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华[1]2001年在《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纪之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引起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变,这种改变不但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受到强烈冲击,也为技术先进的银行创造了跳跃性发展的契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00年中期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为1690万,而到2000年底已增至2250万,而且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网上金融的大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代表着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可见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分析了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网上银行的成功经验,探索在我国发展网上银行的对策。全文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网上银行的概念、优势和劣势,以及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网上银行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介绍境外较成功的网上银行的发展状况、经验与模式。对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境外网上银行发展的叁种模式作了细致的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们的发展和探索可以使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吸取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选择最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少走弯路。 第叁章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网上银行的优秀代表——招商银行“一网通”。针对对网上银行认识重视不够、业务品种匮乏、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监管、法律法规建设等一系列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九项对策: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程度;以传统银行为基础发展网络银行;尽快试点,以点带面;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加速金融创新,积极开发网上银行业务新品种;加强市场营销,吸引优质客户;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CA认证中心;尽快设立社会信用咨询机构;加强立法,建立网上银行监管体系等。 第四章展望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指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各中小银行,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网上银行,才能提高竞争力。
李张珍[2]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也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核心金融部门,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网络金融业务运行的基本经验,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拥有了一批既熟悉金融、也懂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存储了大量体系内的“大数据”,同时还拥有资金、客户等优势,注定不会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下的看客。但是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对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创新研究相对滞后。一是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创新的单独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两者结合的研究极少;二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创新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相对薄弱;叁是研究以定性评述为主,缺乏定量指标体系和理论实证;四是对策建议不够系统,往往缺乏对风险的考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的研究,有利于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促进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模式、产品服务模式、人才管理模式以及风险管控模式等的转型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文献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在第一章中对已有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讨论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以及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提出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并对已有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接着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核心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包括网络经济学、平台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等。第叁章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创新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的外部机制、内部机制,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是在交易成本、金融中介、金融深化等理论基础上,以信用为前提、以信息为核心、以技术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的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产业融合。随后通过实证分析,从技术角度讨论技术对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的作用,认为促进金融以及其他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产业的发展,政府因当尊崇公共设施投入优先。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第四章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原因、影响的基本途径、影响过程以及影响结果来闸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采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水平、人力资源创新水平以及创新风险控制能力这五个方面的基础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其创新能力的指标。同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区互联网金融创新能力和商业银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创新不管是在当期还是滞后一期,都对商业银行创新具有显着的影响。第五章利用态势分析法,从宏观视角分析商业银行创新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挑战。从渠道创新、产品创新、资产创新、风控创新四个角度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进行梳理,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第六章通过案例分析对第五章的内容进行深化。