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扩大经济总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加快发展论文,经济总量论文,战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发展战略和“三优一特”发展思路,成功迈出了经济止跌、回升、稳步发展三大步,全市经济形成了以烟草、矿电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巩固和发展工业、农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自然成为当前玉溪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发达的第三产业,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繁荣兴旺的重要支撑。在贫困阶段,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玉溪通过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了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拉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去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45.9亿元,占GDP的比重59.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7%;非烟工业生产总值255.2亿元,占GDP的61.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6亿元,占GDP的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7.4%,从业人员34.3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25.2%,提供税收8.5亿元,占全部地方税收收入的4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亿元。工业经济的拉动,使全市第三产业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步入了主要靠二、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总体小康阶段。新平县戛洒镇借助矿电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民族文化旅游为载体,加快餐饮、娱乐、住宿业发展,全镇交通运输、商业及饮食服务业等经营户从2000年的441户增加到1003户,增长1.27倍;从业人员由983人增加到2904人,增1.95倍,旅店、酒店从无到有,发展到43家2500个床位,年均入住率在75%以上,推动了集镇建设与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戛洒镇发展第三产业给我们一个启示:发展县(区)域经济离不开第三产业,新型工业化发展也离不开第三产业,城镇建设与发展更离不开第三产业,没有服务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扩充县(区)域经济增量的潜能,也没有新型工业化,更没有城镇的扩充与繁荣;缺少服务业的开放,是不全面的对内对外开放;缺少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不完整的竞争力。目前,各县产业结构,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二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矛盾制约。因此,以相对成熟的工业为基础,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既是破解资源能源约束难题的最佳现实选择,又是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随着协调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劳动者从实物生产转移到服务生产,地区之间由工业竞争为主向服务业竞争为主转移将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翻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绝大部分指标都与第三产业密不可分。从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玉溪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客观要求;从第三产业涵盖面广、关联性强的特点来看,是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从第三产业对地方税收和吸纳就业的贡献能力来看,是增加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和扩大社会就业的现实要求;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受资源约束小、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属性来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产业投入和耗能少、产出高、发展潜力大,是宏观政策大力倡导、重点支持的行业。有许多有利条件:国家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投入,将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市场化和分工水平持续提高,传统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新型服务业不断出现和壮大,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环境改善的带动下,餐饮、零售、汽车、房地产等继续快速增长。玉溪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不仅如此,一方面,一产业中的烤烟、畜牧、蔬菜、花卉、林果、药材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将促进农业服务的发展,对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和农产品的销售服务有越来越广泛的需求;二产业中的卷烟、矿冶、钢铁、化工和建筑建材等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了对金融、研究开发、中介咨询、市场营销、交通、网络等服务的需求;三产业专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服务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加大了城镇商业、交通运输、生活服务业的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追求越来越大,对第三产业的服务需求日趋上升。
当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面临难得的机遇,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国际竞争、国际投资向第三产业集中。从全国看,国家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立足点,提出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非常有利。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对第三产业要求高、力度大,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全市看,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农业高产、工业基础雄厚;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跻身全国城市百强,汽车消费潜力名列全国城市第二位,地区生产总值41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7亿元,工业发展水平达到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工业化成熟期,并向工业化后期的稳定增长阶段的发达经济初期靠近,人均GDP达24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万多元;市内“五山一村一河”、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建设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亮点。从市外环境看,我们处在云南与东南亚双边贸易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物流通道,依托泛亚铁路、昆曼公路和背靠昆明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承接昆明产业转移的理想地,还是连接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和东南亚物资与客流的重要集散地,从区位和战略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大气候。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和产业变动规律,玉溪第三产业处在加速成长的重要时期。
在看到发展条件和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身不足。与昆明比,我市缺少大型专业市场,据估算每年约40%的商品零售额流入昆明。而位于我市南部城市的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带动了消费;红河工矿企业集中,消费潜力大,近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已超过我市。相比之下,玉溪人流居住量有限,虽然第三产业上升较快,但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传统商业、饮食等服务行业,新兴行业少,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非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总体来说,就是水平不高、机制不活、业态不新、竞争力和辐射力不强。
三、怎样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1世纪是服务经济的世纪,是第三产业大发展的世纪。既然我们处在二、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总体小康阶段,第三产业处在加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全市是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路子按部就班地循序前进,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工业、第三产业并举的方针,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认识和观念问题。在现阶段,要解决这个认识和观念问题,关键就是要正确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继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关系。
首先,从我市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来看,第二、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工业强市意味着要优先发展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显然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构成一对表面上的矛盾。正是这样一对矛盾,很容易引起和产生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势必妨碍工业发展,因而不利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误解。事实上,从动态的角度来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继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是并行不悖的。而从工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关系看,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推进工业发展,是必然的明智选择。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对第三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会有依托。如果不切实际地调低工业比重,不仅会影响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还会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工业快速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强力支撑,第三产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工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服务的,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仓储、金融保险、教育、科研、技术服务等产业部门,不仅是连接生产和市场的中间环节,还是工业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其次,我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要人为地放慢第二产业发展速度,也不是要人为地降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而是要从有利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目的出发,把三产业摆在与二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红塔区在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中,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专业市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购物中心等专业市场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6.6%,比第二产业(不含卷烟)所占比重高出19.2个百分点,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升级,实现了第三产业与工业融合。当前,我们强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希望第二产业停滞不前,只希望二者在总量上同时增长,结构上日益优化。如果把第三产业的跨越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近期,为工业主导、三产业基础提升阶段;中期,为二、三产业相互促进阶段;远期,为三产业领先发展阶段。显而易见,玉溪正处在第三产业发展的中期阶段,与国民经济增长所处阶段和主要依靠推动力是相一致的。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和保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玉溪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以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作为工作主线和着力点,在规模、速度、质量上力求新的突破。
(一)发展思路。建议突出配套大工业、服务大工业的战略定位,采取“四个坚持”和“三个统筹”的思路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服务业区域中心。“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提速;坚持以“城市化”为依托,发展第三产业空间;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第三产业机制;坚持以“文明化”为目标,丰富第三产业内涵。“三个统筹”,就是统筹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统筹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统筹城镇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在推进总量快速增长,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档次,实现三产业与二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二)在增量提质上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量的扩张,就是第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前移。质的提高,就是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即在第三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新兴产业比重上升;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同时中介服务机构增多,服务项目细化,服务质量提高,附加值上升。在全面拓展第三产业时,应以商贸、餐饮、旅游、物流、信息、会展、房地产、有形市场、社会服务、农村服务十大行业为重点,积极培育住房、商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专业市场,面向滇南和东南亚市场,尽快把汽车、建筑建材和矿冶、钢铁、煤炭等专业市场及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产品专业市场建立起来,聚集人气,加速商品流通,加快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三大领域全面发展。通过开拓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增量,提升综合实力,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积极营造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环境。在政策环境上,对国家明确放开的坚决放开,国家没有禁止的坚决放手,市、县区给予支持的坚决放活,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全面推进第三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环境上,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管理服从服务于繁荣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融资环境上,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开放环境上,进一步开放保险、电信、文化、旅游及社会中介服务等投资领域,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促进第三产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的加快发展。人才环境上,坚持党政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一齐抓,引进高级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领导环境上,牢固树立“工商并重”、“抓第三产业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精力从微观管理转移到调控总量与结构、铺就发展平台、维护市场秩序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等经营环境的改善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