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承载能力:决定因素与计量模型_替代效应论文

旅游心理承载力:决定因素及计量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载力论文,模型论文,因素论文,心理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心理承载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内涵

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地居民旅游收入水平是决定旅游地居民心理承受力的基础。在旅游发展初期,决定旅游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旅游获益的流向,这是由于,在旅游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可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收入,旅游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大多怀着兴奋的心情,对旅游者的到来抱着欢迎态度,则居民对旅游者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高。刘赵平对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旅游地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观点。

野三坡位于河北省涞水境内,由于交通及历史原因,长期与外界隔绝。20世纪80年代开展旅游活动以来,野三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刘赵平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位于野三坡的上庄和下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进行了调查。下庄为靠近旅游中心的村庄,其从旅游经济中受益多;上庄为远离旅游中心村庄,其从旅游经济中受益也少。因此,两者对旅游者的态度也存在明显差别。具体如表1、2所示。

刘赵平在调查中发现,凡是对旅游持肯定态度的,多为从发展旅游中得到经济收益者,他们对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物价上涨等),也多持有较宽容的态度,具有较大的忍耐力。而个别无法从旅游中获益的村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较为刻薄和挑剔。下庄村中唯一提到燃放烟花爆竹带来噪声的一户村民,就是以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没有旅游收入的家庭。由表1、表2可以看出,由于下庄从旅游中得到的经济收益高于上庄,下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相对积极一些。但是,刘赵平调查的野三坡属于旅游开发处于初级时期的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野三坡的旅游开发时期仅历时12年,景区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居民对旅客的友好态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至于是否会按多西克的发展阶段理论演变,目前难下定论。

表1 野三坡上庄与下庄居民家庭收入状况表

资源来源:刘赵平,《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野三坡旅游发展跟踪调查》,《旅游学刊》,1998.1。

表2 野三坡居民对旅游者态度差异(单位%)

资源来源:刘赵平,《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野三坡旅游发展跟踪调查》,《旅游学刊》,1998.1。

但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实践来看,如果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收益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使旅游业发展可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旅游活动对当地宁静生活的干扰仍会引起居民的不满和厌恶。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他们对宁静生活的偏好提高,高于对收入增长需要,则居民对旅游者的心理承受力相应会下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外地人的大量涌入,旅游地居民有限在生活空间受到挤压,这种挤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者不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旅游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普遍经历了欢迎——冷淡——不满——厌恶四个阶段。多克西(Doxey)也于1976年提出旅游的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间的关系要经历融洽、冷淡、恼怒、对抗的过程直至最后阶段。如法国城市的居民普遍认为旅游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以巴黎为例,每到旅游旺季,巴黎总是交通堵塞,人满为患,当地居民总是对旅客怀着敌对情绪,他们纷纷外出躲避游人潮。(注: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85。)在旅游城市捷克也是如此。西方有学者诙谐地形容:在捷克布拉格造型优美的查尔斯桥上,行人可以听到全世界所有的主要语言——可能只有捷克语除外。(注:资料来源: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85。)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收入水平而不是旅游收入流向是决定旅游地居民心理承载能力的关键因素。旅游收入流向仅在旅游发展初期对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起到一定影响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也相应发生不同变化。对这一经济收入水平——旅游心理承载力的互动作用过程的了解,对于我们对旅游心理承载能力进行计量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启示和帮助。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旅游心理承载力界定为旅游地居民和政府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收入(等于旅游总收入减去漏损)达到一定水平时所能容纳的旅游人数的临界值。

二、旅游心理承载力计量模型的构建

旅游地与当地居民生活区的距离大小存在两种情况:第一,旅游地区远离当地居民区,这种情况下可将旅游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视为无穷大。第二,旅游地与居民区距离很近,此时确定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及其发展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旅游地的居民心理承载力是一个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旅游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总体规律是旅游发展初期,当地经济发展处于成长和稳步增长时期时,居民的旅游心理承载力较强,其可容纳的旅游人数的限值相对较大。而当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当地居民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宁静生活的偏好逐渐大于从旅游发展中增加收益的偏好。此时他们对旅游人数容忍限值则逐渐降低,这一点与劳动力的供给量的变化规律有类似之处。我们因此首先以劳动力的供给变化解释居民对于旅游收益偏好的变动趋势,然后根据居民对旅游收益偏好的变动规律,建立一个旅游心理承载力计量的经济学理论模型。