选取了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中信银行“薪金煲”、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以及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四个案例,分析商业银行在渠道、产品、资产以及风控上的创新经验和启示。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第七章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风控创新六个方面,给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策略和路径。在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创新的法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混业风险、长尾风险等尤为突出,第八章通过对我国监管现状的分析以及美国、欧盟、日本等监管经验的总结,提出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构筑监管协调机制、构建统计监测平台、强化信息技术风险防范以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许友清[3]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商业银行重要业务支柱之一的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零售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利润来源。但是,如何才能保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零售业务创新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近几年国际、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是提升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的结论。论文在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零售业务及零售业务创新的概念,对当前国内外零售业务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剖析了零售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此为根据,论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内容。在阐述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包括运行机制与业务创新模式相匹配原则、市场和客户需求领先原则、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原则、原创性创新与吸纳性创新并重原则、渠道创新制胜原则等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最后,论文根据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内容和需要坚持的原则,重点从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完善产品战略保护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逐层深入,探讨了符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实的业务创新对策,并对各对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实际出发,在完善创新内容和原则的前提下,对零售业务创新的对策进行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探讨,结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问题解决方案。
李慧学[4]2016年在《ZS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营销体系分析与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保险作为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下的一体化产物,是集合了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合作创新的综合金融产品。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银行保险业务已进入了金融集团化运营模式的成熟阶段。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下行通道和利率市场化阶段,银行面临利润下滑和经营转型的双重考验,银行保险为银行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银行保险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的重要策略,银行保险成为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利用MBA课程中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首先对银行保险概念和产生背景进行详细的阐述,全面分析了国内外银行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以ZS银行银行保险营销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法对ZS银行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同业发展现状进行数据分析,认清ZS银行银行保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再次对ZS银行现有的银行保险营销体系全方位扫描,找出ZS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营销体系中的产品、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问题所在。利用PEST分析法对ZS银行银行保险的营销环境进行全面透析,基于综合营销环境分析建立SWOT营销矩阵模型,得出ZS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营销竞争策略。结合SWOT矩阵模型运用4Cs营销理论对ZS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营销体系进行有效改进。主要从客户需求分析入手,以满足客户保险需求为目的的产品体系改造。以提升购买便利性为出发点的营销渠道建设。以降低客户购买成本为导向的销售系统创新。通过本文对ZS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营销体系改造的实证研究,能够帮助ZS银行扭转当前的不利局势,在与同业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为ZS银行的经营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柯昌盛[5]2006年在《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拓展网上银行业务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信息技术、管理和营销的角度,在深入剖析网上银行业务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国内网上银行业务发展所存在的差距,探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本文作者联系工作实际,详细介绍了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建设银行安康分行网上银行成功案例,说明银行业务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是金融业全球营销革命的必然选择,是21世纪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竞争的主战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如火如荼的国内网上银行现状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作者尝试探索建立新的网上银行业务运营模式以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使银行在网上业务方面获取更大的利润。
