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时间测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各地区论文,中国论文,实现现代化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1)05-0003-07
一、传统现代化五大研究方向评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研究方兴未艾,至今已形成五大主流研究方向:(1)以塞缪尔·亨廷顿、戴维·伊斯顿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政治学方向[1~3]。该研究方向认为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著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国家政治体制、民主制度演化与变迁是该研究方向的支撑点。主张政治民主化、自由化、分权化和秩序化,强调政府权威的合理性与政府能力的有效性。代表作有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伊斯顿的《政治体系》和阿尔蒙德的《发展中的政治经济》等。(2)以沃尔特·罗斯托、西蒙·库兹涅茨、格尔申克隆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经济学方向[4~6]。该研究方向主要从经济层面对现代化进行考察,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该研究方向注重经济增长与政治、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注重不同类型经济现代化成长模式与动力机制的研究;注重经济现代化成长阶段特征的研究,以及经济现代化成长不同阶段之间跃迁变化条件的研究。代表作有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格尔申克隆的《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等。(3)以塔尔科特·帕森斯、马里昂·列维、丹尼尔·勒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社会学方向[7~8]。该研究方向以社会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和变迁为着力点。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始发原因,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必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向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与精细化、社会功能的专门化与多样化、社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与法制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化与平权化、国家制度的理性化与权威化、政府能力的综合化与集约化。代表作有帕森斯的《现代社会体系》和列维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等。(4)以阿历克斯·英克尔斯、麦可勒兰德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人文学方向[9~11]。该研究方向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根本保证,并指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演化就是人的价值观、心理素质、行为特征的转变与培育的过程,它尤其强调人的参与意识、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特别是英克尔斯等人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为传统工业时代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与定量评价开拓了新思路,此标准被国际社会广泛用于评判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水平。代表作有英克尔斯的《人的现代化》和麦可勒兰德的《选贤社会》等。(5)以西里尔·布莱克和艾森斯塔特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制度学方向[12~13]。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人类历史发展演化的角度,对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进行比较与剖析,提出了现代化演进模式多样性的观点,并对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深入诠释与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开辟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应用此基本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对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代表作有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和艾森斯塔特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
上述五大研究流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侧重不同的重点,对现代化理念给予剖析与诠释。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一文中,对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作了精彩的、集合式的表述:(1)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必然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体的变化。按照现代化研究的先锋者—西里尔·布来克的说法,从传统性向现代化性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不能将现代化过程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它包含的实际上是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它的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世俗化、民主化、知识化等方面。(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着其它因素的变化。按照丹尼尔·勒纳的表达,现代化是“具有其本身的某些特殊属性的过程,这些属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按照其规则而生活的民众感到现代化性是一个连贯的整体”。(4)现代化是全球化的过程。现代化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兴起,但是在今天,现代化已成为人类的共同企盼与追求。过去一切社会都是传统社会,而现在的任何社会要么是现代社会,要么是正在成为现代社会过程中的社会。(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虽然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但是从这些变化所需时间来看,现代化又是进化的过程。西方社会现代化走了几个世纪,虽然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呈现加速趋势,但现代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6)现代化是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划分出几个不同的水平或阶段。在现代化过程中,各个社会之间在领先地位和具体方式方面会有差别,但是一切社会都要经过大致相同的若干阶段。(7)现代化是同质化的过程。传统社会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但是现代社会却基本相似。“现代的思想和制度所具有普遍性可能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各个社会是那么同质,以致有可能形成一个世界国家”。(8)现代化是不可逆过程。虽然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是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个长期的趋势。在各个社会之间,变化的速度将出现很大的差别,但是变化的方向不会不同。(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精神冲击很多,也很深刻,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在转变时期,尤其是在转变初期,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但是,现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弥补这些。从长远观点来看,现代化增加了全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7]。
