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对新的浙江大学组建的几点认识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大学论文,一大论文,几点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举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所由原来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新浙江大学,于1998年9月15日正式宣告成立。 这一消息立刻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动。
“四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任务的重大步骤,也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一件举国瞩目的大事。四所规模相当且较为重要的高校强强联合组建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翻开崭新的一页。
新浙江大学的成立,表明改革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改革任务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改革的开始,以后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将更艰巨。学校要进一步实现实质性的融合,还要不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校内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新的运行机制,真正达到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在改革的进程中,学校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需要我们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去探索和解决。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新浙江大学的奋斗目标是用15到20年的时间,办成一所高层次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所以充分认识和把握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新浙江大学起步阶段的机构调整、院系设置和学科重组等,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大基本趋势:一是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二是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性和普及性方向发展;三是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四是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将转向更多地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五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六是高等学校将更加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高等教育的地方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趋势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课程的综合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等趋势已越来越显现出来。
我们应时刻注视和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虚心学习世界上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本校校情,科学民主地进行院系设置和学科重组,使新浙大开好头、起好步,为创世界一流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切实抓好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是关系学校全局,涉及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而师资是一所学校构成的最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师资水平即学校水平。所以新浙江大学应该紧紧抓住当前学科重组和院系设置这一契机,站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审时度势,切实抓好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他们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学科建设上表现出一系列共同特征,他们都拥有一批一流水平的学科,而且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强大,交叉和新兴学科多,在学科建设上无一例外地走了一条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路子,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交叉、整合的趋势。新浙江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和条件,学科覆盖面很广,为优势学科的生长、强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有些学科经过交叉渗透,还可产生出新的优势学科,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奠定了雄厚的学科基础。
世界一流大学都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们在师资水平、结构及师资聘用、培养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做法:(1 )具有一流水平的师资。他们荟萃了一批各个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少是本国的科学院院士,有的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牛津大学一个化学系就拥有4位诺贝尔奖得主。(2)师资结构呈倒三角形。他们基本上由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担任教授、副教授,教授的人数往往高于副教授,教授、副教授之和又大于助理教授、讲师之和,在师资结构上呈倒三角形,这种师资结构有助于形成教师整体上的高水平,如哈佛大学教授就有861人,副教授571人,助理教授924人。(3)在教师聘请和任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治学、研究环境,可以面向世界选聘教师,凡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无不设法聘而用之,这是一般学校难以企及的。他们一个学校常常拥有数亿或10亿美元以上的年度办学经费,东京大学一度曾用年度教育经费的1/3聘请外国一流学者来校任教。而且一流大学的校长多由很高知名度的学者或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担任,他运用自己的声望和学术界、科技界的密切联系,以及广纳学界精英的胸怀,再借助学校的其他优势,往往能成功地使一些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荟集于校园之中。另外,在任用教师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具有严格的聘任、晋升制度;让年轻教师带研究生;防止“近亲繁殖”;有很多的访问学者。
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些成功做法,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三、人才培养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重要职能,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世界一流大学广揽天下优秀人才而育之,强调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为中轴,以激励探索性、创造性,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早在1978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就明确规定了由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和伦理道德问题研究、科学和外国文化五个学科领域组成的全校的共同基础课,目的是要保证所有的学生,不管他们主修什么学科,都能获得具有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与思考习惯。1987年有人提出了在美国高校设立“综合核心课程”,1992年甚至提出大学要培养具有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活跃于国际社会的“国际人”。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
新浙江大学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蓝。这些人才应具备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新浙江大学当前提出并正在实施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宽、专、交”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朝着这一方向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四、进行合并调整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真正实现资源配置的重组和优化
“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的目的是通过合并,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发挥综合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走出一条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路子,使教育质量和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是否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重组和优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决定合并调整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这就是规模扩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规模效益。只有当规模扩大引起的教育成果(产出)大于教育资源消耗(投入)时,才能成为规模效益。如果规模扩大导致教育成果小于教育资源消耗,出现规模效益递减,则是“规模不经济”。对此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浙江大学的学生规模大大扩大了,学科实力显著增强了,经费投入也明显增加了,但如果不对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机关工作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等进行“消肿”,仍然沿袭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那合并所产生的优势就可能被逐渐抵消,进而出现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的负面效应。
针对当前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样面临减员增效、转岗分流的任务。同时,在推进后勤管理企业化、市场化、进而实现社会化方面,在建立校内人、财、物等资源使用管理硬约束机制方面,无疑还大有文章可做。所以,不能满足并停顿于合并本身,必须在合并之后不失时机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上来,充分利用资源重组的有利契机,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探索良性循环的校内管理体制,使新浙大能真正发挥出合并的效益。
五、充分认识合并后可能出现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具体分析我们当前面临的情况,“四校合并”后确实新增了很多优势,有些在运作中已显现出来。但由于合并过程中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结构与功能的冲突、校区之间的冲突、规模与管理的冲突等,也产生了不少困难和一些不利因素。合并前的四所大学,虽是同根同源,从一个母体里分离出来,相互间有着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各自办学经历,彼此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各自都有一个完整的对外交流和内部管理的系统网络,现在要把四个整体变成一个整体,并且把四个整体的优势与特色集一个整体之中,恐怕需要一个不会太短的艰难磨合期。另外,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是新浙江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学校内部的成员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形成职责明确的工作关系以及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需要予以认真研究。四校合并涉及学科重组和人财物的重新配置,但这种重组和配置必然引出人员的利益调整问题,而利益调整势必影响到人事融合。这从领导层面来说是权力再分配问题,对教职工来说是人员再分工及工作条件、物质待遇再调整的问题。
此外,各校区间存在着一定距离,这势必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是合并中不能回避的难点和重点。
虽然在合并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和一些不利因素,但这毕竟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就一定能实现新浙江大学的奋斗目标,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