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我国电视艺术研究述评_炎黄文化论文

近20年来我国电视艺术研究述评_炎黄文化论文

我国近二十年电视艺术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二十年论文,我国论文,艺术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3)04-0205-04

电视依托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把影像语言的文化 产品以几何级增长的速度扩展、泛滥并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形成了新的“审美范式”。 电视艺术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关系,技术和艺术 的审美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乃至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等一 系列基本的美学问题,影响并使整个的审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对电视艺术及其审美 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和研究面临着空前的复杂性和困难,这种20世纪才诞生、明显 晚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电视艺术,需要研究及其发展,其美学理论的产生、发展也需要归 纳总结。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电视艺术兴起至今仅20余年历史,其电视艺术研究的历史 也仅20余年,本文仅就其研究进行述评。

(一)电视美学理论研究

1.传统研究。把电视各种类型的节目看做像文学、戏剧或电影作品一样的一种独立艺 术,把各个节目看成完整独立的艺术作品,分别地进行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分析研究 ,这种传统的美学研究方法作为80年代的主流首先集中体现在与电影相类似的电视剧研 究上。当时发行的各种影视理论刊物如《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剧》、《当代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电视艺术研究参 考》等,以及当时出版的一些著作,如王维超的《电视剧初探》(宝文堂书店)、徐宏的 《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山东文艺出版社)、高鑫的《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作家出版 社)、宋家玲的《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路海波的《电视剧美学》(江 苏文艺出版社)、陈志昂主编的《电视艺术通论》(知识出版社)以及杨伟光主编的《电 视丛书》(人民出版社)等都如此,都期望能够指导创作出高品位的电视剧艺术作品。以 后研究者在关注每一种节目形态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标志着电 视艺术总体规律和特征的美学理论并逐步形成体系,王世德著《影视审美学》(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在确立研究对象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归纳了电视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 。张凤铸教授主编的《中国电视文艺学》把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总结为逼真性、实况性 与假定性、仿真性的结合,综合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环球性、社会性与家庭性 、个人化的结合,运动性与造型性的结合。高鑫教授主编的《电视艺术美学》则用兼容 性、多样性、参与性和当代性来对电视艺术的总体美学特征进行概括。但当我们以此对 电视艺术的整个审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考察时,我们发现这些特征远不足以反映电视艺 术创作、艺术文本结构和艺术欣赏全过程的特征和规律。集体制作过程中艺术创造和技 术生产的关系和意义,艺术生产的商业性对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艺术文本构成和电视艺 术欣赏的影响,由广告的插入造成的电视艺术文本结构的破碎性和断裂性的特征及其对 电视艺术欣赏活动的影响,艺术欣赏的参与性造成的距离感的消失,电视艺术品的仿真 性所掩盖的现实的缺席等重要的特征,都未能得以充分反映。胡智锋著《电视美的探寻 》(华中工人出版社)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并对其中一些问题如“多重假定的真 实”等做了深入的透视研究。

2.多元方法研究。高鑫教授主编的《电视艺术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其中的 “电视符号美学”和“电视接受美学”两章,周靖波著《虚构电视叙事学导论》,前者 用符号学和接受美学方法来证实电视艺术所体现的传统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后者用电 视艺术作品来证实叙事学方法的合理性、实用性及其方法学意义。朱羽君教授的专著《 现代电视纪实》借鉴了人类学研究的开放性,以平实的方式论述了当代纪实性电视节目 纪实语言、蒙太奇语言、客观性、选择性并行不悖构成的复杂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形成及 其意义,使电视美学研究获得了人类学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的《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集》中收录的潘若简论文《论电视与电视剧集的叙 事特征》一文,从电视文本系统建构的外在因素:商业性、技术性、媒体和彩像符号特 征以及收看的时空特征出发,对电视文本的叙事机制和电视剧“集”的叙事特征进行了 分析,并由此深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审美心理基础和电视叙事模式对当代审美文化 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麦永雄、柏敬泽等翻译, 罗伯特·C·艾伦(美国)编的《重组话语频道》,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译介了美国学术界 用叙事学、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女权主义批评和文 化研究等方法研究电视的重要成果。