二、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函数设定
从理论上说,现代化目标可区分为三大类:(1)绝对现代化目标。这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极限描述,它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2)相对现代化目标。这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描述,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特定的时代,追求所要达到的赋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目标。例如,在工业化时代,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是其最主要的标志,而在信息化时代,除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以外,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生态化水平、社会公正化水平等是其最基本的标志。相对现代化目标是相对的、动态的,随着历史发展,它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最终逐渐地逼近现代化目标。(3)阶段现代化目标。这是对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式描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般将自身的社会发展水平同当代发达国家进行有效的对比,二者之间的差距通常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阶段目标,这类目标既是相对的、动态的,又是可比的、可操作的。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发展中国家在具体实施现代化战略目标时,一般都把“阶段现代化目标”作为现实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提法,实质上就是把50年后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设定为中国的“阶段现代化目标”。本文以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中国“阶段现代化目标”,来评判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预测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时序。
首先,对中等发达国家进行界定。关于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有以下3种方案可供选择参考[14]。第一种方案:采用世界银行所定义的“中收入”国家水平。由于该概念偏向于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的标准,与我们所论述的“现代化”内涵相去甚远。另外,“中收入”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两个概念范畴也相差较大,因此,采用“中收入”国家去表征“中等发达”国家其科学性较差。第二种方案:依据发达程度,对现在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进行排序,舍去排序中前5名和后5名的国家,然后求出发达国家各项发展水平的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代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此方案定义比较接近我们所称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它存在两点缺陷:其一,依据发达程度对发达国家进行排序可能产生很大歧义;其二,即使排序是准确的,舍去前5名和后5名的做法,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因此在本文中此方案只作为替代方案,并未真正采用。第三种方案:在充分考虑目标样本的多样性、典型性和前瞻性的情况之下,列出当代主要发达国家名单,依照以下8个大类指标,即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教育水平指标、创新能力指标、信息化程度指标和生态化程度指标,求出所列发达国家8大类指标平均值,我们将这8个大类指标的“总平均集合”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该定义从严格的统计意义上去分析,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与上述两种方案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易于在实践中进行操作。本文采取此方案,去求解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其次,具体求解中国阶段现代化目标。我们选择21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作为中国未来50年现代化的追赶目标,这21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由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提升,因此,同步的、动态式的比较才是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程度的真正评价。依据上述对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我们列出了以下的综合性结果[15]:如果取当代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分别计算出在2000年中国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表1 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差距比较(2000年)
对比指标类型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8)
中国的实现程度(1998)
人口发展(4项指标)
1.00
0.55
经济水平(5项指标)
1.00
0.26
社会发展(3项指标)
1.00
0.40
生活质量(5项指标)
1.00
0.59
教育水平(4项指标)
1.00
0.29
科技水平(5项指标)
1.00
0.25
信息化水平(4项指标)
1.00
0.04
生态化水平(2项指标)
1.00
0.49
对比指标集合
1.00
0.40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世界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上表统计分析表明,2000年中国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只相当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40.4%,尚存在将近60个百分点的差距,它要求我们在50年的时间内(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差距缩小为零。
三、中国各地区传统现代化实现程度测算
在传统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五大流派中,对现代化的研究基本上是局限于定性的分析,上升到定量地对一个国家或其内部的行政区域进行现代化水平进行的评价比较少见,其中,现代化制度研究学派的学术带头人、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西里尔·布莱克教授和现代化人文研究学派的学术带头人、哈佛大学阿历克斯·英克尔斯教授等人提出的现代化评判批准和指标体系在传统理论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20世纪60年代,西里尔·布莱克等人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流动水平方面提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10项指标体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能源消费、劳动力就业比例、经济结构比例、经济支出比例、城市化率、教育普及率、健康状况、信息交流和收入分配。由于这些标准失之精确、简洁和可操作性,因此只是作为文献被引用,未能成为度量现代化进程的有效工具。到了70年代,英克尔斯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的10项现代化的标准,这10项标准是[15]:(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2~15%;(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45%以上;(4)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在70%以上;(5)成人识字率在80%以上;(6)大学入学率在10~15%以上;(7)千人拥有医生数在1人以上;(8)人均寿命在70岁以上;(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由于英克尔斯标准简明、数据易得、可操作性强,因此博得许多现代化研究者的青睐,在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迅速地被广泛引用。