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与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当代中国论文,路径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6-068-03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 意义给予了全面阐述之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便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究竟如何 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运行机制与路径依赖,学界还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如,有的学 者局限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性,似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只 是达致物质文明的手段与工具。有的学者则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政治制度 建设,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面对全球化浪潮,有的学者过于强调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个性特征和阶级属性,否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有人则 相反,将西方政治文明等同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实际上,作为中国社会文明系统的 重要变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具有宏观与微观 双重运行机制,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明晰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宏观运行机制
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6页。),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 物质实践活动之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扬弃前人思想基础上所实现的文明观察 视角的历史性转换。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因而对政治文明运行机制的科学揭示,是建立在对实践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基础 之上的。
在古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即人们创造并运用生产 工具,改造自然对象,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 的社会交往以及人们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精神生产实践,即人们改造自 身主观世界的活动。这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了近 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在运用强大的技术力量不 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实践的第四个基本形式——生态生产实践即保护和支持生 态环境的实践形式应运而生。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形式所构成的系 统。这四种实践产生了社会的四大基本领域,即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 系统,也构成了当代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即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则指生态生产实践的成果,表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生成和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物质文明即物质生产实践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物质 生活的发展状况;精神文明即精神生产实践的成果,表现为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 德素质的进步状况;政治文明则是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实践的成果,表现为与生产力发 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是人类政治活动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根 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之中,是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在变量,而不只 是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手段或工具,或寄生于、附属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消 极派生物。我们不能以物质生产实践概括或取代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因而不能以物质 文明概括或取代精神文明;同样,我们不能以物质生产实践或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概括 或取代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因而也不能以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概括或取代政治 文明。
综上所述,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要素 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因而,从宏观上看,四大文明之间的耦合互动,构成了政 治文明的宏观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与其余三大 文明协调发展的。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协同作用。物质文明从根 本上制约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经济的普遍增长,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交往 的扩大,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催生出主体理 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民主与法制理念等政治意识、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充分发展,还为完成肃清封建遗毒,摧毁各种特权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 基本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协同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 及社会文明其他要素的发展铸造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浓 厚的科学支撑、人文基础。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 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借助于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形式,通过“自律” 精神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而且,精神文明 在日积月累的传递中潜移默化,使政治文明广泛植根在社会民众的心中,并为政治文明 不断提供文化生长的资源,共同构成治国安邦的价值体系。
最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协同作用。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 起发展起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3 9页。)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延续,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将不 复存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 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 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成良好的生态 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联要素,也是关 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微观运行机制
与社会文明系统一样,政治文明也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系统。基于马克思 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出,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 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注: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载《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第20页。)从实质上看,政治实践即创立和改造社会 关系的实践,是运用政治权力以实现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活动。但是政治权力要真正 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和制度来支撑。否则,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和理念的支撑 甚至制度和理念缺位,政治权力的运行则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甚 至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从微观上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并不是政治制度文明的 单维度进程,而是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 过程,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微观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维结构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在这一系统中,诸要素均 具有特定的职能作用,并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观 念形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
政治意识文明即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形态等政治意识不同层面的进步状态,是政治制 度文明的理论基础、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精神,政治意识的文明 程度代表着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向,是政治制度得以运作和政治行为得以实施的精神动力 。政治意识包括政治理论、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心理等,其中政治理 论、政治观念、政治理想在政治意识和政治活动中起主导、支配的作用,因而构成政治 意识的中心内容。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所指出的,“一个能平稳运行的政治制度 几乎没有必要去考虑在他自己成员中进行宣传。一种意识形态一旦被人们接受之后便会 以非凡的潜力永久存在下去。在这个国家里出生的人们会把他们的一些爱投向支持这个 制度的各种象征:共同的名称、共同的英雄、并同的使命、共同的需要。……不满情绪 ,不论是怎样产生的,都会使占统治地位的象征与实际措施受到削弱”(注:[美]哈罗 德·L·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第138—139页。),能不能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观念和理想,并不断提高政 党、团体和公民政治活动的文明程度,将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西方的政治意识与东方的政治意 识、传统政治意识与现代政治意识交织于一体,相互冲击和碰撞,使整个社会的政治意 识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社会主义 政治意识的塑造与培养,任重而道远。
