愿服务项目都有着完整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五年多来,在中国大地上,无论是八运会的赛场,还是贫困山区的教室;无论是抗洪救灾的前线,还是科技扶贫的队伍中;无论是城市建设的行列里,还是社区中孤残者的身边,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处处闪现,中国青年志愿者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背景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短短几年,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形成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从产生伊始,就综合和联接了道德信仰、主体观念、社会需求、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因素,是在诸方面合力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整体道德和精神境界有了提高,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不再仅仅囿于衣食住行,而将目光转向标志生活质量水平的精神满足。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1997年的调查,95.6%的青年在单位参加过集体组织的捐款捐物活动。过去被视为“壮举”的“助人”、“救难”等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寻常行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真理标准的讨论及随后的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演变,不仅带来了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也使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新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更突出地确定了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使每个人能够自由、自觉、自愿地进行精神活动。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不再是政治号召下整齐划一的群众性运动,而是志愿者主观意愿的外在表现,完全建立在主体意识的基础之上,更具有自愿性和个性化。社会在给每个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自由和选择,人们主观的、能动的、发展性的潜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人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更加突出,服务奉献他人和社会的活动真正成为个人自身精神满足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和自由选择。
第二,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难以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中得到满足,这为青年志愿者的出现创造了需求空间。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有了迅速、持续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消费、娱乐、信息等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由于现有的市场服务网络还不完善,人们这些生产生活的需求难以在市场中得到充分满足,这就要求社会通过自发力量来协助解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免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产生一些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者、贫困人口,以及下岗职工等等。这些人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结构重组中处于弱势地位,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同样有着生存以及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权利。国家和政府对此负有责任。但是,方方面面、数量庞大的保障和服务是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不能完全提供的。这就要求社会组织、社会服务中介机构担负起挖掘利用民间资源的功能,要求每一个社会群体和个人都为社会运行和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措施,作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使个人零散的、孤立的助人行为和服务,必须成为组织有序的群体行动,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也时常可以碰到见义勇为、为受困者慷慨解囊的感人场面。这些行为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风尚,能够鼓舞和激发人们的奉献精神,但因其是个别的、零散的或即时性的,未能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而被整体开发。这种资源包括人的服务奉献意识,以及智力、技能、知识等方面内容,是一种能动性的资源,从社会整体力量的角度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看到,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个别性的利他行为和自愿服务,同时,绝大多数人内心都怀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愿望。这些自愿服务和奉献意识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只有通过一种有效的途径,调动个人的奉献精神,发挥每个人的服务特长,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序的开发和配置,才能使愿意奉献的人实现愿望、需要服务的人得到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兴起与发展,标志着青年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也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与前瞻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整体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必将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日渐壮大。第一,它的社会影响会不断扩大,在社会道德建设与文明发展中发挥中坚力量;第二,它对青少年一代的感召力会不断增强,志愿服务会逐渐成为当代中国青少年发展成长的必修课,成为一代人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它与国际国内各种服务机构和组织的联系会不断紧密,其中国志愿服务的代表和青年工作与活动的名牌身份将日益突出,组织更加健全,运行更加有序;第四,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体制中的位置会更加适宜,与二者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统一,作用也会更大;第五,它必然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向国外派遣志愿者,提高青年参与国际社会的意识。
当前中国青年志愿者面临的任务是:第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构筑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青年志愿者行动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是青年志愿者行动规范化、制度化和深入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青年志愿者的内部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志愿服务的组织网络。通过在省、市、自治区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区、县建成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以及适当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站,形成规范的组织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制度建设,制定全面的运作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二是筹建青年志愿服务基金。在全国和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青年志愿者的专项基金,通过在海内外筹措经费,为青年志愿服务建立必要的物质保障。三是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建设。对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骨干进行培训,加强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水平,使中国青年志愿者成为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队伍。第三,青年志愿者行动要向专业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参与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