3.文化研究:随着电视的进一步普及,影像文化产业的急剧膨胀和影像艺术影响力的 进一步扩张,其商业性原则导致的审美泛化和全球化文化逻辑,使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审 美特征和规律日益突出,各种传统艺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无情排挤,影像文化日 渐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人们在对诗歌绘画、戏曲音乐越来越失去兴趣的同时,逐 渐丧失着民族独特的富于意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研究者开始关注电视艺术在当代 审美文化中的独特审美范式,丁海宴的《电视美学特质》(收入高鑫主编的《电视艺术 美学》),陶东风的《双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大众文艺》(《电视艺术》1993年第4期), 尹鸿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和刘忻的《电视重构论》等都注意到,电视的 介入不仅使艺术通俗化,更使艺术审美文化泛化为日常生活并模糊了与日常文化的界限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宪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1997年),潘知常的《美学 的边缘》(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在《文化研究》第一辑中选载的王岳川的文章《全球化 消费主义中的传媒问题》和周宪的《视觉文化与现代性》都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电视艺 术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并表露了对中国审美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

(二)电视剧研究

1958年,中国北京电视台直播《一口菜饼子》时,首次使用了“电视剧”的概念。80 年代中后期电视剧开始繁荣,特别是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电 视剧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各方面的关注,并由前期的艺术学、美学研究转向更为广泛 的文化学研究。

最初的电视剧艺术研究,是在借鉴文学、戏剧和电影艺术理论的基础上,以指导电视 剧艺术创作为目的感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981年召开的“全国电视剧编导经验总结会 ”,1982年召开的“全国电视剧座谈会”,1983年召开的“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理论座 谈会”,以及1985年召开的“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电 视剧艺术理论的课题的研究多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编导的研究则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 面上。与此同时,大量涌现的电视刊物显示出对电视剧的研究已开始逐步进入理性层面 。1983年开始,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研究部编印的《电视剧艺术资料选编》中,电视 剧论文表明中国的电视剧研究刊载的已经开始去把握电视剧的本质和规律,其中,马龙 骧的《电视剧艺术特点拾零》,史践凡的《传记性连续电视故事片初探》,王浩的《正 统正宗,名正言顺》,奚里德的《电视/电视剧》,朱汉生的《特写镜头在电视艺术中 的作用》,高鑫的《兼容众家所长》等文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论及了电视剧独立于电 影、戏剧和文学艺术的本体特征。1983年宝文堂书店出版了第一部电视剧研究专著—— 王维超的《电视剧初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电视剧创作与播放形式的发展历史, 对电视剧的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作了粗略的总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剧的迅猛发展,电视剧创作对理论的需求日趋迫切, 同时,受西方文艺研究方法多样化和考察视角多元化的影响,在传统电视剧实践性艺术 理论走向专题分类研究、艺术本体研究的深入和美学研究的体系化过程中,还借鉴了包 括作者论、符号学、传播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电视剧艺术的生 产——发行——播出—欣赏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1986年召开的“电视 理论座谈会”、1987年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 ”,总结了我国电视剧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历程,明确了电视剧研究的方法和未来走向, 使电视剧创作和研究走向了本体的自觉。研究者以这一时期涌现的纯专业理论刊物《北 京广播学院学报》、《电视艺术论坛》、《电视艺术研究参考》和《当代电视》等为园 地,钟艺兵的《为创作开路,是电视理论研究的目的》,田本相、崔文华的《电视文化 和电视剧》,蔡骧的《电视剧理论刍议》,路海波《谈谈电视剧的特性》,王云缦的《 从大众文化和接受理论的角度看电视剧的美学问题》,王维超的《电视剧艺术中的符号 性质》,高鑫的《电视美学三题》,周忠厚的《从系统论、信息论看电视剧的美学特征 》等文都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方法对电视剧的本体艺术特征和美学特征作了较为深刻 系统的理论概括总结,将电视剧艺术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慎之的《中国电视剧历史透 视》,王维超的《三十而立》,特别是高鑫的《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从史的角 度阐述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的创作经验和研究认识的观念及其特征,勾勒 了一个清晰的渐进轮廓。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钟艺兵主编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 ,由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和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史两部分组成。北京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秦俊 秀的《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凤铸教授的《影视剧论》,北 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鑫理论文集《电视剧的探索》,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宏 主编评论文集《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和《当代电视剧文论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的曾庆瑞的《电视剧原理·本质论》,宋家玲的《电视剧艺术论》和杨田村的《电 视剧创作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壮春雨的《电视剧学通论》,江苏文艺出 版社出版的路海波的《电视剧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孟繁树的《戏曲电视 剧艺术论》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洋、汤恒的《电视剧导演创作与理论》等论著 ,集中体现了电视剧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成果,标示着中国电视 剧研究发展的新高度。1999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张凤铸教授主编的《中国电视文 艺学》,以整章的篇幅对此前的电视剧研究作了简要的概述。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鑫在 199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上卷》中以相当篇幅对此前的电视剧研 究做了概括和总结,并在同年出版的《电视艺术美学》一书中按多角度、多侧面、全方 位和多种方法探讨研究的原则,建构了一个研究框架。