政治制度文明即政治与法治规范、政治与法治程序的文明程度,是政治意识文明在制 度上的表现,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所在。作为政治主体活动的规范、框架,政治制度包括 根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取得了 巨大的政治成就,但在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国 家确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但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方面,还有待于充分体 现和保障人民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程度比较低,普遍存在着人治和 策治的现象等。在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特别是法治建设显得力度不够,这既与我国 缺乏法治传统有关,又与现代社会政治关系、政治组织、政治管理、政治传播手段发展 ,而政治制度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和规范这些发展有关。因此,强化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文明建设,特别是法治建设,更显得突出和必要。
政治行为文明是指政党、团体以及公民政治生活、政治活动方式的文明程度。它是政 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直接基础,又是在政治意识文明支配和政治制度文明规范 下的政治具体实施过程和表现形式。任何形式的政治行为,包括政治斗争、政治管理、 政治统治、政治参与等,都是一种群体行为或涉及群体的行为。而只要是群体行为,必 然就会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因而,基于程序和规范的有序化程度,具体反映出政治行 为文明的程度。没有程序和秩序,就没有政治行为文明;有序化程度越高,政治行为的 文明程度就越高。所以,政治行为文明建设,旨在切实有效地推进政治行为的有序化。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阶层和利益不断分化,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 滞后,我国政治文明规范尚处于系统建设之中,特定的行为主体便采取非正常渠道来表 达自己的利益,政治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地方出现政府寻租行为、少数政 府官员借助手中权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现象,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部分个 体政治行为缺乏理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这表明我国政治行为 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如果不加强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建设,将不仅直接阻滞我国政治 文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阻滞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路径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面前,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 ,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双重运行机制,超 越以往的认识误区,系统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解构传统思维方式,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置于实践的思维方式之中,深入认识 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构建“四大文明”协调发展、“ 三维结构”整体推进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前面所述认识误区均是以形而上学 的思维方式——割裂“四大文明要素”和政治文明“三维结构”的交互关系——为基础 的。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政治文明的发展既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又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交互 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仅仅依靠二维或一维要素孤立地发挥作用,是不可能获得良性 发展的。
2.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不是法学意义上的符 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而是指政治上有效统治的必要基础,即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 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党执政的主要合法 性基础,意识形态则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注:王孝鸣、黄卫平:《论新世纪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载《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6、17页。)但在新的时代 背景下,由于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增多、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政治 腐败日益严重,都在不断地挑战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注:王孝鸣 、黄卫平:《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载《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第16、17页。)这意味着,某些传统的意识形态教条已不能合理解释迅速变化着的客观 现实,过去党所习以为常的某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也不能适应正在经历巨变的基本国 情了。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压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合法性 基础,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对此,应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应自觉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增强执政意识。树立对合法性的忧患意 识,不仅要重视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地位的历史选择,而且更应重视社会发展对于执政 地位的现实要求。应转换政治思维,准确解读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 立、维护新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实现执政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其 次,实现合法性模式的转变。即把合法性的维护从主要依靠领袖威望、意识形态和政绩 转向依靠民主制度,通过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制度,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 来克服和避免合法性危机。最后,加强党自身的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推动和促进人民 民主。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前提,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反过来,人 民民主的发展又会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只有在党内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 适应的民主思想、民主行为、民主程序,才能有效地促进国家领域各项民主制度的完善 ,并在实际运作中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为巩固和加强合法性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 。
3.在政治文明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克服忽视政治文明的世界性与 忽视政治文明的民族性的认识误区。在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无论处于 什么样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都必须以民主、平等、和平、人 权、法治、权力制约等普适性价值为取向,并将其体现在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 为、政治关系之中。离开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法则,以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殊性、特色 为理由,拒斥这类普适性价值,就会远离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必须与人类政治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不能自立于人类政治文明大道之外。 要站在全球化、现代化的高度,用人类历史发展的眼光和世界的标准来审视,从而确定 自身目标和任务。
同时,政治文明发展的世界性并不否定其民族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不同于其他 政治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应科学地把握政治文 明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最根本 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从我国国情出 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坚持和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国的传统政治文明是 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我们既要借鉴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智慧 ,又要立足于时代特征,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当代路向。
首先,扬弃传统的德治思想,推进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倡导 为政以德的圣贤政治,是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但这一思想以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 为根基,强调“三纲五常”等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上的一整套礼仪规范,维护封建统治 阶级利益,不可避免地走向“人治”。现代的德治则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德治,是把 德治与法治看作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 德治国并举的战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其次,扬弃传统的民本思想,推进民主政治。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高扬民众乃国家之 根本的理念,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实践产生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 之治”等古代盛世。但缺乏民主的封建专制社会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民本思想的。无 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其实践民本政治之目的无非是为了安一姓之天下 ,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意识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