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同:中俄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_职业体育论文

异同:中俄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_职业体育论文

趋异与求同——中俄两国学校体育走向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中俄论文,走向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2)05-0001-04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共同的边疆延绵8000多公里,但在地缘和历史风俗上却不是一种类型。俄罗斯是典型的欧洲国家,中国则是亚洲大家庭的成员。20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那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把这两个伟大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后的几十年,她们又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今天,在世界综合化、一体化的环境下,这两个国家又都在积极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自解放以后,其学校教育制度一直师从前苏联而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其学校体育体制也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两国在学校体育体制上又逐渐疏远。以后的大约二三十年直到今天,两国在学校体育领域基本上没有相互交往和借鉴。这当然是不正常的。当前,在改革开放和世界一体化过程中,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诸方面都在进行着正常往来,学校体育的相互交流也是大势所趋。应当说,中俄两国在学校体育领域都有互相学习的必要和需要,又都有互相借鉴的可能和条件。为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俄两国中小学体育及其教学几个有代表性方面进行比较,考察两国在国际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学校体育的基本走向,分析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探讨其基本规律,为中国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俄罗斯的“选择性体育大纲”,中国的“过渡性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文件,被认为是研究一个国家学校体育的着眼点。苏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有很长的历史。自从1927年苏联教育部颁布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体育教学大纲以来,其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从20年代直到80年代的60年间,大纲经历了从“单一”向“综合”的重大变迁。其集中代表,是苏联教育部于1987年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学校1~11年级学生综合体育大纲》。它在内容上包括课内和课外两部分,涵盖学生体育的所有内容并将其系统化。到了90年代,改体后的俄罗斯在政治上推行民主化,思想上推崇自由化。与此相适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也由“综合”向“选择”的方向转移。俄罗斯从90年代初开始,由俄教育部向全国同时推荐5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各地学校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实施。这5种体育教学大纲是:在普通学校体育中仍占主导地位的综合体育大纲;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发展个性为主的形成性教学大纲;竞技性体育教学大纲和适合在农村小学使用的健身性教学大纲。各类大纲对使用体育教材的规定,也大多要求按照当地学校的具体情况,由体育教师自行选择或大部分由体育教师选择。俄罗斯体育教学大纲发展中的两次飞跃,有着极不相同的背景和内涵;第1次飞跃反映了国家对学校体育事业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加大,学校体育的地位相对集约,是中央集权的产物。第2次飞跃则适应了社会和政治改革的需要,显示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自主权增加,灵活性增大,具有放权的性质。

中国自解放以来学校体育远离欧美而以苏联为蓝本。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一直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我国曾先后5次对大纲进行重大修改。其修改的动因,既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也表现出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功能和价值的探索,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反思。在体育教学大纲的修改演变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趋向,就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反映大纲统一性与灵活性关系的基本教材与选用教材的比重上,大纲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灵活性。譬如,1961年制定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基本教材占到总课时的75%~80%,选用教材只占20%~25%。1987年的中学大纲,基本教材的比重下降到50%~62%,选用教材的比重则上升到38%~50%。而到2000年制定的新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其必修内容只占40%(高中)和50%(初中),选修内容却占到60%(高中)和50%(初中)。新大纲扩大选修教材的范围,就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留下很大的余地。同时,从80年代开始,国家鼓励各地在统一大纲基础上编写不同类型的地方性体育教材。目前,国内各省市编写和实施的各类体育教材不下数10种。它们在体例和各项教材的时数比重上,均有着较为灵活的安排。大纲的这种变化,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与国际接轨,也反映出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以及对学校和教师教学自主权的认可。

比较表明: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由重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变到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内容形式上,由过分强调统一,转变到更多强调灵活;在实施条件上,由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转变到更多强调因地制宜。

2 俄罗斯的“劳卫制”,中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俄罗斯的劳卫制与前苏联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一样,是该国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制度,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和重大的功利价值,政治色彩非常浓厚。在劳卫制的实施过程中,曾进行了多次修改。目前正在实施的劳卫制是在1989年颁布的,它在内容上包括总则、劳卫制结构、测验项目、测验标准和要求,以及达到劳卫制标准和要求的准备等,反映了前苏联劳卫制发展的最高水平。其特点是,劳卫制的涵盖面由原来的14~46岁的公民,扩大到6~60岁的所有公民。在每一级别测验项目的数量、年龄分组、标准要求、组织措施和达标文本等方面,都更加科学和系统化,以立足于吸引广大公民参与体育运动,从而达到和维持良好的身体训练和健康水平。

