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决定性的因素--学习江泽民同志7月1日重要讲话的经验_社会改革论文

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决定性的因素--学习江泽民同志7月1日重要讲话的经验_社会改革论文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讲话论文,紧要论文,决定性论文,多数人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努力实践。

一、从“三个全局”的高度,认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江泽民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这“三个全局”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着须臾不可离开的血肉关系。因此,我们应从“三个全局”高度认识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忠诚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因而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关系到党执政的全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公开声明自己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建党80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我们党发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革命精神,目的就是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威信高,形象好,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怎样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历史和人民继续选择,继续坚信,继续按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一步一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目标。这就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壮大,关系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历史已经并继续表明,我们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为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英勇奋斗的过程;我们今天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作为衡量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努力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从而赢得中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拥护,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个至关重大的全局。

(二)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而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江泽民同志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动力。任何时候都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类社会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归根到底是通过生产力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而实现的。新中国成立52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决定成败。我们必须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们的行为来自于动机,而动机产生于需求,需求是人们行为的推动力。我们要运用人民群众的需求,激发群众的动机,强化群众的行为。这一条做好了,就能赢得人心,赢得全局,使改革和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三)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因而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压倒一切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改革和发展。人民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社会动力,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而维护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必须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要通过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日益多样化,思想日益多元化,收入差距逐步拉开,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新矛盾。这些新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害。为此,就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实践“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要逐步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理所应当地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就要逐步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一)要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就要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带来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同时,必然产生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差异。但必须明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作为一对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有一方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即是整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又与整体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有责任也必须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对于利益关系问题,党和政府会通过政策措施实行合理的调节。过去20多年我们党是这样做的,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这样做。能不能使我们的政策措施和各项工作在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同时,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责任。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当按照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要求,把最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根本依据,自觉做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忠实代表,真心诚意地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努力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同时,人民群众要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继续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提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自觉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的各种新变化。

在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讲最大多数人,最基本的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这里有个量与质的关系问题。掌握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如果我们不是考虑和满意最大多数人,而考虑和满意极少数人,这就在根本上违背了党的宗旨。

(二)要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就要正确处理利益分配问题。当前,普遍认为贫富差距开始拉开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分配领域的矛盾日渐突出。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平均主义盛行而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央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使贫富差距逐渐拉开,分配领域的矛盾日渐突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除了占主体地位的按劳分配收入外,还有投资收入、风险收入、股息收入、地区级差收入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分配渠道尚未形成一种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相互补充的分配体制;还由于地区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而造成的并非劳动素质、能力因素导致的分配收入差距较大;还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调控监督体制不完善,使得有些人非法致富。当前,群众对劳动致富造成的收入差距,是能够理解的,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但对不正当的高收入、不公正的分配甚至非法致富的现象十分不满,心理上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适应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切实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抑制不合理收入差距的拉大,通过收入分配更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必须真正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以此作为作出决策、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使最大多数人能够得到应有的利益,特别要关心那些为改革付出了代价,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弱势群体,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和发展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三)要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就要解决好各利益群体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利益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社会流动,直接导致了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结构的变更,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主要有:一是各类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厂长等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二是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金融、保险、证券行业和受聘于外资、港澳台投资企业的高级职员等“白领”群体。三是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组成的群体。四是企业单位的一线职工、技术员和中下层管理人员组成的普通劳动者群体;五是从农村涌入城市打工,较多从事苦、脏、累、险工作,收入很低,能吃苦耐劳的打工者群体。六是由普通工人群体派生出来的困难职工群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催生的职业性分化。这种分化组合是推动职工自身素质提高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的机制和杠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推动力,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伴随着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在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的差距,特别是维护好困难职工群体的利益,从而更全面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

必须指出的是,今天的劳动力过剩和失业问题,既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旧账,又有结构调整和转制过程中减人增效带来的新问题。正是他们以失去岗位为代价,为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为改革和发展赢得了契机,换取了时间和空间,这种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垫付改革成本的群体,理应得到企业的厚待和社会的尊重。时代不会抛弃改革成本的垫付者,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作出的牺牲与贡献。当前各级政府纷纷确立最低生活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正是对他们支持改革的反哺。实际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对弱势群体困难的解决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的进度和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各级党政和社会各方面都要按照这一要求努力做好,工会更是责无旁贷。工会要充分履行帮扶特困职工“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帮助困难职工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特别要确保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合法权益容易受到损害的困难职工群体上。当然,从长远来看,还必须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逐步解决基于分配格局的无序而引起的分配不公,让人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成果。这才是我们对那些为改革大业作出牺牲者的合理回报。

(四)要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实践公平这一价值目标的制度建设,它的基本宗旨是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社会的不公平,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得到应有满足。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根本途径。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要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长期过程。当前,首先要保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生活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解决好现实的紧迫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保障体系,从保障体系方面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五)要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就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今年“五一”劳模座谈会上指出:“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也是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途径。”这是“三个代表”要求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在经济上,既要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免受侵犯,又要使他们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发展,努力维护好他们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利,改善他们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积极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要努力在立法和重大政策的制定上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保证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得到落实,确保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在文化上,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他们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经济、政治和文化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站在坚持党的宗旨的高度,真正认识到把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既是工会组织的性质决定的,又是广大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要求,更是党对工会组织的要求。工会要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既要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又要维护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利益;既要着眼于广大职工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着眼于广大职工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这样,工会才能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决定性的因素--学习江泽民同志7月1日重要讲话的经验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