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合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合唱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5年开始,我市在全市城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经过6 年的探索,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内容形式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机制。城市有60%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农村每县抓了3个~5个试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科研为先导,以专家为依托,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我们具体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抓观念转变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现在的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心理世界?有哪些具体问题?带着这些问号,我们开展了“百所学校、千名教师、万名学生”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有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躁、偏执、孤僻、人际关系不适等心理问题。在问卷中,有的学生在“最讨厌的人是谁”一栏内竟填写“妈妈”、“班主任”,“最苦恼的事”是“找不到知心朋友”;有个初二女生,画了一只小狗,名字是“花花”,下面注上“花花是我惟一知心的朋友”,最希望的事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很优秀的学生高考过后竟声嘶力竭地大叫,并把所有课本撕得粉碎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和重视,我们组织专家、班主任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家长一块分析讨论。大家感到现在的学生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激烈,城市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脆弱娇气,耐挫力差。他们面临着升学、就业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因而出现心理问题。对此,我们的教师在观念、方法和手段上还没有足够的准备,仍凭想当然把本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品质问题,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说教,最终使学生“逆反”、使教师困惑,朝夕相处的师生彼此都感到陌生和不理解。结论只有一个:老办法不行了!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大家认识到:研究社会,研究学生,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势在必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部分城市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值得借鉴。但是,我们缺少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而一般教师又欠缺这方面的经验。能否干好这项工作,我们感到心中没底,教师们也感到信心不足。我们和有关专家共同分析,他们说:如果按西方的标准,给中小学配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几十年,而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已摆在我们面前,容不得我们再等。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和专家一致认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要积极争取专业师资,但最基本的队伍是班主任和全体教师。我们要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和提高。其实在工作中,我们的教师早已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了,而且效果不错。这说明他们有能力开展这项工作,他们一旦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很快就能开展工作。经过上上下下的讨论,教委做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从此,我们开始了6年的探索。
抓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是全员参加的“大合唱”,指挥者就是校长。为此,在1995年教委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团,由一名副主任带队,12名校长和两名专家参加,奔赴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已有一定经验的上海,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当时,上海市教委领导惊讶地说:“我们接待专门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团,还是第一次。”1996年,教委又组织了由24名校长参加的考察团,先后到东北一些学校进行考察。这些考察,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理出了我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三项要求: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②避免学科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学知识的教学,不能让学生背概念,做死记硬背的书面作业。③避免医学化倾向,预防为主,重在保健。在内容上,我们主要抓好学习、人际交往、正确认识自我三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中,这三类问题占了90%以上。在学习方面,我们主要进行了学习动力(目的、动机等)、学习能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主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几种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自我意识方面,我们主要进行了自信心的培养和青春期教育。我们制定了《石家庄市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石家庄市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石家庄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其中,分别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具体内容。根据这个思路,我们着力培养了两支队伍。
一是培养教师队伍。我们制定和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三级培训的计划》。明确了各级的任务,即市教委抓骨干,县(区)教委抓基本班主任队伍,学校抓全体。市教委坚持了三点做法:①坚持对骨干教师培训,每学期利用5个~7个双休日进行培训。②开展经验交流,发现好的典型马上召开现场会推广,使所有试点学校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提高。③要求教师承担研究课题,多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他们“逼”上台阶。县(市、区)每年要组织一次班主任培训,利用市教委培训的音像资料,有组织、有步骤地辐射到全体班主任中。各校在市县两级培训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负责对全体教师的培训。
