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学教师综合培训体系的构想_教学理论论文

建立中学教师综合培训体系的构想_教学理论论文

关于建立一体化中学师资培养体系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资论文,体系论文,中学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60年代,随着终身学习、回归教育理论的传播,教师教育被视为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1972年,英国约克大学名誉副校长詹姆斯提出了师范教育三阶段理论。他认为师范教育包括彼此衔接的三个阶段,即高等教育—专业培训—职后教育,并把职后教育作为重点。这一思想很快成为国际师范教育的发展思路并被广泛接受。人们普遍认识到:教师的培养只靠职前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职前教育时间短,所学有限;学生缺乏对教育的实际体验,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加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需要在职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工作信心。当然,强调职后教育并不意味着否认或降低教师职前教育的作用,而是强调转变师范教育观念,沟通职前教育、上岗培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体化的师资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体化的中学师资培养体系,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

一、目标一体化

不同的教育观念,会有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并导致不同的教育实践,必然影响和制约教师的培养目标。中学师资培养目标一体化,不能不涉及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的片面发展。应试教育偏重于学生的智商,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反映在教师的培养目标上,必然偏重于教师的业务知识、教学基本功,其中特别注重的是应试技巧的训练、解题能力及对题目的归纳、分类、特点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等等。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应试教育中的学科知识与教学基本功之外,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生活等等,这就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从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宽、更高、更加全面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反映了教师培养目标的片面性。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完善教师的培养目标。

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学识广博、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结构合理、适应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目标一体化是分职前、上岗、职后三个不同阶段实现的,它们各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制订出各自的阶段目标,并使其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为总目标的实现服务。但是三个阶段的目标又具有共性,因为不同阶段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师。因此,从学校工作的需要出发,制订合格教师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作为总目标的具体解释,并为不同阶段的行为目标提供依据。

1.专业精神

①敬业爱岗,心甘情愿从事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不为名利所动。

②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不误人子弟。

③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追求自我完善。

2.教育观念

①教育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人。

②质量观:学习好不意味着全面发展,分数高不是学习好的唯一指标。

③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④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

⑤教学活动观:教师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适时提供评价、指导和帮助。

3.专业知识

①精通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有关科学发展史及趋势,创造学科知识的科学家创造活动,科学精神及人格力量的知识。

③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的知识。

④比较宽泛的人文科技知识,包括文、史、哲、美学和科普知识等。

4.专业能力

①流畅准确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组织及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班级和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③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并善于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④社交能力,能够与他人愉快合作,与学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顺利地与社会开展交往。

⑤审美能力。有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判断的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文娱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能渗透美育因素。

上述目标通过课程、过程的一体化得以实现。

以上目标的实现及不断深化是分职前、上岗、职后三个阶段分步实现。职前教育的任务侧重于学习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教育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进行初步的实践,形成教师的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上岗培训则是将职前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从生手变成熟手;职后教育应通过对工作实践的反思,对工作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并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二、课程一体化

根据一体化的中学师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从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课程。

1.课程设置一体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实施,中学的课程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目前,课程改革将学校课程分为“三板块”结构,即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活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应随中学课程设置而变化,使课程设置、结构、内容趋于一体化。

职前高师课程设置应分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和教育学科,我们认为:在大学前两学年中,应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文、理两科的学生,都有必要将跨科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开,内容应以实际应用知识为主。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课程,更应强调实际技能的培训,以足够的课时加以保证,并规定相应的级别标准(可颁发级别证书),使毕业生除专业知识外,兼具特长、技艺,成为“复合型”人才,以便用人学校择优录用。

专业课的开设,建议适当删除一些于中学实用价值不大的课程,适当降低所开课程的难度与深度,避免专业课一条腿“过粗”现象,以提高高师教育的效能和质量。

在现代教育发展时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后两年的学习中,应开设教育学科(教育学、教育史、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等)。一是课时要保证,二是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气息,贴近中学教育工作,三是要强调课程的“灵活性”。

高等师范迄今为止,没有活动课程设置,学生中的大量活动出自于自发组织、班级或本系安排、学校布置的状态,这些活动,缺乏系统性,仅仅是一些互相分割的“短期行为”。如果将“活动”纳入课程范畴,一方面有效利用时间,另一方面给出可活动的空间,使诸如“中学教育活动模拟”、“教学专题研讨”、“微型教学课”等活动进入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实际效果的有序状态,无疑是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效果是显然的。

