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偏差与对策_信息化规划论文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偏差与对策_信息化规划论文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偏差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差论文,信息化建设论文,对策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进入信息化时代。既面临挑战,也正逢难得的机遇。我国为了尽早进入信息时代,制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纲要》。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主体的高等院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教育科研网主干网已开通,大多数高校已建立了校园网,开发了不少应用软件,建立了网上图书资料光盘检索系统,并开始研究开发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高校校内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却步履艰难,网络的硬件,许多高校并不差;不少高校也开发了一些优秀的软件,但正常运行的却不多。在大量资金投入以后,大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信息交流模式。大家都感叹:真是“投入大,见效慢,推动难”。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定位偏差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事物,如何定位,更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面前的新问题。投了资、出了力,却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理性地分析,笔者以为主要是在认识定位、组织定位和应用定位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

1.认识定位偏差

现代科技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展开的,信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校的教师干部对此是有足够认识的。但是,由于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技术等是全新概念,国内的发展未趋成熟,高教界的不少同志对此还缺乏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见。认识定位的偏差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把“手段”当作了“目的”。校园网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技术工具。高等院校处于影响整个社会深刻变革的中心,因此,是否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是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获得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提供获取更多的资源、协同工作的有效途径,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毫无疑问,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有效手段。然而,现状是“有否校园网”已被当作评价学校的重要因素,成为能否进入“211工程”的基本条件之一, 成为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至于网络的运行和使用反而显得不很重要了。不少高校把建校园网当作了目的。

二是把“机遇”看作了“负担”。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教师搭上信息高速公路,教学和科研的眼界和效率大大开阔和提高了,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个性和接受英才教育;学校的综合实力必将增强。然而,当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在花较大投入建校园网又一时看不到它的作用和效益后,就把进一步的投入看作是额外的负担;有的年纪较大的老教师、老行政人员不愿意花精力去学电脑、学网络技术,把它看作是份外的负担。

2.组织定位偏差

勿容置疑,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高校跨世纪发展方向的战略问题和全局问题。因此,谁来负责、谁来组织落实这项工作至关重要。管理学的能级原理告诉我们,某一级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所能履行的功能应与其所处的能级相匹配。高校信息化建设推动难,与此项工作组织定位偏差不无关系。在许多高校里,这项工作由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负责。从网络设计、施工到设备配置;从调试、开通校园网到培训人员、举办讲座。但主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要其承担起全校整个信息化建设工作显然是力不从心,权威性不够。

也有的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一般由一名校领导及校办、信息中心和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组成。组织的权威性是提高了,但由于是非常设机构,容易受日常工作的冲击,工程建设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

3.应用定位偏差

高校信息化建设见效慢,并不在铺网布线、设备配置上的慢,症结在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规划校园网、选择设备时,考虑先进性较多,而考虑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方案较少。坚持高起点当然不错。作为系统集成商当然希望学校购置的设备越先进、越昂贵越好,但作为学校必须研究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用途,能不能发挥设备的潜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目前的校园网系统的集成多数是先进设备,花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投入,而网上的信息却寥寥无几,或只用来进行文件传递和共享。殊不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快,暂时用不着的昂贵设备就应在需要的时候再购买,到那时花同样的钱可能买到更先进的设备。

二是软件开发低水平重复,缺乏强有力的后续技术支持。目前,市场上同一内容的应用软件如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已有许多版本,不少高校仍然组织力量花去几万、几十万开发,由于缺乏后续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无法不断完善软件,致使在运转了一段时间后而中途废弃或搁置,造成极大浪费。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了购买现成的软件,在运行中开发方也无力量长期维护,帮助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致使大多未能运行成功。因为软件的开发不仅是技术问题,必须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发出真正满足高校需要的软件。

解决定位偏差的建议及对策

解决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定位偏差,笔者提出以下的思考:

1.更新观念,站在视“有形网络”为“无形文化”的新起点上

要切实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必须更新观念。校园网是有形的,但它同时又代表着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一种新技术革命时代的文化。因此,要站在视“有形网络”为“无形文化”的新起点上,把它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建设。党的十五大已明确,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高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自身建设与发展,而信息化建设则是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知识经济正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高校作为国家创新工程的主要力量,理应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为社会的先行者和榜样。

