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及关键要素协同研究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及关键要素协同研究

刘立新[1]2003年在《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及关键要素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心能力是当今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界和实业界最热门的话题和最新命题,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这门年轻而富有生命活力的管理科学发展至今的集中代表。“核心能力即核心竞争力”这一定义在许多文章和书籍上均可看到,但本文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核心能力诸要素协同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探索核心能力的内在要素和作用特征,对指导企业实践意义深远。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特性、生存特点和核心能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核心能力关键要素的协同管理思路。对于中小企业,由于构成其核心能力的资源相对稀缺,因此就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资源的协同作用,获得比较优势。许多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如有些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却屡屡败给了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的事实证实了单纯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八分技术、二分管理”这一企业管理共识其实就隐含了本文关于核心能力协同管理的观点。文章首先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中小企业的性质、作用、制度、划分等。还对中小企业的生存机理进行了研究,针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特征指出中小企业选择核心能力战略的重要性。然后,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包括核心能力的概念、作用、特征、以及核心能力的构成等。文章又进一步将研究深入到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构成的关键要素上,并通过案例对关键要素的协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建立了METIC模型。最后还提供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管理的一些思路。研究揭示了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对其核心能力关键要素的协同管理。本文在研究中还借用了生命的基因结构理论,把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关键要素比作生命的基因,较为形象地说明了资源组成在表面上看似毫无差异的企业,但由于“基因结构”不同,会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竞争力。本文还应用运筹学理论方法对核心能力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进行了适当的定量分析,最后得出核心能力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是形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论。当前,在我国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创业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新的出路,政府也大力提倡。本文可对中小企业的创业,特别是对哪些热情甚高但经验不足的青年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任宗强, 吴海萍[2]2009年在《以创新网络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低迷时期,中小企业更趋向于通过创新网络来提升竞争力,塑造核心能力,结合文献分析和企业调研,从能力和要素组合两个维度,提出了创新网络中企业能力提升的分析框架,指出创新网络中的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内外创新要素协同。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这种能力提升与要素协同的关系。

吴佳音, 朱斌[3]2010年在《中小企业要素导向型创新形态的演化机理——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立足中小企业创新实际提出中小企业主导要素创新的理论,在分析其始于主导要素提取,终于创新形态生成,由主导要素先发,带动其余要素依次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后,从动态、演进的视角阐述了要素导向型创新形态"新旧交替—汇流创新—成效初现—迎接循环"的演变机理,进而通过对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叁阶段,主导要素创新引领下实现从"单要素创新—组合要素创新—全要素创新"的案例研究,分析和论证以上理论。

王举颖[4]2007年在《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与协同进化研究》文中认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集群所表现出的特有竞争优势,使得集群环境下的企业能够便利的获取外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集群学习和创新的核心主体,对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扩散起着主导与推动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集群环境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互动关系,透彻剖析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机理与协同进化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网络理论、生态学理论、协同进化理论等理论工具,以产业集群为研究背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网络化成长和协同进化为研究核心,系统的对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网络化成长机理和协同进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本论文进行上述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资源—战略—能力”(RSC)叁维分析模型。分别从资源、战略、能力叁个视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资源—战略—能力(RSC)分析框架和ANP模型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能力评价模型。(2)基于生态学理论建立了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生态位模型。从企业与集群环境互动的角度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外部环境关联机制和企业生态位态、势互动机制,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企业生态位模型和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企业成长机理解释,并建立了基于TOPSIS算法的企业优势生态位贴近度分析模型。(3)基于协同进化理论系统研究了集群环境下企业与环境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基于集群企业生态位的竞争、重迭、分离和进化分析,通过企业集群与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集群环境下企业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和模型;通过分析集群环境下企业间的生态关系,深入分析了企业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和特性,并建立了基于生态位的集群企业协同进化模型。

曾小春[5]2016年在《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演化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维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单独依靠自身的创新力量较难以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强调技术创新,以技术为导向,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以及技术积累比较单薄,故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必下须通过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变革等来从容的应对,并不断地加强同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对外发挥相应的创新引导作用,并且不同的区域创新网路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由于不同地区创新网络的发展各不一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状况以及其协同创新有所差别,并且随着区域创新网络的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整个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因此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演化。首先,本文探讨区域创新网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将区域创新网络划分为结点、联系强度、结构叁个维度,协同创新划分为为网络能力、动态能力、创新能力叁个维度,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从而明确了区域创新网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其次,探讨区域创新网络影响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演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演化机理下,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演化的框架,并结合分岔理论以及突变理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演化路径进行具体的描述,从层次性以及匹配性角度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演化关系;然后,对区域创新网络先进行静态测度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选择设计,并选择相应的案例;最后,进行案例分析,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演化路径、演化层次性以及相应的匹配性,并提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时亚静[6]2013年在《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因其具有创新灵活性,对产业集群的活力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通过与集群中多种主体形成网络联结关系,能够有效的获取互补性资源,避免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弱、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中小企业与其它主体间协同创新的网络关系对于集群成长、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已有关于集群创新网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学与协同创新的理论,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与其它主体间典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及网络关系中涉及的交易成本等运行机制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机理,从整体中心性网络视角探究了网络的演进路径。本文在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动力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中的复制动态模型计算出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双方群体决策的演进均衡点。并以均衡点为界,得出不同情况下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路径。通过辨识对演进路径优化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提出路径优化的措施。文章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两个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状况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机理与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论能够为集群中的政府部门制定有助于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和良性演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且能够为中小企业针对自身条件选择网络联结提供帮助。

