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海绵型;绿地设计;关键问题
引言
海绵型绿地作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海绵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的综合目标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承担着游憩、景观、生态和防灾等重要功能。这不仅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发展的方向。
1海绵型绿地的定义和内涵
自“海绵型绿地”的概念提出以来,往往会遭遇两个方面的质疑。一种观念认为:绿地本身是天然的海绵体,不需要专门在绿地前面加上“海绵型”的定义。另一种观念认为:绿地首要的功能是满足生态保育和景观游憩的要求,在滞留、积蓄和净化雨水方面的功能非常有限,不应把海绵城市建设中处理雨洪问题的责任强加在绿地上。对于第一种观念,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绿地都可以称为“海绵型绿地”。海绵城市建设对“海绵型绿地”的要求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绿地,而是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城市绿地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的空间和净化再利用的能力。对于第二种观念,笔者认为:诚然绿地在滞留、积蓄和净化雨水方面的功能非常有限的,但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的是“灰绿结合”,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处理雨洪问题的所有责任强加在绿地上;对于超过绿地能力的需求,仍然还是通过灰色基础设施来进行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综合以上分析,笔者重新提出了海绵型绿地的定义如下:通过各类技术措施强化海绵体功能,并在满足自身需求和保障生态景观功能的同时,能对周边区域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和水资源利用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的城市绿地。
2海绵型绿地设计要点
2.1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规模大、分布集中的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角色,特别是为一些末端调蓄设施提供场地或预留空间。对于新建公园,应结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公园规划,建设为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海绵型公园,一些位于排水区下游、地势较低的绿地还应在解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承担一定比例的区域雨水径流。对于改建公园,有条件的可根据地势和布局进行海绵改造,恢复其调蓄能力,同时做好与城市雨水管渠的衔接。无论新建或改建公园,都应做好上游雨水管网的调查,做到雨污分流,在管网排出口也应做好预处理设施,避免因管道错接、混接影响公园绿地雨水设施正常运行,同时处理好与下游水体、管网的衔接,做到安全排放。公园绿地承担着多种城市功能,而海绵城市也对其“赋予厚望”,因此功能的兼容性就变得很关键。由于雨水的季节性原因,在设计中更加提倡“多功能用地”模式,即同一块绿地在雨天要承担区域雨水调蓄功能,在旱季则发挥公园绿地功能,将海绵功能与现有公园绿地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多功能停车场、多功能运动场等。
2.2建筑与小区绿地
建筑与小区绿地是海绵城市中涉及源头减排的一类重要绿地,在进行该绿地设计时应在保证使用安全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有效调蓄、净化和回用建筑屋面与场地的径流雨水。同时,建筑与小区绿地是人们接触最频繁的,在设计时应以社区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切实从使用需求出发进行海绵型绿地设计,设计者应做到与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通过让居民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来,增强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同感。在对建筑与小区绿地进行海绵设计时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与居民的沟通,消除居民对海绵城市就是“挖坑”的误解。绿地雨水设施的维护也可让居民自愿参与进来,通过培训、奖励等一系列手段,加深居民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同时建筑与小区绿地设计的景观效果直接影响民众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接受程度,在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师可参考标准图集,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创造,巧妙的将雨水设施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别具一格、充满魅力的雨水景观,避免简单照搬标准图集、千篇一律的设计。对于已建的建筑与小区绿地设计,宜结合景观提升、停车场改造等实现雨落管断接、布置透水铺装、新增雨水花园,来达到调蓄与净化雨水的目的。已建小区由于环境复杂,设计中应更加灵活多变,设施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如小区多涉及到低矮的商业裙房,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可设计成绿色屋顶,并将周边楼层的雨水导入做为灌溉用水;已建小区内硬化面积较大,宜将车行道以外的铺装均改为透水铺装,以增加雨水下渗;雨落管段接后可设计成高位花坛就地消纳雨水;植草沟和旱溪的灵活使用也更加丰富小区景观效果。
2.3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是海绵城市设计中最具挑战的绿地类型之一,这是由于道路红线内绿地面积较少,并且出于道路安全考虑,其渗透能力有限,同时道路硬化面积大,污染负荷高。因而在进行道路设计时,除考虑本身平面、竖向优化和设施布设,宜统筹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空间,满足道路及区域雨水径流的排放和污染控制要求。对于城市主干路,一般道路红线内会存在中央绿化隔离带、机非分隔带、行道树绿带,宜结合现有道路断面或创新道路断面设计,结合道路横纵坡、竖向,将道路绿地进行海绵化设计,辅助雨水设施调蓄、净化道路径流。对于红线内绿地面积较少的道路,难以到达设计目标,可联合道路红线外绿地共同设计,通过竖向设计将雨水径流导入红线外绿地;或者,将道路路面与路缘石构成的三角形边沟作为行泄通道,并在末端设置雨水收集、处理设施,以减轻道路绿地调蓄压力和内涝风险,达到设计目标。道路绿地设计还具有提升景观效果、改善微气候、增加娱乐价值等潜在作用。在设计道路绿地时,应注意绿地内雨水设施均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以防止不均匀沉降破坏路面和路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道路路面冲刷效应显著、径流污染严重,应对雨水篦子和路缘石豁口进行改良,设置预处理设施。
结语
为保护城市绿地,发挥其包括水文调节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从管理制度、规范标准、技术方法、维护管理等方面构建起完整体系,让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绿地规划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此外,在设施构造、植物配置、景观营造等方面也需要基础研究和更多的创造性设计,以兼顾生态功能的发挥和艺术化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来凤涛.“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16(5):25-27+98.
[2]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7):39-45.
[3]韩亚利.石家庄传承本土智慧的海绵型城市绿地建设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6(5):66-71.
论文作者:李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绿地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道路论文; 功能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