二是培养专家队伍。我市为省会城市,有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而且邻近京津,心理学专家藏龙卧虎。我们把“走出去,请进来”、“聘请专家”作为评选德育示范学校的重要条件,促使学校与专家“联姻”,并向全市中小学推荐了省会各高等院校、教科所等单位的心理学专家,将他们的报告题目列出菜单,供学校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这样,全市就很快形成了一支专家、教师和行政人员三结合的科研队伍。目前,已形成制度。试点学校每学期平均每校请专家2人次~3人次。几年来,全市共请专家200余人次。不少专家以“顾问”、 “名誉校长”的身份被聘为兼职教师,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练”和“指路人”。这种做法使教师们少走了弯路,摸索出一条“由困难发现问题——由问题确立课题——通过课题解决困难”的路子。伴随着课题的研究,我们很快培养了一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队伍。
抓激励机制
为使更多的学校“上路”,我们在抓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的同时,还抓了激励机制。它体现在《关于评比德育示范学校的规定》、《德育科研先进单位标准》、《师德标兵标准》、《德育达标学校标准》等几个文件中。我们将着力点放在三个层面上:
一是促教师思考起来,做到会干、有思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使人们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先“心”动,后“行”动,真正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从机制上我们有三方面的要求:①每年的德育论文评比都对各县(市区)作明确规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占一定比例。②要求各学校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并把课题研究作为评比“德育科研先进单位”的重要条件。③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包括论文、课题报告、学术著作等,作为评选德育标兵的条件之一,要求他们既是辛勤的敬业者,又是了解孩子心理世界的专家。
二是推校长行动起来,做到有措施、有安排。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作为“德育示范学校”的评比条件,本着“先起步,后完善”的原则,先使校长行动起来。
三是帮骨干研究起来,做到有成果。试点学校是我们的排头兵,有一批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为使他们不断提高,保持领先水平,首先,我们从机制上强调学校要与专家合作,主动承担科研课题,并根据研究课题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使学校不断接受专家的指导和检验,在研究过程中上台阶。对于自定课题,我们与出版界合作,帮学校著书立说,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其成就感。其次,我们鼓励学校经常“走出去”,我们的理念是“封闭就是落后,见多才能识广”。我们每年都组织骨干教师出去学习,使他们经常处于“充电”之中。
抓社会氛围
一位学者说过:“最需救助的病人往往不是痛得喊天叫地的人,而是喊不出痛的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存在一个“喊不出痛”的群体,其中,有学生,也有家长。在学生中,自然不是那些有愁就哭、有喜就笑的人,而是那些有苦说不出、有苦无处倾诉的人。他们心事重重,不愿跟父母、老师说,也不愿跟同伴说,一切困惑、矛盾、委屈都憋在心里,这种沉默常常会酿出悲剧。在家长中,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恪守“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爱幕虚荣,羞于与外人谈起子女的问题,而面对与儿女的矛盾,又无可奈何。救助他们,把雨露洒在最干涸的心田里,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我们制定了“普及与救助”行动计划,采取了四项措施,即“一报一台搞普及、两话一地搞救助”。
“一报一台搞普及”,即面向广大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报”指我们于1998年创办的《心理教育》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教育,经常用“以案说理”、“一事一议”、“父子争鸣”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家长参与。为尽可能扩大普及面,我们又开辟了新的阵地——“一台”,即在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开办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让听众既能在茶余饭后轻松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又能随时拨打电台热线,使广大市民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讨论。“一报一台”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两话一地搞救助”,目的是援助“最需要关心”的群体。“两话”是指2000年4月1日开通的两部“中小学生心理话热线”,每周双休日19:00~21:00提供服务。我们特聘了有10年以上教龄、5 年以上班主任经验,并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优秀教师、名人、专家为咨询员,轮流值班。“两话”开通以来,社会反响较好,求询者不断,常常持续到晚10点以后。多数求询者带着疑惑打进电话,又带着满意和留恋放下电话,而且“回头客”较多。某高中二年级学生,因成绩较差和在与异性交往中出了点被人“笑话”的事,便辍学在家,不见任何人,除了看足球赛就是睡觉,这种自我封闭的状况达两个多月之久。带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打进了“中小学生心里话热线”。咨询员向他询问了原由,指出了自我封闭的后果,并指出他返校之初可能遇到的“麻烦”,如同学的不理解、讥讽等,又和他一道研究了对策。经过多次沟通,他终于成功地走出家门返回学校,解决了家长的心病。“两话”挽救了一个家庭。
“一地”是借鉴北京等地的拓展训练学校而建的心理训练基地。目前,此基地由一家企业投资正在筹建之中。
6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愈发显示出强大优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突出的变化是“懂事了,爱学了”。校园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遇到摩擦,谦让的多了,争吵的少了;解决纠纷,责己的多了,责人的少了;见到争吵,劝的多了,看的少了。校风校纪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所有的试点学校都未发生过违法现象。过去的“打架大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攻心”下变得规矩了;长期没有作业本的“混世王”,也端端正正写起了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在这里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这项工作也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大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专家型教师。他们著书立说蔚然成风,走出了一条“读书、科研、实践”的成才之路。心理健康教育也转变了家长的观念,他们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调整了教育方法,改变了教育的随意性。
6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开展这项工作,科研先导是基础, 领导重视是保证,教师培训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决心一如既往,乘势而上,抓好三方面工作:①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我市“四步走”的战略,努力实现第三步和第四步的目标,即到2002年,农村1/4的学校、城市3/4的学校都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到2005年,我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0周年之际,达到全市基本(80%)都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②继续抓好教师“三级培训”,把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工作,常抓不懈。③进一步营造社会氛围,提高“一报一台两话”的服务质量,积极筹建心理素质训练基地。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