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做为人们生活活动的重要空间,公共空间的优劣直接决定这社会的发展。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能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生态环境、空间设计、建筑布局......并对此做了一些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住区模式 公共空间 以人为本
住区模式的公共空间是指在居住小区内除住宅以外的所有空间,是建筑实体建筑物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小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已经不再以‘生’为目标,而是想‘活’的精彩。人们对住区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仅仅可以提供休息的场所,而是想让自己在居住小区中有一种舒服、放松的感觉,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思想上的改变。
一、目前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鞍山市某小区做了实地调研。通过对居民的调查问卷和我们小组成员的专业分析发现当前小区公共空间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生态绿化过于注重表象
只注重住区内生态表象,却忽视整个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许多开发商为迎合购房者的心理需求,混淆景观与生态概念,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煞费苦心,在没有对居住区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不考虑实际情况,就在居住区内大肆绿化、移栽树木,用这些表象吸引购房者,这样不仅会增加自身的投入,而且给物业、居住者带来不必要负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方案生搬硬套,缺乏对适应性、经济性的思考为了达到生态居住区的噱头,一些开发商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和住区地理位置等因素,将一些不能在居住区内实施的生态技术直接照抄到自己的项目中,以达到所谓的“生态居住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投资,更会导致居住区内生态系统的不合理。
2.将建筑外部空间盲目设计
住区公共空间作为整个小区中居民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不能够将其当做其他建筑景观的附属品来看待。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中,众观全国的建筑形式中的建筑外部空间都表现着“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独有的特质,巧妙地运用周边环境,将外部空间与自然完美的结合起来,就例如北京故宫,围绕着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将建筑本体与四周景色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淋淋尽致,更加的烘托出整个故宫的恢宏壮阔的气质。所以说传统建筑中非常注重外部空间与建筑的协调性。而当下外部空间只是生硬的将西方的元素强行加载到其中,这样的结果只是为了完成某项目标,而不是切身的考虑到整个住区环境的各个空间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老子曾经说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也就是公共空间其实也应该注重这一点 。
3.建筑密度过大
建筑密度的大小是城市居住环境优劣的综合性体现,也是决定房地产开发商经济利益的关键所在。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密度的大小,相同面积下房屋栋数得多少,绿地及室外活动空间大小,通风、采光等卫生条件及消防条件的好坏等共同决定这居住环境的品质,同时也影响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竞争不断加剧和建筑造价的不断上涨,开发商为赚更多的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顾居民居住环境强行增大建筑密度而导致下层居民只有少量的采光或者没有采光,还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住宅户内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在冬季有些住宅室内空气质量严重超标,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居住者健康,原因可能是室内通风设施配置不足和小区内气流循环系统设计不当所致。
二、解决问题策略
对此现状,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小区公共空间建设做出参考与指导意义。
1.设计时要考虑居住者需求,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建设良好的生态景观,要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对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庭院式景观绿化,展现居住区的特色,在满足人们休息娱乐的同时,也能提供一个安静、优雅、和谐的环境。充分考虑居住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以便设计出较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建设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环境。有些居住区建在依山、傍水的位置,这些位置处于生态学上的交汇带,虽然景观很好,但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平衡性也比较脆弱,容易发生自然灾害。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在最初规划的时候考虑环境稳定性的条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在规划中尽量顺应当地的地质、水文、土壤、现状,如果强行干预,就可能引起居住区环境的恶化。
二,在采取的各项措施中,生物措施很有必要,虽然短期效果不明显,但从长久来看是最佳的选择。
此外,植被选择应该向生态化、景观化方向发展。植物是景观的一部分,更是观赏的看点,所以正确的选择树种、理想的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植物配置时做到层次分明,在统一中求变化,创造优美生态环境,种植树木也应考虑群落的稳定性。最大发挥植物的特性,展现自然之美。
2. 应该注重“以人为本”这样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设计理念,人性化的将公共空间完美呈现出来。首先应该考虑到居民整个的行为习惯,比如中年人、老年人、儿童怎样的生活状态,老年人、儿童需要足够的阳光,中年人需要安静的环境办公等等。其次,就是公共空间不仅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还要有休息、交流、娱乐等这样的一些功。最后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与建筑本体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
3.在小区设计初期,要树立较强的经济效益观念,要为投资者,开发商着想,更要为居住者着想。居住环境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居住环境就不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此,我们建议建筑应采用多层与高层相结合,根据场地形式、朝向,多层住宅应该靠南设计并放在前方,高层住宅应该靠近北面在后方布置,使得建筑空间前低后高,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良好采光通风,还可以使得小区建筑的群体造型以及空间效果也非常好。建筑的布局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围合的周边式,有机的围合成组团空间,总平面的布置采用不对称的布置。在小区里有生态园,庭廊花架,运动场地等娱乐设施。这不仅最大化的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满足了居民休闲生活的需求。
结语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交融,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延伸,体现了城市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特征。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根据城市的整体环境和具体的设计要求来综合设计,充分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做出能够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模式。
参考文献
陈惠肖.浅析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住宅布局规划设计.北京:城市建设.2010/22
(丹)扬.盖尔;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1
丁辉.生活与空间——都市休闲空间设计研究.http://www.cnki.net,2004
论文作者:陈生琦 张海洋 樊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居住区论文; 环境论文; 居住者论文; 居民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