2.与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相互拉动,保持张力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展开。精简机构,下放权力,调整院系,竞争上岗,逐步分流等做法真在展开。然而,应当承认,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不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的契机,冗员或不适合原岗位的人员可先离岗学习电脑等知识,集中培训,干部、教师的重新聘用可把会不会操作电脑作为条件之一。当然,促进和拉动有个过程,要相互保持一定的张力,以最终完成新旧管理体制的转换和人的观念和技能的更新。具体建议两项。

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坚持集中管理的原则。现代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视为经济的生命线,开始设立CIO, 既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藉此我们说,现代大学呼唤CIO! 高校应有一位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建设,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同时应建立精干的常设机构,统一实施、协调。只有实现了集中管理,才能切实做到规范管理、协同管理。当然,这一机构的设立并不意味着行政人员的增加,与此同时,其他机构冗员的分流随着职能的变化而加快。

二是建立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新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知识经济下的知识内涵,除了包括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内涵的成份外,更多的是指知识管理、知识生产方式的组织设计,以及由此而来的管理理念的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组织趋于扁平化。创造财富以亿元计的微软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简的、扁平化的组织。比尔·盖茨与下属一般工作人员之间仅二~三人之隔,其管理效率显而易见。大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构更应与这一新要求相适应。高校建立和完善以学科为核心的学院,是与扁平化趋势相吻合的,而信息技术则能够帮助实现管理机构的扁平化。建立了信息化的管理,就能停止公文的旅行,大大减少各种会议和报表,学校的主要领导可以腾出精力去考虑学校的规划、去抓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信息化建设的拉动使高校跳出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3.既要统筹规划,需求推动,又要因校制宜,分步实施

切实防止和纠正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定位偏差,也确实不只是高校自身的事情。教育部提出,在整个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贯彻“统筹规划,需求推动”的方针。教育部主要抓宏观规划和指导,制定方针政策,组织教育信息主干网的建设,制定关键技术的标准,组织重点项目的攻关,包括教学素材库、试题库的建设,同时为基层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从高校的立场出发,希望这种指导和统筹更有力、更规范,与需求贴得更近。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可否由专业企业来开发,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重点推荐,然后,由学校来选购。

对高校而言,要使网络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关键是网上要能提供丰富的信息。高校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信息化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所在。因此,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专业特色入手。因校制宜,依据各校的专业特色,有重点地组织力量开发专业特色数据库。二是从简单易行入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其教育所需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却是一件费时、耗资的工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因此,在初期学校可以重点开发几个课件作为样板,而其它大量的课程,可以先将任课教师的备课教案、教学要求、参考书目等直接上网。这样不仅能较快地增加网上的教育信息,也能推动教师和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从而逐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此外,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在图书馆建立光盘库,并实现各高校的连接与共享;在重点实验室之间建立高宽带网络,加快科技信息的交流;建立较完善的FTP站等。 应根据各校的特色优势和阶段投入的力度,选择恰当的媒体,分步实施,切忌盲目一步到位。

4.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既是一项高科技工程,又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必然实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方略和机制,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针和要求,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干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网上注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倡信息面前人人平等,随着学校管理机构逐步趋向扁平化和行政等级的淡化,这样势必会影响某些干部的特权,某些不懂电脑、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干部会产生失落感。应积极为这些干部的再学习创造条件,对年纪较大的干部允许有一段适应期;而对年轻干部则必须要求增强信息化意识,懂电脑、会上网应成为上岗的应知应会。他们必须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应该承认,目前的教师队伍从整体上还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必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培训力度,如鼓励专任教师在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并把此作为教师考核、升职的一个指标;提倡优秀专业教师结合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多媒体课件;对不熟悉电脑的教师,不但要支持其进修电脑和学习网络知识,而且还要计算工作量,给予一定的补偿;给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以上网津贴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投入,但这笔投入与让上千万元的先进设备成为摆设所造成的消费相比,要小得多。

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重点也在人,只要广大教师干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开创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标签:;  ;  ;  ;  ;  ;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偏差与对策_信息化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