徐显峰[6]2013年在《我国第叁方支付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第叁方支付行业随电子商务而生,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并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基于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乐观判断,很多企业纷纷进入第叁方支付行业,包括电信运营商、银行以及其他非金融类机构等。由于存在众多企业的进入,第叁方支付行业在发生深刻地变化:一方面行业的结构与利润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企业的市场定位、发展策略与运营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同时,政府加强了对行业的规范,使得行业在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行业格局的变化逐渐成为了理论界研究与关注的重点:企业如何取得准确的市场定位、正确的发展策略,如何选择分工与协作等成为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国第叁方支付行业分工与融合的现象初步显现,但学术界对第叁方支付分工与融合的趋势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在产业链价值提升、产业内与产业间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规制等方面,我们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文章选择了从分工与融合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第叁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先对第叁方支付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经验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第叁方支付行业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前述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第叁方支付的产业价值链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深入研究第叁方支付行业的产业演化方向,即从分工与融合的视角对行业演化加以探讨,最后,得出了产业整合是提升第叁方支付产业链价值的有效途径。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第叁方支付的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是整篇论文的基础,首先是概念界定,主要对第叁方支付的概念、特征、种类进行梳理,对第叁方支付与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等概念进行类比分析。接着,对第叁方支付的职能、平台竞争、影响因素、盈利模式、行业存在问题以及与传统行业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综述。最后,对研究第叁方支付分工与融合所需的基础理论,包括分工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进行了综合介绍。第叁章:第叁方支付发展现状。本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第叁方支付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发展规模、速度、行业应用结构与市场竞争格局等。其次,对我国第叁方支付产业的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点分析,包括我国第叁方支付产业的集中度及形成原因、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等。接着,列举了我国第叁方支付主要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总结了我国第叁方支付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行业定位、企业运营、同质化竞争、技术与信用风险等,提出了产业需提升价值的要求。第四章: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分析。通过回顾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提炼出国内外关于产业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继而分析了我国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特点。接着,运用五力竞争模型分析了我国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的竞争格局与产业价值链现状,确认出我国第叁方支付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最后,从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技术等角度总结出我国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因素。本章提出第叁方支付行业在追求价值提升的进程中促进了产业的演化。第五章:第叁方支付产业演化方向分析。通过回顾产业演化的相关理论,指出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的演化方向。接着,根据第叁方支付产业链环节间的关系变化特征,详细分析了第叁方支付产业短期深化分工与长期融合发展的趋势,包括:产业内部融合、与其他产业进行产业间融合的方向,运用博弈论分析了第叁方支付产业链各方的竞争选择策略。最后,提出了产业整合将是第叁方支付产业提升产业链价值的有效途径。第六章:第叁方支付商业模式探讨:产业整合的视角。本章通过典型的商业模式,分析了第叁方支付整合的原因与影响因素。提出了第叁方支付产业的整合方式,包括横向并购的整合方式增强支付功能、提高市场份额;纵向兼并与合作的整合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最后,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了整合后的第叁方支付企业的运营模式与运行效益,得出了产业整合提升价值的结论。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文章进行了要点总结,提出了对产业实践的启示与建议,包括行业发展方向、发展策略、政府监管等,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本文主要是从产业演化的视角研究第叁方支付产业的演变趋势,更进一步地说是从产业链纵向关系变化的视角,深化对第叁方支付产业分工还是融合路径的研究,明确第叁方支付产业各链条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第叁方支付产业的提升发展对策。具体有如下几点:1.分析了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现状,梳理出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因素。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面临着同业低水平无序竞争激烈、安全问题依旧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第叁方支付企业存在较强的竞合关系、第叁方支付企业面临重新组革等现实问题。而影响第叁方支付产业价值链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行业内部因素包括行业内部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差异化以及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性、市场规模和需求多样性、价值链关系等:而外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策性壁垒。2.通过逻辑推演、博弈分析,提出第叁方支付产业呈现出先分工后融合的趋势。短期来看,根据其依托机构进行划分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第叁方支付企业、依托银行的第叁方支付企业、依托电信运营商的第叁方支付企业以及独立的第叁方支付企业等四种类型的产业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加专注于第叁方支付行业细分业务方向。具体来说,银行业务将更集中于交易双方信任的支付,电信运营商第叁方支付企业将集中于小额支付与生活化支付,依附于电子商务的第叁方支付业务将集中于电子商务支付,独立的第叁方支付企业将继续深耕行业支付需要,不断改造传统行业,为企业资金链提供服务。而从长期来看,第叁方支付更需要包括与银行、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在内的企业密切合作,形成产业融合的趋势。融合动因主要有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内部技术的融合。具体融合内容上看,第叁方支付行业内部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支付手段与支付功能的融合,包括线上支付、线下支付的融合,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等支付功能的融合。第叁方支付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提供符合行业需要的差异化支付服务,同时,进入企业资金链服务,改善企业资金链。第叁方支付与物流产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资金运转信息平台和物品流动信息平台的融合,进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3.论文比较分析了第叁方支付产业的典型商业模式,指出行业整合是提升第叁方支付行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当前,第叁方支付产业的典型商业模式主要有支付网关模式、信用增强型支付模式、帐户型支付模式、移动支付模式等,通过对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四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而通过整合,第叁方支付企业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性,充分运用各产业链环节上的技术优势,顺应政府对行业监管的需要。