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胸壁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_霍春玲,韩红平

80例胸壁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_霍春玲,韩红平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1505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的整体护理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 例胸壁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则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6 项指标均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高于对照组的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运用整体护理对胸壁结核围术期患者实施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胸壁结核外科;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23-01

胸壁结核是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常继发于肺结核、胸膜、腹膜结核,并累及肋骨及肋软骨。以青少年和年老体弱者多见。胸壁结核病程长,治疗繁琐,且容易复发。正是因为胸壁结核具有治疗复杂、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采用外科治疗方法可与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实现治愈率的提高。在此种情况下,对胸壁结核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外科治疗可缩短治疗疗程,提高治愈率。因此,加强胸壁结核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为探讨整体护理对胸壁结核患者围术期的干预方法及效果,给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特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80 例胸壁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胸壁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男44例,女36例;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8.3±8.2)岁。其中,左侧胸壁结核27 例,右侧胸壁结核20例,全胸胸壁结核13例。合并肺结核5 例,合并胸膜炎6例,合并椎旁脓肿4 例,合并膈下脓肿3例,合并腹壁结核2例,住院时间最长36天,最短15天,平均天数22天。

1.2护理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全面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加强营养支持,并对胸壁结合术后的相关并发症进行常规预防及护理。

实验组护士术前要多与病人交谈,倾听讲述,及时疏导。特别是对术前有恐惧心理的患者,要主动热情的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还应特别强调术后加压包扎的作用,避免因患者自觉不适而自行放松胸带,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此外,护士还应教会患者腹式呼吸,以减轻术后因疼痛而不敢呼吸引发的呼吸困难。完善的术前检查:主要包括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如术前必须要查痰抗酸杆菌,以确定是否处于结核活动期。常规检查心电图、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明确有无禁忌证。术后护理干预,其一,对伤口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伤口引流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在确保引流管通畅的基础上,尽快将伤口引流液排除,其二,对术后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完成外科手术治疗后,胸壁结核患者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症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咳嗽排痰方式,在咳嗽时,将创口用手按压住,在减轻伤口疼痛的同时,有效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其三,做好出院教育工作。护士应教育患者院外必须遵循早期、联合、规则、足量、全程的治疗原则,同时应配合休息、营养和局部自动,以减少胸壁结核的复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定期复查,并加强运动锻炼,减少后遗症。 胸壁结核病人术前体能消耗大,手术治疗蛋白丢失多,术后病人贫血、低蛋白血症影响伤口的愈合。术后要告诉病人加强营养的重要性,指导鼓励病人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

1.3评价标准

随访2~3 个月,采用患者定期复查的方法,对比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共6 项生活质量变化。显效:患者的疼痛及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未出现感染及复发;有效:患者的疼痛及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出现轻微的可控感染;无效:患者的疼痛及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 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护理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结论

胸壁结核具有起病慢,以胸壁寒性脓肿为主,出现破溃后容易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反复出现渗液等临床特点,为全身性结核病的局部表现。胸壁结核是全身性结核病的局部表现,目前临床上的治疗原则是在全身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施行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1]。外科手术是治疗胸壁结核的必要手段,围术期优质而全面的护理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伤口的愈合,消除影响疾病愈合的许多不利因素,提升胸壁结核的治愈率意义十分重大。胸壁结核患者通常需接受手术治疗,然而由于胸壁结核源具有多途径、多部位等特点,因而给手术操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一旦未能合理、有效处置,便极有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及病情复发等不良后果[2]。当前,临床治疗胸壁结核时,首先以全身性抗结核治疗为基础,再对胸壁结核的病灶施行清除术。笔者认为通过术前准备如完善的术前检查,耐心的术前教育,心理护理和术后护理如术后不良反应的护理,伤口护理,出院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近一步诊疗打下基础。

在本实验中,接受整体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一结果表明常规护理操作可对胸壁结核患者起到一定的积极干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在治疗前,通过加强对患者各项术前检查,做好术前教育工作,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手术结束后,对伤口进行护理,对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护理,以及出院教育等多项措施,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3]可见外科手术是治疗胸壁结核的必要手段,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疾病的复发,消除影响疾病愈合的许多不利因素,提升胸壁结核的治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胸壁结核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可充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痊愈,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由于整体护理干预遵循了个别化、全面化及科学性的护理原则,从而可使胸壁结核患者能更好、更快地达到良好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晓莉.40例胸壁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229-230.

[2]张晶,李畅飞.90 例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23-124.

[3]杨双梅.59例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6):983.

论文作者:霍春玲,韩红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80例胸壁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_霍春玲,韩红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