中学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值得注意:①“三板块”课程结构的实施,使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成为“三位一体”的综合理科,这就要求高等师范要创设“大理科”格局,用以培养综合理科教师。②我国已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教育必然要顺应时代。中学推行素质教育,对高师师资培养的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学正在陆续配置专职的咨询教师,并且将会成为新增科目固定下来,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开设教育咨询专业,向中学输送这类专门人才,这已成为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2.人格塑造、能力培养一体化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的人,自己就该当是这样的。”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跨世纪人才的质量,在接受高师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教师人格塑造与教师素质提高的工作,为从事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接受特定的训练。有识之士提出:“改变教师的教育角色,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向‘全能型’教师转化,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无疑为课程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如何在高师课程改革中实现这两个转变,我们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在高师开设的所有课程内容中,全方位地渗透教师人格塑造的诸多因素(教育智能、教育行为、教育道德等)创设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将学科课程做为载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同时,得到较系统的人格塑造的教育与训练,并促使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规范与课程配套的约束机制,将角色塑造的内在因素与学生的外化行为通过不断的强调与约束,成为自觉行动,让内在的文化修养通过性格、气质、语言、举止行为加以体现,又从外显特征表现内在的角色品质,从而达到内修与外化的完美统一。

三是通过课程学习渠道,灌输教师所必需的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导向、自我定向等角色内容,使学生受到“人类知识传播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卫生保健者,榜样与向导,学生家长的代理者,勤奋学习进取者,威信寻求者”等特定内容的严格训练,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

现行师范的课程,大多是纯理论课,须加强教育实习,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应增加教育实习课时,并将之贯穿于职前教育的全过程,与理论交错进行,使师范生在理论学习—应用—理论反省—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相应的能力。

职前教育,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职后教育,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实践课程的理论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如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设的研讨课程、推行新教法的实验课程、传递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的知识更新课程等等。

要构建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立交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特点的教育、教学问题所激发的需求及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设置课程,使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自发地积极地各行其道,以求“职后教育”的实效性。

应该指出的是:“职后教育”的课程要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前卫性,最新教育、教学技术的信息传递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教育方法的操作模式,使学习者学以致用。所开设课程的选择则需倾听中学教学一线教师的建议和要求,以期提高学习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考虑所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长线与短线结合、内修与外训结合等多种形式。

三、过程一体化

考察教师的成长过程,不难发现:它必须经历由低到高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从新手教师到合格教师,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到专家教师。教师培养过程一体化,就是将新手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专家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沟通职前教育、上岗培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使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阶段为前一阶段的发展和继续。三个阶段各有侧重,促使教师更快更好地向高一层次转化。

1.职前教育,重在奠基

职前教育是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它决定了新教师的质量以及他们今后发展的可能性。职前教育应根据前述中学教师培养目标,为未来教师奠定教师职业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特别要奠定两方面基础:

一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在信息社会,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起学识渊博的形象,首先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一整套科学思维方法,并能够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二是奠定教育科研的基础。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发展的保证。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职前教育的全过程。教育理论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展示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路,教给学生教育科研方法,并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边实践边研究,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为他们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后独立开展教育科研奠定基础。

2.上岗培训,重在适应

上岗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新手教师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以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对于刚刚走出高师校门的定向培养师范生,似乎没有必要再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培训,而应把培训随时随地渗透在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从而提高上岗培训的实效。在这方面,“师徒帮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新教师到校,由学校指派一名老教师与该新任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定期听课、评课、互相交流,共同研讨。在新教师熟悉教育教学常规的过程中,老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为新教师架起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使新教师少走或不走弯路,因而大大缩短了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周期。在帮带过程中,新教师不仅在教学技能方面得到迅速提高,而且在教师职业意识、职业人格等方面也受到老教师的影响。新教师以指导教师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为学习典范。指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有效地引导了新教师把对教师人格的规范变为自觉的选择,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中国、英国、美国等三国“师徒帮带”实验证明:新教师通过一年向师傅学习的活动都变得成熟起来,完成从新手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转化。而带教新教师,对老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再学习、再思考、再研究、再提高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批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加入了教师行列,打破了长期以来定向师范教育“近亲繁殖”的封闭系统。这部分新教师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强,易于接触科研工作,但是他们缺乏教育理论修养,教学技能训练不足。对于这些非定向师范培养的新教师,上岗培训过程中应为他们配备“双导师”。即理论课程导师,为他们补上教育理论课。可采用适当集中的办法,每周安排若干单位时间去进修院校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并要求通过考核。同时接受所在中学指派的实践课程带教老师的指导,以尽快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3.职后教育,重在提高

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工作成就,促使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向专家教师转化。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学这片沃土,职后教育应以学校为本位。合格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不在于专业知识的多寡,而是对专业知识的教育价值挖掘程度的深浅以及是否具有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因此不能忽视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应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提倡教师之间交流切磋,形成课题研究的氛围。这种研究遵循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由横向铺开向纵深发展的原则,帮助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实现从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的转化。

顺应教育教学的中心向学习者转移的改革潮流,职后教育的中心也应该向学习者,即参加培训的教师转移。显然,教师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能作出最适当的判断,他们有能力自我导向并主动学习。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权自我设计进修计划,有权选择进修内容和方法。进修院校的工作是提供服务,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特别是要满足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一名有事业心、进取心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经验后,回归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有利于教师形成质的飞跃。而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教师将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有利于教师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优秀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能够转化为专家教师的。能否实现这种转化,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职业是用生命照亮的,需要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但如果停留于此,那只是优秀教师的水平;只有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用教育科研的成果使教师的生命价值放出光彩,也就是当教师职业照亮生命的时候,才达到专家教师的水平。