第叁方支付的整合方式主要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横向整合主要体现:一是在拥有营业牌照获得运行资格的企业与不能取得运营资格企业之间的整合;二是业务领域的整合,即B2B、B2C和C2C之间的融合,进而提升平台效率;叁是市场的合并,即中小型第叁方支付通过合并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四是技术的合并,主要是实现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电视支付、预付卡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融合。纵向整合主要包括:一是整合与银行的关系;二是与终端设备制造商或运营商的合作,开发新型支付手段;叁是走垂直型路线,深挖产业链服务。本文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是:一是对产业分工与融合理论探讨不够系统和深入。目前产业分工与融合仍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学术界对产业分工与融合理论尤其是第叁方支付业的分工与融合发展理论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和完善。本文重在构建第叁方支付产业分工与融合的完整概念框架,对当前产业分工与融合现象的描述缺乏经济学角度的深入阐释,对产业融合和第叁方支付产业的分工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尚不够透彻。二是缺乏对第叁方支付产业分工与融合趋势的进一步预测和展望。随着第叁方支付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前沿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法制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得第叁方支付产业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文章仅从当前第叁方支付业分工与融合所展现的方面,以及基于价值提升,形成产业整合的趋势,阐述了该行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方式,还需做更多的跟踪研究。叁是缺少定量分析研究。由于我国第叁方支付业发展时间不长、融合发展程度不够高,相关数据较少(文中对第叁方支付的分工与融合趋势的分析,使用工具主要是博弈论模式的推导论证,而原研究计划中产业融合效应模型由于数据年份短、变量指标数据不全等原因未能顺利进行,使得准确定量分析部分不足,这是本文的一个遗憾和缺陷),因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的描述上,缺乏对第叁方支付业分工与融合发展的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未能从数据上深入解剖变化历程及影响因素。只有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丰富产业融合理论。最后,由于第叁方支付产业是技术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产业领域,且当前还处于摸索成长阶段,本人对其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的分析更多是结合个人工作实践与推想而展开,因而对于第叁支付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相关论断,仍有待时间做跟踪检验。
芦丹[7]2017年在《中山农村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行业蓬勃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传统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逐渐下降,国内商业银行不得不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和盈利方式,从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业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相互竞争的焦点。中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农商银行”)通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于2013年6月28日由原中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成功,正式挂牌开业。本文以中山农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为主线,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法、间接调查法和SWOT分析法,对中山农商银行的零售业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对中山农商银行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详细地阐述中山农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发展现状分析中山农商银行现阶段发展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服务意识,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不强;交叉营销、综合营销的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缺乏专业型人才;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仍存在不足。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山农商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威胁进行探讨与分析,得出中山农商银行发展零售业务优势大于劣势、面临的机遇大于威胁,零售业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最后,根据中山农商银行零售业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SWOT分析的结论,为其发展零售业务制定合适的发展对策:转变经营观念,重视零售业务的发展;强化客户群体管理,实行差别化服务;与时俱进,加强渠道、IT系统以及社区银行建设;以客户为中心,强化零售业务营销推广;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组建专业团队,打造特色中山农商银行;加强零售业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通过对中山农商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研究,一方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也为其他从信用社体制下转型的农商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参考。
刘帅妹[8]2016年在《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金融冲击、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推进息差持续收窄、不良资产持续暴露,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复杂而严峻,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下滑,迫切需要调整业务结构进行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型。作为新型服务和分销渠道,电子银行在银行业战略转型进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一是凭借混业经营、高成本收益率等优势拓宽了中间业务收入范围,并培育出新型利润增长点,带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二是极大地分流了柜面业务,缓解网点压力,释放大量柜台投入营销工作,推动网点渠道向营销型和轻型化转型,大幅度提升网点效能;叁是以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客户黏性,帮助客户关系管理,并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长尾效应;四是实现金融服务跨时空、跨地区的转变,弥补农村等偏远地区网点不足和海外发展受限的短板,促进基层金融服务的覆盖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加速。同时,“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普及与提速、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等为电子银行业务拓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巨大的发展市场,电子银行前景广阔,有望被打造为商业银行新型利润中心。