尤其在中国目前正向现代化大步迈进之时,该指标被中国一些学者奉为评估现代化的实用工具,在实践操作中,中国许多城市和省份目前根据这种指标或这种指标的变种,去规划自己“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并且据此确定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我们认为使用该指标对当今中国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存在着如下致命的弱点:(1)该指标体系只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对于现代化的最低要求,显然与当代的实际情况不符,根本无法与步入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目标的动态演进相适应,在实践中会产生实现现代化过分容易的错觉;(2)该指标体系主要强调现代化的外部表征,例如人均GDP、成人识字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而对于现代化的内涵与实质,例如“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动力”、“体现现代化水平的质量”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公正”,尚不完全具备清晰的内部逻辑依据;(3)该指标体系只涉及到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社会水平等传统性的标识,对于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以及相关的竞争力、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均未提及,因此用其衡量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在理论上寻找不到科学的依据,在实际应用中也明显表达出一种“初级水平”和“非真实性”。
表2 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传统现代化现实程度(据英克尔斯10项标准测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9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我们依照上述的英克尔斯标准,对中国各地区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于这种传统的现代化实现程度已达72.3%,即我国已经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走过了近3/4的路程。按此标准,我们发现上海市已经实现了传统现代化的目标,北京市已达到目标值的96.5%,天津市达到92.3%,辽宁省达到82.3%;排名居最后4位的青海省已达到了60.7%、云南省已达到了57.3%、贵州省已达到了53.6%、西藏自治区已达到了50.7%。所以,使用传统的英克尔斯标准来测算中国现在的现代化实现水平确实有“失真”和“高估”之嫌,并且在实践中产生十分有害的误导作用。
四、中国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测算
有鉴于此,使用传统的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来测算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水平存在诸多缺陷,所以,需要构建一套更加完备与科学,更能体现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更能符合国际对比的新型指标体系,以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进行评判。我们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与知识经济这两个具有革命性的发展观和文明观被世界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国家广泛认同之后,无论是政治学研究方向、经济学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方向、人文学研究方向,还是制度比较研究方向似乎都不可能对现代化理论给予完美的表达。它要求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现代化研究理论的范式,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之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去研究与探索现代化理论的新特点与新规律,这就要求现代化理论既能够对“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深刻地揭示,又能反映当今信息时代的鲜明特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在充分汲取传统经典现代化研究五大主流学派养份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现代化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并在上述原则指导之下,设计了一套“四层叠加,逐渐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指标体系,第一层是总体层,它表达国家或区域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第二层是表征层,它表达现代化的三大本质内涵,即由现代化的动力表征、现代化的质量表征和现代化的公平表征共同构成;第三层是水平指数层,它表达构成现代化主要内容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水平。其中,工业化水平指数、城市化水平指数、信息化水平指数和竞争力水平指数表达现代化的动力水平,集约化水平指数和生态化水平指数表达现代化质量水平,公平化水平指数和全球化水平指数表达现代化的公平水平;第四层是基层要素层,它由21个最基本的基层要素组成,支撑8个水平指数,对水平指数层进行反映与测度。由此,3个“表征集合”、8个“水平指数”和21个“基层指标”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具有内部逻辑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上述指标体系,我们统计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相对进程,并且依次对其现代化的相对程度进行排序比较。
表3 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代化相对进程排序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1999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国家统计局,科技部,199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中国环境年鉴编委会,1999中国环境年鉴(M),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2000。
通过对中国现代化阶段目标函数的设定与分析;对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相对进程排序分析,最后,我们测算了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率先现代化目标的时间[14]。
表4 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1999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世界银行,1999世界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由上述分析与计算,我们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到2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在这个阶段的现代化目标;(2)到2050年,中国将有13个省、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到2060年,中国将有27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现代化目标;(3)上海市将作为中国第一个率先跨入现代化的地区,大约再用15年的时间(2015年)可望全面赶上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4)北京市是中国第二个率先可以跨入现代化门槛的地区,时间是2018年;广东省是中国第三个率先跨入现代化门槛的地区,时间是2021年;天津市是中国第四个率先跨入现代化的行列的地区,时间是2026年;(5)最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4个地区依次是:甘肃省于2062年、青海省于2065年、贵州省于2070年、西藏自治区于2090年。
收稿日期:20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