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中国京剧的新形势--首届中国京剧节_京剧论文

世纪末中国京剧的新形势--首届中国京剧节_京剧论文

世纪末中国京剧新态势——首届中国京剧节感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京剧论文,世纪末论文,感言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九世纪末,紫禁城的达官贵人们忽然对皮黄戏产生了兴趣。宫廷之中供奉名伶,提倡戏剧,光绪帝善鼓板,西太后亦着戏衣歌舞,王公大臣、贝子、贝勒皆精于音律,京城的皇亲贵胄、八旗子弟、商人、市民等一切有钱有闲的阶层皆以嗜戏为时髦之举,京胡板鼓喧阗,笙歌日夜不息,一时间,一个具有了“京都风范”的皮黄戏——京剧,被炒得空前红火!

时过一百年,二十世纪末,京剧渐感疲惫、困惑,其衰落之势已成为圈内不衰的话题。然而,从1991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年,到1993 年举行的梅兰芳金奖大赛,从1994年纪念梅周100周年,到1995 年首届中国京剧节,急管繁弦,载歌载舞,京剧又被作为“国宝”,炒得空前红火!

同为红火,性质不同。十九世纪末的红火,是新兴期的红火,由若干流派的皮黄“化合”后的京剧,新腔迭出,流派纷呈,嗓子洪亮者可以山崩海啸,做派潇洒者可以大展风流,“唯表演”的精神把一代又一代京剧名角推向了大红大紫。二十世纪末的红火是转型期的红火,经过百余年来的起落升沉,京剧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但是面对新的社会,新的观众,它难以满足他们新的审美需求,于是它开始求索,开始自我调节,开始重新认知和把握戏曲艺术真正的内在规律和精蕴,开始实现京剧艺术的现代转型。

这一现代意义的转型集中表现在首届中国京剧节的整体运作中。

一、丰富深厚的作品内蕴

世纪末,当社会的总体文化剧烈变异和动荡之时,京剧的作品内蕴也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动荡和变异。

1、一反传统京剧好人坏人、分营对垒、一目了然的思维模式, 注重对作品社会意蕴、文化意味的追求。上海京剧院重新推出的《曹操与杨修》,在价值判断上没有落入忠与奸的老套子,没有把杨修过度地拔高,没有把罪过统统转嫁给曹操,作者像站在云端的智者鸟瞰人生:一个求贤若渴,一个智慧超人,这是两个有独特个性人物的撞击,这是两种超智商的不同人格的撞击,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杨修那咄咄逼人的较真,曹操那死要面子的固执,构成了两个精英人物的人性弱点的悲剧,一轮明月中,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陨落了,一个陷入痛苦和绝望。是耶?非耶?历史意识、现代意识和哲理意识融为一体,意蕴深刻,耐人品味。

2、超越历史的、道德的评判, 注重对人物人性深度和文化内蕴的开掘。这在京剧节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江苏省京剧院的《西施归越》以奇特的思路构架了一个全新的文本:“复国的功臣”西施怀上了吴王夫差的孩子回到了越国,“吴王的后代,越国的祸根”,这是全剧冲突的核心,“孩子”问题深深触及了中国古代社会那个特殊的、却是带有根本性的宗法观念和制度,这是西施归越走向毁灭的根本。在这里,西施被还原成为一个情人,一个女儿,一个母亲,一个曾经是来自最底层的平民。她那“孩儿生来本无过”,“你是血肉的再塑,你是生命的延伸,没有仇,没有恨……”的彻悟是心灵的升腾;她向大地,向苍穹发出的呼唤,是对至真至纯的人性、人情的呼唤。这种对人类本性的探索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吉林省京剧团演出的现代戏《高高的炼塔》,激昂慷慨,直面人生,热情讴歌了以主人公苏雷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对知识分子人生、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这种关注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山东省京剧院演出的《石龙湾》,热情洋溢,颂扬人性,将一位国难当头,自污清白,冒认私生,拼救烈士遗孤的柔弱女性塑造得熠熠放彩,充溢着人性的光华。

可以说,在《曹操与杨修》、《西施归越》、《金谷园》、《高高的炼塔》、《石龙湾》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中所展示的思想内涵、人生况味,已经不是政治学、伦理学等一种学科、一种观念所能涵盖的,它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一种追索。这是戏剧文化在转型期中的一种“新状态”。