1.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规律对居民心理承载力变化的启示

在商品的供给曲线中,一般而言,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因而商品供给曲线是在一条以价格为纵轴,以商品供给量为横轴的座标系中的一条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如图1所示。而劳动力商品的供给曲线却有着与之不同的特点,如图2所示。

图1 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

图2 劳动力商品的供给曲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商品的供给曲线开始时,随着劳动力价格(工资率)的提高而提高,但是,当工资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w处)后,随着工资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供给反而下降。这是因为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在不同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决定于分对收入和闲暇的评价。工资收入和闲暇同样给劳动者带来效用,只不过赚取工资收入所需的劳动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用,即痛苦或不舒适的感觉,因而收入和闲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因而,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力供给有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工资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就越愿意增加劳动以替代闲暇,也就是说工资提高时,不工作的成本也随之提高,闲暇的损失增大,劳动力要素所有者愿意用工作替代闲暇。收入效应是指工资越高,在减少工作时数仍然可以维持相当高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劳动力要素所有者越感到有能力保持和享受更多闲暇,也就是说工资提高时,劳动力要素所有者的生活得以改善,就越来越需要闲暇。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是工资提高的效应。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为正斜率,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劳动供给量随收入的提高而上升;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为负斜率,曲线向左上方弯曲,表示劳动力供给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这样,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条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2.旅游心理承载力的经济学计量模型

旅游地居民对宁静生活及收入增长的需求与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对闲暇与工资的需求有某种程度的共同之处。从一定程度上说,旅游地居民对于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与劳动者对劳动力提供量的变化有着类似之处。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开发给当地居民带来相当可观的旅游收入,则当地居民愿意以出让自己宁静的生活为代价,换取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改善其基本生活状况;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及当地经济状况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居民作为有着独立意识和需求偏好的行为主体,其需求偏好逐渐发生改变,其对经济收入的需求逐渐降低,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也逐步增强。因而,随着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他们对于自己宁静生活的出让程度越来越小,这种宁静生活出让程度的减少具有与劳动力供给随着工资率提高而减少相类似的规律。因此,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也产生两种效应:旅游替代效应和旅游收入效应。旅游替代效应是指旅游收入越高,对牺牲宁静生活的补偿越大,居民就越愿意接纳更多旅游者以替代宁静生活,也就是说旅游收入提高时,居民提高了心理承载力,愿意以经济收入的增加替代宁静生活。旅游收入效应是指旅游收入越高,在减少宁静生活出让程度仍然可以维持相当高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居民越感到有能力保持和享受更多宁静生活,也就是说旅游收入提高时,居民的生活得以改善,就越来越需要宁静生活。

当旅游替代效应大于旅游收入效应时,居民对宁静生活的出让程度随着旅游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当旅游收入效应大于旅游替代效应时,居民对宁静生活的出让程度随着旅游收入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因而,表示居民宁静生活出让程度的规律的曲线是一条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当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曲线斜率为正,向右上倾斜;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曲线斜率为负,向左上倾斜。其具体形态如图3所示。

图3 居心心理承载力变化规律示意模型

居民宁静生活出让程度即居民心理承载力,也就是居民在既定旅游收入和生活水平情况下,能够容忍的旅游人数(我们在此以人/日计量)。图3中,S'曲线即为居民心理承载力(E)随旅游收入(Y)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D'为旅游需求曲线;O点为居民心理承受力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临界点;y点为居民旅游收入与生活水平的一个临界值,居民旅游收入与生活水平达到该临界值后,居民心理承载力随着旅游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与y点相对应的e点为居民心理承载力的极限值。

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S'曲线的求导。本文认为,S'曲线的求导可参照旅游感知系数的测量方法,以调查问卷或采取实地直接调查法,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旅游收入处于不同水平的旅游地的居民进行样本抽查,询问其对每日可容忍的旅游人数的均值,对同一地区不同调查结果取平均值。然后将经济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旅游地的居民平均收入指数与居民可容忍的日旅游人数进行整合,可以得出居民对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的规律性曲线。该曲线对于新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和旅游地居民心理承载力演变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  ;  ;  

旅游心理承载能力:决定因素与计量模型_替代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