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强
(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安徽 五河 233300)
【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儿科门急诊用药合理性,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对我院儿科2014年10-12月29831张门急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生素使用率为86.1%,输液率为74.6%,在输液处方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77.3%,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1.91%,用药剂量大于说明书处方9.68%。结论: 儿科门急诊用药尚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抗生素使用率、输液率较高。医院当加强对临床医师、药师、护师儿科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儿科合理用药。
【关键词】儿科;常见问题;合理用药;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300-02
我国每年约有上万名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各种身体的损害。因此,儿科合理用药与否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具有深远的意义。而现在儿科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仍存在,例如:抗生素和激素使用率较高的、联合用药不合理、输液率较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儿科合理用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对我院儿科用药存在问题及如何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1.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0~12月儿科门急诊处方,用统计学方法(系统抽样法)抽取每月10%的处方,共2983张。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药理学知识及相关文献,对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输液情况、使用剂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分析与讨论
2.1 抗生素的使用率分析
抗生素使用率较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医生为了迎合家长快速治愈疾病的心理及对相关疾病诊断不明确。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单纯性腹泻的患儿,首先使用抗生素治疗,特别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0%以上病原体为病毒,仅少数为细菌或继发细菌感染[2],有关报道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使用率为71.32%[3]。其次,在小儿腹泻的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较多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地方。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为轮状病毒[2]。抗生素不但不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还会导致二重感染。但我院儿科在上述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较为普遍,应引起重视。
2.2 输液率分析
2014年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内,体温38℃以下)、儿童腹泻(轻度)、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良好、血象不高者)也在其中[4]。通知公布后,我院儿科门诊输液率虽有降低但仍然不容乐观。虽说静脉给药见效快,但其副作用和风险也较大。医生应该本着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分析
我院儿科门急诊10~12月糖皮质激素使用率77.3%,尤其对于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常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和抗炎用,以达到退热和快速消炎的目的,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患儿免疫功能,出现新的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还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也较大,因此小儿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谨慎使用。
2.4 联合用药情况分析
临床上联合用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但由于部分医生对药品的药理作用了解不够全面,造成联合用药不合理。我院儿科联合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一:患儿,男,7岁,肠胃炎,医生给予头孢美唑(静滴)+哌拉西林舒巴坦(静滴)+双岐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头孢美唑和哌拉西林舒巴坦都是杀菌剂,双岐杆菌为活菌,三者联合使用亦会使双岐杆菌疗效降低。例二:患儿,女,6岁,毛细支气管炎,医生给予注射用地塞米松(静滴)+甲泼尼龙(静滴)。两者同为糖皮质激素,为重复用药。大部分药物由肝肾代谢之后排出体外,因而重复用药会大大增加药物对患儿肝肾脏器功能的损害[5]
2.5给药剂量分析
超剂量使用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例如:患儿,女,4岁,17千克,上呼吸道感染,医生给予头孢美唑1.8克(静滴)。头孢美唑说明书用法用量:小儿,每日25~100毫克/公斤体重,分2~4次静脉注射或静滴。头孢美唑属β-内酰胺类抗菌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因而其使用原则是缩短时间间隔,而不必增加单次使用剂量,一般在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每天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6]。
3.对策
3.1 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
小儿用药应考虑生理及代谢特点,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针对性要强,种类不宜过多。儿童免疫力低,感染机会较多,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机会也较多。医生首先要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尽量避免二联或多联使用抗生素。其次医生要考虑小儿的代谢特点选用药品,宜选用副作用小的药品。在联合用药前要充分了解每种药物特性和药理作用,避免联合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3.2 计算合适的给药剂量
小儿用药剂量的计算,需较成人更精细准确。根据测得的血药浓度设计和调整剂量,是理想的科学方法;但因条件限制,目前我国儿科临床主要还是以经验推算[7]。小儿体重、年龄、病理生理情况都是决定用药剂量的因素。常用的方法有体重法、年龄法、体表面积法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医生对复方制剂的成分不了解而导致的重复给药也应引起重视,医生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避免重复给小儿机体带来不必要危害。
3.3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及给药间隔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程度,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为首选;肌注给药要充分考虑注射部位的状况,避免局部结块、坏死或者损伤神经;静脉注射副作用和风险较大,所以医生应该本着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儿童皮肤较为敏感,不宜使用含有刺激性较大成分的品种 [8]。部分药物有栓剂的可使用栓剂,有果味剂型的药物尽量选果味剂。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尽量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儿依从性[9]。
4.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仍存在,例如抗生素和激素使用率较高、联合用药不合理、输液率较高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采取干预措施如下:1、医院应该根据《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对儿科处方进行专项、定期点评,对不合理的处方进行通报并罚款,严重不合理的应限制或取消医师处方权;2、医院应该借鉴一些管理方法[10],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药品说明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考核;3、应该加强对药师、护师关于儿科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药师、护师应把好关,加强儿科用药的审核力度,发现报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只有业务干预和行政干预相结合,才能提高我院儿科合理用药的水平,真正达到防治疾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红梅.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之浅见[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3A):199-200
[2]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7;261.
[3]孟黎辉,董宝坤.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24-26.
[4]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N].2014.
[5]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8):1035-1036.
[6]戴自英等.实用抗菌药物学[M],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
[7] 李俊,翟所迪,等.临床药物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58.
[8] 徐小薇,王跃明,等.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2):125.
[9]李先林,王静,牟美娜.儿科用药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231
[10]葛饮南,邵容,谢金平.医院“超说明书”管理与应用流程初探[J].中国药事,2013,27(5):544-547.
论文作者:张强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2
标签:儿科论文; 抗生素论文; 药物论文; 不合理论文; 处方论文; 激素论文; 上呼吸道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