3、打破一些传统人物个性的单一化,类型化, 展示人物多味情感,多味人生。《徐九经升官记》刻画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画着白鼻梁、有着好心肠的官丑,而是一个有着多味情感、多味人生的“多味官丑”,所以,这出戏火了十几年,如今仍然很火。徐九经巡案时碰到的是“多味境遇”:一桩复杂的抢亲案牵动了王爷、侯爷两派势力,热闹的是两派势力中无理的于己有恩,有理的于己有怨,所以徐九经在这恩恩怨怨的夹缝中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一段长达几十句的名唱“当官难”,道出了徐九经的“多味人生感悟”,而那“良心官”和“私心官”两个幻影的厮杀又呈现出一种“多味戏剧”的表现手段。由是,醉态朦胧的七品官在“醉审”时又做了一个“多味判案”:“被告李倩娘单月事刘钰,双月事尤金,同为二人之妻,按月轮换。”结果,倩娘服毒,使真相大白,七品官才亮底,毒药是假……这一系列的“多味”,使这出喜剧呈现出悲中喜、喜中悲、闹中正、正中闹的“多味幽默”,耐人欣赏,耐人品味。

4、崭新的重构,高层次的回归。 这一面貌显赫地呈现在上海京剧院带来的新编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上。此剧以寇珠、陈琳、老太监三个奴隶的善良支撑着整个戏剧冲突向善的方向发展,结构上是话剧和戏曲结合的产物。幕间的解说词,不是话从头说,而是横断面的剪裁:“北宋真宗赵恒,中年乏嗣,东宫李妃、西宫刘妃先后有孕。赵恒传旨,谁先生男,便立为后……”这一切入,使有限的时空扩大了戏剧容量。纵向上,修剪枝蔓,删去了包公的线,一扣到底,抓住换太子、救太子、护太子这一人物命运悬念,以上升的曲线层层推进,场场有戏,人人有戏,上下左右都有戏,紧凑,流畅,扣人心弦。这种重构,是对戏曲节奏拖沓,信息量不足的结构方式的一种反动,是对新时期戏曲观众的一种对应,在某些方面是对元杂剧的新时代的回归。

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

二十世纪末,当人们的审美视野大大拓展,审美心理发生深刻变化时,京剧的表现形态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变化与拓展。

1、投入的“体验”,自然的“表现”。

最使我激动的是《曹操与杨修》,最使我冷静的也是《曹操与杨修》。导演没有完全以传统的虚拟手段处理人物,而掺入了许多现代的“写实”成份,创作者投入得深,体验得深,故人物心理情感表现得也“深”。曹操与杨修这两个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对垒,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撞击,被表现得那般“自然”,那般“实在”,你听得见他们的内心在吼!在叫!在呻吟!你看得见他们的灵魂在厮打!在流泪!在颤抖!尤其是尚长荣先生的“戏”,实在是进入了自由王国,进入了化境。身在程式,而又不见程式,那动作的线条是圆的,亮相是雕塑的,唱出的腔是尚派的,但使你感觉又全是自然的,全是曹操的,怎么演怎么活,怎么是,端的不曾让你察觉:这一切原是扮的、演的、做的。所以,当我们这些“挑剔”的观众走进剧场,从冷静、严峻的挑剔开始,一掉进去后,全沸腾了!

2、出格的借鉴,超然的融汇。

从大文化背景俯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戏剧是处于被动应变的时期,它的突破多是局部的,小打小闹的,甚至是多在形式的某一部分上花费气力,而不是作整体突破。到了九十年代,戏剧的突破开始注意了整体性、系统性。因为它要迈向二十一世纪。

《西施归越》就完完全全体现了这种整体的突破意识。这是一出青春焕发的现代京剧,导演、舞美、音乐、演员,用现代的灯光设饰,现代的平台结构,现代的音乐调式,现代的舞蹈语汇,现代的行动性情绪,现代的服饰……创造出了一个可以承载这个现代戏剧精神的演出形式:苎萝村口,被凝重的气氛所包裹,一条白绫从天而下,它的柔顺与洁白,就像浣纱女;它的孤伶伶,又像是一道挽歌,它以一种直接与单纯的方式架接起了远古与现代、野蛮与文明的某种神秘联系……当音乐般的光以它独特的表现方式介入戏剧动作时,便使舞台空间具有了“活的生命”。亦或是凄凉、哀怨的“西施出使”,亦或是热烈恢宏的“西施归越”,亦或是优雅亮绿的“西施浣纱”,亦或是幽深飘渺的“西施归去”………这一幕幕荡人心魄的戏剧场面,戏剧情境,既簇拥着哲理的意蕴,又荡漾着写意的诗情。这种整合的总体效应,是各舞台艺术门类对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出格的“借鉴”、超然的“融汇”所使然,它既体现了时尚的现代精神,又是对传统精神所作的一种自觉的回归与超越。