1993年第4期《电视艺术》选载的童道明的《通俗电视剧的本性特征》、陶东风的《双 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大众文化》,以及第5期选载的由解玺璋录音整理的《且为大众鼓 与呼——通俗电视剧十八人谈》等文,区分了精英文艺和大众文艺的在艺术追求和审美 特征上的差异,并对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的种种特性进行了论著精辟的阐述。2001年第 1期《思想战线》发表封孝伦的《影视艺术冲击下文学的困境及其生存策略》一文,论 及了电视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宪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等论著,也论及了电视尤其是电视剧作为当代审美文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给中国美学 理论、审美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演变。

(三)电视专题片研究

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电视播出中占有重要比重的节目形态,《广播电视简明辞典》对专 题片做了简约的解释,认为“专题节目是与综合节目相对立,内容相对专一的广播电视 节目……专题节目能够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情况做连续的、深入的反映,满足观众 的特殊需要。”在节目形态的研究中,电视专题片的分类和界定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 的焦点,为此,中央电视台理论研究室曾于1992年11月、1993年4月和1993年11月三次 召开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与界定”研讨会,对其所具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概念表 述和规定性分类。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一批电视理论性刊物每年都以很大的篇幅刊载这类电视专题 片研究的论文,《中央电视台年鉴》也都有这些电视专题片研究的论文标题索引。

中央电视台李东生主编的《电视专题论集》辑选了62篇1993年至1997年间发表在全国 各类报刊上的电视专题片研究论文,包括评论、审美特征、节目分类以及专题片界定的 探讨以及对办好各类专题节目、专题栏目的思考与体会。其中臧树清《关于电视专题节 目分类与界定问题》列举了学术界关于专题片与纪录片分类和专题片界定争议的焦点问 题,并重申了“专题片是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节目形式,涵盖纪录片,已经是约定俗成 的概念”这一在1993年中央台研究室举行的“分类与界定”研讨会相一致的观点。而钟 大年的《界定之后说界定》在肯定了分类和界定对纷繁复杂的电视形态进行简约化的归 纳和整理,对其所具有的内涵与范围进行概念表述的理论意义后,指出了界定的局限和 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杨伟光主编的《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和《中国专题节目 界定》(东方出版社)较为全面地对电视专题片进行界定,并列出了中国电视专题片节目 界定与分类条目44条。

朱羽君的《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在“电视纪实语言的节目 形态”一章中:与纪录片相比较从创作动机、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上分析了两种节目形 态本质的特征差异,明确提出了纪录片与专题片是两种各自独立的节目形态的观点,使 我们对二者的划界有了可操作性,更使我们在人类文化学的科学方法意义上,理解了纪 实为一种电视美学风格和创作方法的伟大力量及其对于专题片的重要性。

钟大年教授的《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在回顾记录片发展 历史的过程中,用明确的观点和主题组织和贯穿纪实的素材的影片和电视片看做纪录片 创作在特定历史条件、时代观念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的一种创作风格特征和审美样式。

任远的《电视纪录片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也把“专题片” 看做中国特色的纪录片样式和名称。并在“纪录片正名论”一章中,陈述了纪录片与专 题片关系的四种观点:等同说、从属说、畸变说和独立说。

在张凤铸教授主编的《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的“电视艺 术片”一章中,胡智锋教授对电视艺术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特征差异进行了概略分析。从 创作者艺术想像与真实纪录,情感与思辨的差异上做了概略的区分。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高鑫电视艺术文集》(1999年)一书中,收录了多篇研究电视专题 片的论文,《“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对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进行 了描述解释性界定,文章从作品出发对两种节目形态“反映生活的方式,结构作品的形 式和表现生活的手段”所做的分析,并未明确体现二者本质的区别,因而尚未达到真正 的科学合理地“界说”,由此得出的电视专题片取代电视纪录片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他在《“纪实型”专题节目创作思辩》仍然把纪录片看做专题片的一种类型,同时把一 些针对性很强的节目如《焦点访谈》归入纪录片的范围,也是难于让人赞同的。

纪录片与专题片之间无需也不可能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对于主题性、针对性 、宣传性和目的性很强的电视专题片,即使其素材结构具有真实性,表现语言具有纪实 性,也不应称之为纪录片。

收稿日期:2003-03-27

标签:;  ;  ;  ;  ;  ;  ;  

近20年来我国电视艺术研究述评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