过去,推动劳卫制实施的是共青团组织。然而,在俄政治经济体制重大变革的今天,原共青团已不复存在,劳卫制的实施就遇上空前未有的困难。劳卫制的历史带上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和行政命令的痕迹,依靠的是强大的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这是它几十年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而今天,当这种影响已经或正在消失时,劳卫制将如何存身呢?同时,劳卫制在近十多年来的实施中,也存在许多弊端,如领导管理中的强迫命令、宣传中的老爷式作风、组织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造成了广大公民对劳卫制兴趣的降低。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劳卫制的达标人数常常作为体育组织工作业绩的一项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虚假和欺诈行为。而许多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体育课教学中,又往往把教学内容局限于劳卫制的范围内,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对劳卫制的热情。俄罗斯的劳卫制正在走向过时。问题又似乎回到起点上:推动劳卫制发展的内在机制究竟是什么?它如何适应俄罗斯的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现实,反映学生对此的真正需求?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源于前苏联的劳卫制,在50年代开始实施,并在一段时间内沿用了“劳卫制”的称呼,后不断易名,直到1975年改用现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实施初期,其政治特质也十分明显。经不断修改和完善,“标准”逐渐突出促进锻炼身体和体质评价方面的功能。从1900年原国家体委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看,其年龄分组、项目设置、等级评价标准等均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但是,从目前许多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对此实施不力,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其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相去甚远,在有的学校中已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境地。有的学校用“标准”替代体育教学内容,这又造成了体育课教学内容过于贫乏,对促进学生的锻炼热情不利。俄罗斯推行劳卫制工作中的某些弊端,在我国的许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今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仍在完善中。最近,教育部门提出,为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拟将“标准”与学生体育考核合格标准合一,并将增加健康素质的指标,以达到通过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比较说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遵循学生体育锻炼制度的内在规律,构建起锻炼制度运行的内在机制,是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调动学生对于这一制度的内在需求,是保持这一制度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3 俄罗斯的“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中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联邦正式施行《教育法》。该法第7条规定:“俄罗斯联邦确立国家教育标准,包括全俄罗斯和各地区(民族)标准。”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重新制定了普通学校基础性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制定各教学课程暂行性国家教育标准的工作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俄罗斯为什么要制定各门课程的国家教育标准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每个学校都是按严格确定的各科教学时数来工作的,所有课程也是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来教学的。这种教学时数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性,实质上是坚持统一的国家标准而未考虑到各地区和学校间的差异。在苏联改体后今天的俄罗斯,人们要求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极权主义倾向,各个地区和学校也要求在安排教学工作时有更大的自主权,改革势不可免。当然,学者们认为,这对于学校从根本上贯彻教育过程的人道主义和民主原则有利。但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譬如有的学校和地区打着自由和多元化的旗号,随意地在教学计划中砍掉了许多教学课程,甚至是基础课程。有的学校把教学计划搁置一边或把某些课程的学时数减到极少的程度。其结果,全俄罗斯的教育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大地降低了学校教学质量。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利益,保障广大师生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就有必要研制基础教学计划和各课程的国家教育标准。因此,实施国家教育标准的目的就在于,在现代多层面、多水平教育的情况下,保证各类普通学校毕业生达到相应的教育程度。建立“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的思路盖源于此。

由俄罗斯教育部儿童少年生理研究所利亚赫博士等人研制的体育课程的《暂行性国家教育标准(草案)》,由教育部于90年代中期正式公布试行。该标准包括了说明部分和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要求两大部分。在说明部分中,指明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对教师、学生的基本要求。后一部分则是对不同年级学生掌握体育教材程度和身体训练水平的基本要求。随后的几年中,对制定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进行过十分热烈的讨论。尽管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对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的讨论,反过来又引起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地位、性质、作用的深刻反思,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遵循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不断探索基础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世纪之交,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逐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一重大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制定符合时代需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国家标准的工作也列入议事日程。

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将由国家课程标准逐步取代我国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划时代变化。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无论在目标、要求还是在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既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又散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普通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小学为《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都作了全新的诠释。“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的设计,也较好地把握了现代学校体育与教学的内涵。

比较表明,两国尽管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不同,内涵亦有质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向,是不约而同地把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对体育课程的国家(教育)标准的研制上。笔者认为,这显然不是简单巧合,它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其趋向是,由原来的强调知识与技能传授目标,转移到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教学从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转移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评价由原来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转移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也说明两国都注意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4 俄罗斯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中国的“终身体育教育”

前苏联学校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在20世纪30年代已见雏形,不断完善。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所颁布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已经把职业实用身体训练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加以规定并不断完善。

根据俄罗斯学者的意见,所谓职业实用身体训练,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它通过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体的适应劳动和军事活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任务是: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效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

在1993年公布的普通学校学生综合体育大纲中,对职业实用身体训练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它根据8类典型的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学校体育对未来职业活动打下良好的身体训练基础,这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核心所在。

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学校体育的观念较为封闭,基本上是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实施的,很少将其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实践有了一定的开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在学生中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渗透于整个学校体育活动全过程,以此为前提,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意识,同时注意教会学生一两项终身受用的方法和技能。比较表明,两国均较为重视学校后的体育教育,把学校体育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标签:;  ;  ;  ;  

异同:中俄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_职业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