3、精致的“做程式”,圆融的“演京味儿”。

京剧讲究程式美,京剧讲究京味儿。有程式美才好欣赏,有京味儿才可把玩。所以,要让观众欣赏得过瘾,要让戏迷把玩得痴迷,就得精致地“做程式”,圆融地“演京味儿”。

京剧节上,无论是新编剧目《狸猫换太子》、《高高的炼塔》,还是老牌的传统名戏《秦香莲》、《赵氏孤儿》,都注重了对传统语汇、传统技巧的精雕细磨,自如运用。麒派老生陈少云,在《狸猫换太子》中演陈琳,没有在一招一式上死学前辈,而是用麒派的精神演人物,那唱腔道白上的寸口、火候,那身段、台步、神韵、尺度,是将程式打碎了重揉的功夫;演寇珠的史敏,文武兼擅,做派俏丽,唱做机敏,情感精致,在“审妆盒”、“藏太子”、“护陈琳”等每一个重要关节,都把程式做得有声有色。他们把老年、中年、青年各层次观众的兴趣、胃口都吊了起来。现代戏《高高的炼塔》中贯串全剧的“戏中戏”,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的创举,将传统的名唱段恰当地揉进主人公的人生慨叹中去,使老程式段子和现代情感浑然一体,形成了强大的戏剧张力,苍凉悲壮,催人泪下。

天津京剧团展演的是十年磨成的“示范戏”《秦香莲》,张派传人赵秀君,扮相丰满,台风凝重,字正腔圆,韵味醇厚,把个悲苦的秦香莲演得不温不火;裘派花脸孟广禄,端得威严,放得带“份儿”,一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唱得昂扬高拔,浑厚有力,气吞山河,八面威风。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展演的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历史悲剧《赵氏孤儿》,马派传人张学津饰演的程婴,潇洒俊逸,颇得马派神韵,讲述《雪冤图》一场戏,前半场一段反二簧,唱得苍劲凝重,声情并茂;后半场的大段念白,“白不让唱”,酣畅淋漓,字字真功,不仅揭示了这位忠臣义士15年遭人诟骂、忍辱负重的崇高品性,也达到了一种“忧乐圆融”的高层的艺术境界。

三、空前优越的生存氛围

世纪末,京剧剧目内涵丰厚,京剧表现形态多姿多彩,京剧在历经了数年的困顿之后,迎来了空前优越的生存氛围。

京剧节期间,偌大天津成了一座京剧城,五光十色,丰富多采的京剧演出、京剧活动把天津的一个个白昼、黑夜连接起来。舞台上,传统戏和新编的17台优秀剧目迭次展演,南北东西海内外一班班京剧人才粉墨登场。舞台下,这里是高谈阔论的戏剧家座谈,那里是你竞我争的京剧电视知识竞赛;这边是一群群小学生、小戏迷在联欢,那边是全国职工京剧名票在演唱;这边厢百名优秀戏迷刚刚选出,那边厢为对京剧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颁发“金菊奖”;电影院高张中国京剧艺术片展映和中国京剧音配像精萃展映的银幕;艺术博物馆、万人体育中心布列首届京剧节美术摄影展的画屏和首届中国京剧艺术博览会的展台;长街广场变为京剧人物脸谱的海洋……

天津人不仅爱戏、懂戏,而且还“好”戏,“会”戏,所以,他们不仅为“角儿”们捧场,他们自己也要粉墨登场。海河两岸筑起的沽水流霞京剧风景线就展示了天津人民的参与意识: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群众京剧活动,十几处台口,十几处场面,参加演出的群众多达千人,有的是京剧票友的“彩唱”,有的是小学生的“绝活”,有的是京剧爱好者组台演出,有的突出了家庭京剧文化……他们激情满怀,他们自得其乐。开幕式上忽喇喇站起来的四个戏迷方阵齐唱(包括高鼻子、蓝眼睛的“国际军团”),“少儿小戏迷专场”上黑压压布满全场的少儿京剧大联唱,更是高扬了天津民众的“戏迷风采”。他们唱得此起彼伏,他们唱得韵味铿锵,他们唱得充满自信,他们唱得气吐虹霓!

京剧节调动了领导、观众、企业家,在天津给京剧造成了空前优越的生存空间。反之,京剧活动也使天津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网,艺术、商品、交通、信息都井然有序,井然有序中又都罩上了浓浓的京剧气息……

京剧给天津酿造了民族文化的氛围;

民族文化又给天津铸造了国际大都市形象。

标签:;  ;  ;  ;  ;  ;  ;  ;  

世纪末中国京剧的新形势--首届中国京剧节_京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