王一飞[7]2011年在《基于组织学习的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和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现实,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跃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人才和资金的短缺,因此受到自身资源、能力和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约束和限制,中小企业一般很难和大企业一样,单纯依靠自身知识资源整合或自主知识创新,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通过跨越组织边界以及通过组织学习来获取,整合并内化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从而最终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论文将基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以组织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企业知识理论等原理为基础,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知识管理实践,从组织学习视角来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知识转移问题,探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综合评价知识转移能力,识别知识风险,促使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进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竞争优势。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小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动因,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解释了中小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并建立起一个整合性架构。首先依据组织学习的视角,将其一般过程分为知识获取和遴选过程、知识整合过程、知识吸收和利用过程。然后探讨了中小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的内在机理,主要包括学习螺旋、学习途径、学习模式和学习能力,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了知识转移有效运行。再次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的诸多因素,依据各个因素的性质分为客体特性因素,主体特性因素和关系特性因素。第叁部分利用演化博弈方法对中小企业知识转移进行数理分析,主要分析了演化博弈在知识转移的适用性,以及中小企业与合作主体之间的一般演化博弈分析,在模型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构建和求解,得出影响系统演化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系数、知识互补程度、预期程度、风险系数、风险厌恶程度等参数的取值意义。第四部分构建起衡量中小企业知识转移能力的指标体系。指标设计主要依据国内外学者或机构的研究成果,知识资本测量内容和架构与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从四个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客户、员工、组织,最终落实到知识资本层面。并基于FANP法的基本原理以及Flowtecal公司的具体知识转移实践,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五部分分析中小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知识风险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策略。从知识风险的基本内涵出发,以及所经历知识转移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转移之前,转移之中和转移之后的风险,并提出知识风险的控制策略,以促使中小企业对知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论述了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的促进策略,主要从降低知识特性的不利影响、设置合适知识转移的组织安排、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撑、培育转移双方的关系品质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等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

郑刚, 任宗强[8]2009年在《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实施框架与典型模式》文中指出全面创新管理作为创新管理的新范式,通过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在规模、管理、技术以及产业等方面的特点,使其在实施全面创新管理方面有自身实际特点。结合实际调研和理论分析,构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实施框架,并初步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叁种典型实施模式,以更好的指导中小企业创新实践。

刘隽文[9]2015年在《竞合理论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不仅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鼓励,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中小企业创新行为多因创新活动投入高、风险大而夭折。协同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能够有效帮助中小企业整合创新要素,摆脱固有约束,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实情况是,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规模、程度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研究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基于以往学者关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从策略层面切入,探讨了竞合理论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内涵,明确了中小企业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竞争与合作两种策略,二者协同演进,相互引导、转化、联系、依赖,并最终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二元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与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博弈解释。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策略会如何演化并保持稳定,以及影响协同创新的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协同创新行为竞合策略演化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重复博弈模型、演化博弈模型、以及引入政府监督职能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讨论了二人重复博弈框架下、群体演化框架下和政府介入情况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竞争与合作策略的演化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本文在竞合理论的视角下,研究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竞争与合作策略的演化,得出以下结论:微观层面影响因素中,企业合作动机越倾向于长期合作,企业合作偏好越强烈,越容易促使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向合作策略演化,而企业学习能力的增强会导致协同创新行为向竞争策略的演化,这是因为在模型假设中,认为参与协同创新的博弈双方能够通过学习而导致机会主义并取得收益。因此,应该降低协同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才能更加促进高质量的、学习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中观层面影响因素中,协同效应与企业间信任关系都会促成合作策略的演化稳定,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的超额收益分配系数使得企业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最大,且该系数应与企业的学习能力正相关;宏观层面影响因素中,政府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政策引导力度越大,采取监管策略所投入的成本越少,在监管过程中创造的效益越大,越容易促成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向合作演化的局面。研究结论有助于中小企业开展高效的协同创新活动,也为政府制定监督和激励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引导性政策提供依据。

陈雷[10]2014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市场—管理(TMM)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创新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立足,拥有多方面创新能力是基础,对创新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本文在梳理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理论及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TMM)”模型运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运用TMM模型实现协同创新进行了阐释。本文选取了一家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剖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在协同创新方面的实践及已经取得的成果,研究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运用TMM模型,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启示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及关键要素协同研究[D]. 刘立新. 重庆大学. 2003

[2]. 以创新网络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 任宗强, 吴海萍. 管理工程学报. 2009

[3]. 中小企业要素导向型创新形态的演化机理——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研究[J]. 吴佳音, 朱斌. 软科学. 2010

[4]. 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与协同进化研究[D]. 王举颖. 天津大学. 2007

[5].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演化研究[D]. 曾小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6]. 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路径研究[D]. 时亚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7]. 基于组织学习的中小企业知识转移研究[D]. 王一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8]. 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实施框架与典型模式[J]. 郑刚, 任宗强. 管理工程学报. 2009

[9]. 竞合理论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演化研究[D]. 刘隽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15

[10].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市场—管理(TMM)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 陈雷. 天津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及关键要素协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