四、管理一体化

完成目标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及过程一体化的构想,需要管理一体化的保障。这里所说的管理一体化,指的是微观层面的职前及职后教育管理的一体化和宏观层面的教育行政部门调控的一体化。

1.职前职后管理一体化

①严格招生,选好学苗。除了鼓励学生踊跃报考师范院校、灌输终生从教的思想之外,在高等师范招生时,就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素质、思品表现、综合能力、身高外貌,做出有别于其它专业的严格规定,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确保师范生的“先天”条件。

②分级流动,定向培养。对于符合条件愿意终身从教的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可重点培养。偏远山区的学生,可允许进入城市重点中学学习,然后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就读。重点中学选择师范专业的优秀学生,可定向选送到全国重点师范院校就读,以实现早期培养、重点扶持、确保质量、避免近亲繁殖的目的。

③中期选拔,充实队伍。从初等师范毕业生中,经面试、笔试等程序,将品学兼优、学有所长的学生选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充实高师师资的办法,要适当扩大这部分学生的选送比例,多渠道引进人才。

④分门别类,考核认定。针对高等师范的培养目标,应建立一套规范的、有严格等级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师范生所学课程进行等级分类,并严格达标规定。学满毕业校方颁发资格证书,以供用人单位鉴别录用,安排合适工作或制订连续的培训计划。

⑤实行“滚动”,定期分流。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分流,使学术水平不合格及个人品质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教师工作。同时,对综合大学或其它专业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并经相应考试和达标训练合格的学生,颁发资格证书,使之从事教师工作,进而达到定期分流,合理滚动的目的。

⑥课程管理,坚持标准。建立一套高标准的课程体系,其要求是:加强文理课程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成熟性;加强非专业学科的技能性、实用性、实践性;加强教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和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正确评价教学过程及评价教师工作;加强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中学的联系等。

⑦在高师院校成立教育科研组织,通过有效的工作,对中学教育科研的计划、制度、过程、课题、成果、档案实施全方位管理,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这是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素质,使自我教育得以完善,并同时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构建中学——高等师范院校联系的桥梁,对职后教育统筹管理,避免重复教育,资源浪费。

⑧制定“学校本位”的培训计划,依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完成新手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精英)教师的逐级培训工作,按计划分层递进,依序展开,使中学成为职后教育的一级培训基地。

⑨改变中学的单一领导模式,创造一种群众性团体的“精英教师”制度,“精英”教师在专业同行中起到教育、教学示范作用,并兼具对那些在教育、教学业绩上没有达标教师的指导、提高工作。

⑩为教师提供选修课程的机会和自主权,针对不同档次内的教师,开设可供选择的、学以致用的课程,或使进修院校的专职教师送课上门,为教师在岗进修创造条件。

①①将教师除教学之外的教研、科研工作做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固定下来,使教科研成为职后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可作出有关规定,使取得成果的课题替代进修的科目(免修该科目),用以提高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①②制定教师离岗进修制度。对教有所长的优秀教师,每年选送部分人员到重点师范院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研修班学习、受训,使之向“专家型”教师靠拢,通过卓有成效的研修,使之缩短成熟时间,尽快完成“优秀”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同时,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应令其下岗,离职进修后再决定是否启用。

2.师资培养宏观管理一体化

①组建师范集团。教师的职后教育是具有时间长、任务重的特点,企图通过一所院校完成职后教育任务是很困难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师资过剩,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应该在条件逐步成熟时,考虑当地师范院校合校及组成跨省市的联合办学集团,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为职后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并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

②教师进修院校的重心转移。各地教师进修院校的工作重心应从学历教育向职后教育转移,本着“熟悉普教、研究普教、服务普教”的原则与市、区(县)、学校建立三级网络,特别是将培训基地建在中学,使职后教育具有更直接、更高的培训效益。

③高等师范院校要有一支业务过硬、思想素质良好的专职职后教育的师资队伍,并以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这批教师专心于职后教育工作,同时要对职后教育的课程、教材进行严格管理,形成符合国情、省情的教材和课程体系。

④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这里包括对从事教师工作的丰厚的工资报酬与物质报酬,加强对教师职业的宣传及非物质性奖励等,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生活条件,以期吸引众多的优秀人才从教和稳定教师队伍。

⑤实行三级证书制度(教员、职业教师、终生职业教师),留住优秀教师,辞去不合格教师。目前教师队伍良莠并存,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使优秀教师安于工作并辞去误人子弟者。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

⑥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推出促进在职教师积极进修的激励机制,通过更新证书,定期离职进修,依约试用、聘用,提供资格,升薪晋级等措施,激活职后教育工作,使职后教育成为在职教师的需要,进而成为自觉的行为。

标签:;  ;  ;  ;  

建立中学教师综合培训体系的构想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