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价值内涵、实践功能与现实路径论文

劳动教育:价值内涵、实践功能与现实路径论文

劳动教育:价值内涵、实践功能与现实路径

郭 根

摘 要: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开展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确证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公民;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聚焦劳模人物,讲好劳模故事,宣传劳动形象,打造劳模品牌,形塑自由健康的美好生活,激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功能;路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承载新的历史使命,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接续奋进的历史征程中,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续写的时代答卷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真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1]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唯有劳动才能创造未来,唯有奋斗方能成就梦想。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意义深远。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承担重大项目,积极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中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1.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价值:坚定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成就未来理想信念,迎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与动物区别的关键节点在于劳动,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类进化漫漫历程中,劳动发挥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和对象性存在形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原始样态,也构成了社会进步原始动力和现代性的现实图景。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科学地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2]新时代大力推行劳动教育就是对普通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的社会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历史和现实不止一次地证明,唯有辛勤劳动、接续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选择。

2.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坚守尊重知识、敬畏科技、引领创新价值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知识是人类社会重要的劳动成果。将劳动创造价值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为共享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包括知识财富预设了空间。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是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肯定劳动创造价值必然尊重价值载体——知识。

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工具的改进,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倡导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当代中国,这个作用更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紧紧抓住尊重知识、敬畏科技,引领创新的价值目标,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

为了提高烟支重量测量的准确性,必须保证在一支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才能计算得到烟支的总重量以及烟支重量分布情况,控制系统使用编码器获取同步信号,准确计算烟支重量。

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历史价值: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转化,增强为人民美好生活努力工作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总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劳动者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贡献和付出就是让人民更有尊严的生活、拥有更多的权利与保障、获得更为出彩的人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用实践行动践行了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为人民美好生活努力工作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从历史意义上看,意味着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转化,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实践中引领时代、铸就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任何别的‘物质’”。[4]引导学生学习劳模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就是承认劳动者,特别是劳动模范为社会提供社会劳动,创造财富的事实,确认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而说明只有将个体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将个体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将个人的努力奋斗转化为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奉献,生命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利益、群众疾苦和百姓关切放在心上,始终将“民生”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功能

1.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确证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另外本研究中部分儿童半年复查时眼轴长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缩短,排除测量误差外,这可能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脉络膜厚度逐渐增厚有关[21-23]。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入组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稍短,未对光学区大小进行量化,下一步需要扩大入组人群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文化和劳动教育实践孕育成长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劳动者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劳动中获得的精神创造;劳模精神的实质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形态”[6]。当代中国,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劳动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劳动者,特别是劳动模范这个集合体长期实践与创新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创业精神、助人风尚、劳动品格的总和。劳动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包括以劳动者精神为核心的劳动价值文化、以劳动者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劳动制度文化、以劳动者实物为核心的劳模器物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劳动者形象和劳动模范品牌等。“四个自信”是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也是基于历史经验、现实探索的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导学生传承劳模文化,有利于在德育实践中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2.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公民

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同构性与契合性。任何文化的核心都由一系列价值观念组成,这些价值观念产生出相应的价值标准。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于文化之中,并优先以观念意识为载体生成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价值取向。社会有分工,职业各不同。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是痴迷于急功近利、追名逐利,还是笃定勤恳踏实的操守,坚持甘于奉献的选择,标示出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境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一种社会主义道德观,在于引领社会大众积极向善,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劳模在奉献里体会喜悦,在淡泊名利中感悟人生价值,在工作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行为在观念意识层面的规范、引领,价值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层面的接纳和践行统一于德育实践全过程。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奠定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坚实物质基础,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劳动模范身上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从现实载体上看,弘扬劳动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共通性与交互性。劳动精神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长期性、首因性,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以及社会教育的复杂性、多元性共同构成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载体。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象和实际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学校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大学生中培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培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公民。

使用全站仪对碾压后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和过渡料的额厚度和平整度进行测量,沥青混凝土的厚度最大值34.5cm,最小值31cm,平均值33.5cm;过渡料碾压厚度最大值35cm,最小值0.32cm,平均34cm。发现在第1层摊铺中沥青混凝土厚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过渡料的减小相对较少,在第2层摊铺中进行相应调整,最终整体比较平整。

3.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同时,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包括越来越扩展的从事各种使用价值生产的“总体工人”的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因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5]于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按照为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奖励那些创造社会财富,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主义体力或脑力劳动者,劳动不仅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也必然意味着在分配领域决定价值的分配,进而在社会评价领域成为唯一的社会评价标准。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确证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目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缺乏完善的培养规划机制。一些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没有充分掌握教师的真正需求,从而导致教师成长成效不高,还有一些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没有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来进行,从而导致培养规划机制不够完善,这对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说十分不利。

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文化也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革命战争年代,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在党领导人民站起来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一批批“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的劳动模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构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得到创新发展,形成了新时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由此,聚焦劳模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在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1.聚焦劳模人物,讲好劳模故事,激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楷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广泛宣传劳模事迹、传播劳模故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劳模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校园。让劳模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讲述劳模的成长故事、成才经历,用真情、真事、真话感染、感动、感化青年,以劳模精神为引领,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修养和文化品质,使学生成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能人才,成为我国制造业急需的大国工匠。

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借助Lyapunov范数,探讨Banach空间中发展算子一致指数不稳定的Datko型定理,从而推广稳定性理论中的一些已有结果(如Datko[3],Preda[8]等).

2.宣传劳动形象打造劳模品牌,形塑自由健康的美好生活

宣传劳模主要在于宣传劳动模范身上所标识的“劳动”价值,新时代宣传劳模形象,则主要在于传播劳动模范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彰显的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不计名利、革新创造的精神。振兴实体经济,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中国质量,铸就中国品牌。尊重劳动首先在于确证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价值创造中的功能,并正视业已形成的对于对象性存在依赖的事实。尊重劳动也意味着对于人类社会摆脱对象性存在的束缚,充分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之努力的肯定。

让大学生们通过劳动教育,深切地感受劳动模范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在奉献中感悟的人生,正是为了让他们清晰地知道,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也形塑了人的生活方式。资本奴役下的剥削关系被劳动创造下的平等关系所替代,对依附型生活方式的拒斥正意味着一种健康自由的美好生活的出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05-01(1).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954—1961年俄文新版)[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4]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58年4月2日)[M]//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32.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7月初版)[M]//马克思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6.

[6]田鹏颖,王圆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中的劳模精神——兼论劳模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195-199.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7.02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7YG08);2019年度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X2019-YJ2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  ;  ;  ;  

劳动教育:价值内涵、实践功能与现实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