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始于20世纪末,虽历程尚短但成绩显着,同业普及率和市场交易规模逐年递增,种类和功能逐渐完善,市场影响力和战略位置也逐步提升,形成了一套多渠道协同发展、与客户实时交互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工行电子银行业务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涵盖面较广、功能较齐全的产品服务体系,服务网络覆盖多个领域,通过网上银行和“融e购”电商平台等满足网络金融需求、通过电话银行满足语音金融需求、通过手机银行加微信银行等满足移动金融需求和通过自助银行满足自助金融需求,客户群体不断壮大,业务处理速度不断提升,带动业务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5年,工行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超5亿,交易额达592万亿元,在同业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价值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工商银行也因外部缺陷和内部不足等原因存在许多诸如产品同质化严重、电子替代率落后于小型股份制银行、地区间发展失衡等问题,在新技术、新环境、新压力等条件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解决问题降低内外部因素影响,通过与网点渠道的功能互补实现价值创造和效能提升以促进电子银行规模、质量和结构协调发展是工行电子银行当前工作的重点所在。2016年是“十叁五”开局之年,电子银行的发展令人期待。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从服务体系、业务功能、交易规模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对其电子银行业务展开探讨,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对工行电子银行业务向“全、宽、强、优、精”的集约化发展提出了促进建议。文章从电子银行业务的内涵及特点着手,结合其优势从当前中国银行业复杂的经营环境出发论述了大力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其次以工商银行为例分析发现其电子银行业务正处在分销渠道多样化、服务创新加速化、客户结构多元化、实时交互人性化和金融消费电子化的扩张阶段,但由于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专业队伍规模较小、系统稳定和安全等保障机制缺陷、产品创新和适用度不足、营销理念粗放和电商平台管理不规范等方面原因,工行电子银行业务仍存在内部治理难度大、产品同质化严重、地区间发展失衡、替代率小于股份制银行和系统性能不足等问题;最后在成因的基础上围绕工商银行如何顺应市场需求和合理利用互联网思维以实现电子银行业务集约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陈东海[9]2002年在《网上支付清算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因特网深入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电子商务的诸多环节中,如果没有网上支付,电子商务就只能停留在信息搜寻或草签协议阶段,无法进行实质交易。因此,解决网上支付问题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环节。本文从剖析我国网上支付现状、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及中央银行面对网上支付的挑战入手,对加强网上支付立法,规范、发展网上支付业务,健全网上支付规则,建立全国统一的网上支付清算体系,控制和防范技术和信用风险,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督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解决网上支付问题提供思路。
杨宁[10]2014年在《第叁方支付与银行的竞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电子商务也迅速发展起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营运模式,让网民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商品。电子商务因其便利性和丰富性日益受到网民的关注和使用。与此同时,网上支付行业也应运而生。网上支付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网上银行支付和第叁方支付。网上银行是指通过网络平台,由银行开发应用的网上自助服务的新兴业务。第叁方支付平台则是存在于资金使用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者,随着第叁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其角色发生了一定变化,第叁方支付平台不仅仅是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资金使用者与银行之间传递信息,还充当了信用媒介,解决了买方和卖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及收货时间所产生的交易障碍,从而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与网上银行相比,第叁方支付尤其是一些实力不够的第叁方支付平台的风险较高。两者在网上支付领域处于竞争状态,其反映的实质其实是第叁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业的竞争。在第叁方支付兴起的最初,两者以合作为主,但是随着第叁方支付的迅速发展和创新,两者表现出来的竞争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就是从客户选择偏好出发,分析第叁方支付和网上银行的各自优劣势,从而提供两者发展的建议。本文从第叁方支付产业研究的背景、意义入手,探讨了国内外关于两者竞合关系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第叁方支付及网上银行的概念,梳理了发展的脉络以及模式种类等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第叁方与银行在电子支付市场的优劣势。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第叁方支付与网上银行的个人用户进行实证分析,再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了网上银行和第叁方支付的矛盾与冲突。基于问卷的数据,通过两者共同的影响因素分析两者的竞争情况,根据两者独特的影响因素分析两者的合作情况,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两者合作的必要性,最后给出了优化第叁方支付与银行的竞合关系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银行业应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意识到了危机就应当正确应对。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银行还是第叁方支付都应当把握机遇,加速自身的发展,尽管两者的竞争无法避免,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合理划分业务,共同做大蛋糕,这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D]. 林海华. 厦门大学. 2001
[2].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D]. 李张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3].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D]. 许友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ZS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营销体系分析与再造研究[D]. 李慧学. 天津大学. 2016
[5]. 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 柯昌盛. 昆明理工大学. 2006
[6]. 我国第叁方支付发展研究[D]. 徐显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7]. 中山农村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D]. 芦丹. 广西大学. 2017
[8]. 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 刘帅妹. 安徽大学. 2016
[9]. 网上支付清算问题研究[D]. 陈东海. 浙江大学. 2002
[10]. 第叁方支付与银行的竞合关系研究[D]. 杨宁.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标签:金融论文; 电子银行论文; 产业价值链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零售业务论文; 网上银行业务论文; 互联网银行论文; 互联网营销论文; 互联网支付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互联网产业论文; 电子商务分析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营销论文; 银行论文; 渠道营销论文; 团队分工论文; 农商论文; 网上支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