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累积影响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下,传统的主要针对项目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必须进行有效改革。研究表明,累积影响评价的概念、目标和方法由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高度统一,是贯彻可持续性目标的可操作方法。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必须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能够支撑和允许的范围内,实质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目前广泛被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根据上述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为:一、协调性,要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公平性,不仅要考虑当代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也要考虑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持久性,要求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为不能超过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
2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弊端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自建立以来,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长期以来一直主要应用于项目展层次的传统EIA面临新的挑战并暴露出一些弊端〔1,2〕。
2.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是被动反应过程
传统上,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后才开始针对具体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然而,决策惯性限制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能力,使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和布局。在这种意义上,评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确定有害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缓解影响的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一种更加积极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有关环境的价值将在政策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将优先考虑发展要求及环境质量目标然后才是具体的方案。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一种主动的反应方法。
2.2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狭窄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难以评价开发活动的累积影响和附加活动的环境影响,难以评论某些作为单独项目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合在一起会产生显著影响的项目,难以评价某些可能给环境造成显著影响但不能通过主项目的审批加以控制的非工程性项目。此外,传统环境影响评价也难以考虑真正合适的替代方案〔3〕。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使分析的范围缩小到仅考虑单个项目、简单因果关系、一级影响、即时效应,忽视了由多个项目、复杂因果关系、高层影响、相互作用过程、时间滞后和边界扩大等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而这些正是累积影响评价(CIA)的特征〔1〕。为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正向包括累积影响评价在内的方向转变。
3 累积影响评价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累积影响问题最先由美国提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环境质量法案》(1970)规定:“如果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单独来看非常小但累积起来很大,那么可以认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1978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正式给出“累积影响”的定义:“累积影响是当一项行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和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行动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对环境增加的影响……累积影响来源于发生在一段时间内,单独的影响很小但集合起来影响却非常大的行动。”
上述定义出现后,出现了很多累积影响的定义和术语,如:“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由加和及聚集作用产生的影响会不断增加和增效”;“由性质相同的活动的环境影响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加和,或者性质不同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所有这些定义都基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模型——因果关系模型,这个模型由累积影响源、累积影响途径(过程)和累积影响类型三部分构成。累积影响源指产生累积影响的单独的或多个性质相似或不同的活动;累积影响途径(过程)指环境影响以加和或协同作用的形式随时间或在空间上发生累积的过程,如复合作用和生物累积过程;累积影响类型根据累积影响过程的时空特征划分,1985年美加累积影响双边研讨会将累积影响分为时间拥挤效应、空间拥挤效应、复合效应、时间滞后效应、空间滞后(边界扩展)效应、阈值效应、间接效应及蚕食(破碎)效应〔2〕。
累积影响评价指系统分析和评估累积环境影响的过程,即:分析和调查(包括识别和描述)累积影响源、累积过程及累积影响,对时间和空间上的累积作出解释,估计和预测过去的、现有的或计划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馈效应,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内容、规模、速度和方式。累积影响评价将空间分析范围扩展到区域或全球水平,时间上不只考虑预测的影响还考虑其随时间的变化。累积影响评价的评价底线不单是目前的环境状况而应包括过去和当前的影响〔4〕;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性是评价影响的最基本标准,累积、二次和间接环境影响是评价的重点〔3〕。累积影响评价强调对环境状况和过去发展行为的监测与对发展方式和自然系统反应的模拟,方法学上向累积效应拓展。
累积影响评价的概念模型和上述特征能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调性、公平性和持久性等基本内涵,累积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对重要环境变量的累积影响趋势进行系统识别和分析,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提出更广泛的目标,累积影响评价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进行的;累积影响评价从广阔的视角看待环境影响,提供了一个与可持续性概念一致的分析框架,为改革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建立对发展行为的更主动反应过程提供了方法。累积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之间的联系也间接地通过它们研究方法的一致性而反映出来。Smit和Spaling〔5〕将累积影响评价方法归纳成两类:一、分析类方法,包括空间分析(如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分析、生物地理分析、相互作用矩阵、生态模型和专家系统;二、规划类方法,包括多目标评价和规划模型、土地适宜度评价和评价导则等。分析类方法将累积影响评价视为一种分析活动,与规划和决策过程不同但可通过信息流联系起来;规划类方法则认为累积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或综合规划紧密相关,超出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分析过程而扩展到包括价值体系、多目标导向和决策参与等内容。累积影响评价方法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紧密联系,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如地理信息系统在累积影响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均居中心地位。因此,累积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由一致的概念、目标和方法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