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例肠易激综合征门诊病人,中医辩证为肝郁脾虚型,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并随证加减。结果 治愈12例,显效1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结论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满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痛泻要方加味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在门诊就诊病例中占就诊人数的20%-30%,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笔者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8例患者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22-65岁,其中年龄30-50岁的24例,占63%,病程3个月-6年,经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肉眼观察及活组织检查均无异常改变,大便培养未见致病菌。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00年最新罗马标准Ⅱ[1],中医辩证属于肝郁脾虚型,平时多有胸胁脘腹胀满、嗳气、食少、喜叹息,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痛泻不止,反复发作,舌淡苔薄,脉弦而缓。
2 治疗方法
临床中以疏肝补脾为治疗原则,方取痛泻要方加味。主方为:炒白术12g防风10g炒白芍15g陈皮10g党参12g。胸胁胀甚者加柴胡、青皮;腹胀者加木香、大腹皮;腹痛较甚者加元胡、甘草;气虚者黄芪、炒山药。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口服三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泻症状消失,腹痛偶有发生;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腹泻症状好转,腹痛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3.2治疗效果
治愈12例,显效1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疗程最短者10天。
4 病案举例
患者陈某,女,46岁,于2006年7月16日初诊,两年前开始出现腹泻,大便稀薄如水,无红白粘液,多次大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腹部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泥沙样结石、肝脾未见异常。”常因情绪波动而加重,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大便日行4-6次,消瘦,纳呆,乏力,舌淡苔薄,脉弦而缓。患者先后经多家医院中西医药物治疗未效,常自服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等温补之剂。四诊合参,其木旺土虚,肝气乘脾,过用温补助肝热,热灼阴分,木火肝旺,故久泻不愈,惟当疏肝补脾止泻,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药用:炒白芍15g炒白术12g防风10g陈皮10g炒枳壳15g炒山药15g茯苓10g柴胡6g党参12g甘草3g。患者服药7剂,腹胀腹痛均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又加黄芪15g,扶正健脾,继续调理20天而愈。
5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2]。此病当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临床中以肝郁脾虚型多见。泄泻是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泄泻论》中指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从而告诫后人,情志失调亦是导致泄泻的原因之一[3]。《景岳全书?泄泻》中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并引用痛泻要方主治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之泄泻。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更明确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须以甘养胃,以酸制肝,用泄木安土之法。
痛泻要方原方白术芍药散,方见《景岳全书》谓引刘草窗方,故方名草窗痛泻要方。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治宜疏肝补脾,方由炒白术健脾补中,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健脾,助白术健脾祛湿。《素问》中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防风辛苦温,归肝脾经,与术、芍相伍,散肝舒脾,调畅气机,同时又有升浮之性,故又能升阳止泻,四药合用,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则病可止。
参 考 文 献
[1]王伟岸.潘国宗.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新医学,2002.3(33):308
[2]池肇春.实用临床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930~931.
[3]陈四清.周仲瑛医案赏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1~102.
作者简介:朱恒亮,男,38岁,本科,中医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月经失调。
论文作者:朱恒亮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加味论文; 综合征论文; 白术论文; 症状论文; 大便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