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预防及护理论文_廖秋菊

廖秋菊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预防以及护理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2组,每组病例数均为40例。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观察2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发病率显著较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观察组)<20.00%(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减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应用价值较为显著,值得推荐。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预防;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115-02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长期左向右分流,导致肺部严重充血,肺部发生病理性改变,进一步降低肺部功能,引发肺动脉高压[1]。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会降低治疗效果,引起其他类型并发症,不仅恢复时间缓慢而且病死率相当高,严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健康[2]。为此,实施针对性、有效性的护理服务,预防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3]。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本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分别在其术后实施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探究不同的护理方法在预防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先天性心脏病均为本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期间收治,从中随机性抽选出病例数80例将其按照不同的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实施研究前,2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段分布在21岁到38岁,平均年龄值(32.1±4.5)岁,体质量为63.4±5.2kg,病情:房间隔缺损19例、室间隔缺损11例、部分性房室通道10例;

观察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3例、17例,患者年龄段分布在22岁到39岁之间,年龄平均值(32.4±4.4)岁,体质量为:63.9±5.4kg,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部分性房室通道分别为:18例、13例、9例。

经对比处理:P>0.05,因此2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较大差异性,能够进一步研究比较。

1.2 方法

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实施心脏畸形矫治术,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术后送至重症监护室,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继续扩张血管,给予患者强心、利尿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即根据医嘱为患者进行生理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情绪上的影响作用,会导致患者发生缺氧以及肺动脉压力增加,因此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手术后24小时到48小时内注意给予患者镇静、镇痛护理,让患者保持在安静、平稳的状态。使用止痛药丙泊酚、咪达唑仑等,在进行其他刺激性很高的操作时,需追加镇静剂或者肌松剂[4-5]。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镇静评分或镇痛评分,调节患者的用药量。撤离其他机器前六小时,停止使用肌松剂,3小时前停止镇静剂,在拔管后,针对表现出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使用药物应不会抑制患者呼吸[6]。

其次,对患者进行持续性肺动脉压监测。监测患者的肺动脉压对于预防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作用显著。注意固定并保证导管通畅,注意计算心脏射血指数、肺血管阻力、体循环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指导、诊断、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病情。将患者的肺动脉血液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内,避免肺动脉压下降程度过大,导致心脏与呼吸骤停。

需注意维持患者心功能,避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应留置起搏器,术后进行持续心电监护,保持心率每分钟60-90次,降低心肌耗氧量,使用强心、扩血管药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肺循环阻力,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术后3天,测量心排血量与心脏射血分数。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排血量综合征,并及时进行处理。

在呼吸方面,充分的给予患者供氧、保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指导患者正确的进行吸痰,适当对患者进行氧疗,预防呼吸道感染发生。

当患者病情稳定后,正确指导患者使用抽吸式牙刷刷牙,严格保持手部卫生,进行无菌吸痰,做好日常生活保暖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软件将所得结果带入处理,并以P<0.05表达组间数据差异性,将2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视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详细内容见表1。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胚胎在发育期间,心脏以及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针对该疾病手术最佳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延续患者的生命时限。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有百分之三十的患者会伴有肺动脉高压。除了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外,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加以护理干预同样重要。优质护理模式是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真切、满意的护理工作。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通过围手术期加强基础护理,再给予镇静、镇痛护理,并对患者的肺动脉压进行持续性监测,严格监测患者心功能,避免低心排血量发生,加以护理干预保障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优质护理的应用有助于稳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改善心功能。在优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术后进行积极有效的并发预防护理,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均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7]。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对照组)>2.50%(观察组)。而且观察组患者中并无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对照组中出现4例肺动脉高压。

总而言之,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路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275-275.

[2]陆红.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后护理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1):91-92.

[3]王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5):164-164.

[4]孙艳芳.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的护理核心[J].医药前沿,2016,6(28):315-316.

[5]周菲菲.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幼儿术后呼吸道的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1):2123-2124.

[6]金丽娟.先心伴肺动脉高压术后患儿的呼吸道管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97-98.

[7]张丹,顾虹,张陈,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5):369-372.

项目名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临床研究中心项目 [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405]。

作者简介:廖秋菊,28岁,贵阳医学院,大专,护理学

论文作者:廖秋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  ;  ;  ;  ;  ;  ;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预防及护理论文_廖秋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