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幼儿精致化教育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致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正如题目所标示的,我们的论题主要限定在学前期幼儿园教育段的独生子女(3岁至6岁幼儿),至于学前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存因”分析时追溯到,但不列入论的正题。
独生幼儿突出的特征在其“独”上,因为独生,在家庭中也就注定了父、母与其子(女)的关系较之非独生子女家庭更为直接和密切,互动更为频繁。这里可以萌生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两个生长点,潜藏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两种可能性:一是在正确的、科学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下,父母教子有方、适时有度、因势利导,促进了独生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二是在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的支配下,其良苦用心与期望的结果适得其反。但无论结果怎样,对独生幼儿强烈的期望和对幼儿未来发展前景的向往却是每一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所共同具有的。随着独生幼儿入园年龄期的到来,选择好的幼儿园与教师以保障独生幼儿得到优良的教育和适时的培养,这将成为社会上千家万户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幼儿园教育又将做出怎样的准备和应答呢?立于现实,基于问题,着眼于未来,笔者提出了“精致化教育”的基本思路。
二
独生幼儿精致化教育在目标设计上应体现出教育活动的完整性,完整性的教育目标也即使独生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目标。这既是一个教育观问题,也是一个与实际活动密切相连的操作问题,直接制约着、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国的早期教育有它的传统,太注重功利性和短期的外显效果,从家庭到幼儿园莫不如此。对于幼儿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只顾教幼儿读、写、算的知识,只注重培养、训练幼儿的聪明头脑,而忽视了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意志、毅力、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充其量仅是进行了一半的教育,仍然属于片面教育的范畴。幼儿园教育阶段,不仅是智力启蒙的极好时机,也是个性心理启蒙的最佳阶段,同时,又是独生幼儿一生身心发展的奠基阶段和后续整个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和训练,都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正像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外力便可以把它导入歧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注:转引自赵忠心《不能仅进行一半的教育》,《独生子女健康》1997年第1期。)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防止早期教育方向的偏向和独生幼儿早期发展的偏差并以此为据设计完整性的教育目标,则是我们教育活动的基点。
三
独生幼儿精致化教育活动内容应以活动课程为轴心构筑整个课程体系,而活动课程又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能够称之为幼儿基本活动的至少应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吃饭、睡觉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这类活动并能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二是指对活动主体(幼儿)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正是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活动。并且,游戏又特别适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合幼儿好动的天性。第一,幼儿在游戏时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这样,不仅使骨骼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身心感到舒适愉悦。第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够逐步认识事物的一些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初步关系,掌握粗浅的知识和形成初级的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再之,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加与同伴及教师交往的机会,能够较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同时,幼儿置身于美化了的游戏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也体现出活动课程的主导意义和中心地位,主要有两类游戏活动:一是“行事”,二是无拘束的自由活动(注:余碧君《日本幼儿园教育课程的特点》, 《幼儿教育》1997年第5期。)。前者是教育主导下的游戏活动,后者为幼儿借助一定的器具开展的自由活动。所谓“行事”,是指围绕某一个中心事件,综合各领域教育内容的特定活动,主要有国民行事、社会行事和幼儿园行事三种类型。在定期的行事活动中将“健康、环境、人际关系、语言、表现”五个领域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美国的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更是充满了自由主义的色彩。可见,重视游戏活动并以此作为活动的主线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同样,我们也认为,把游戏活动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核心,有助于完整性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讲,游戏活动就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四
独生子女精致化教育应是“问题解决”式的应对性教育。关于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究竟有无特异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我们始终认为,由于独生幼儿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非独生幼儿相比,独生幼儿总会显现出一些特异个性,这些特异个性虽然产生于0~3岁的幼儿中间(最初的家庭教育段),但最先会暴露在独生幼儿最初要接受的幼儿园教育段中,那么,相应的幼儿园教育也就成为“问题解决”式的对应性教育。比如,孤独感是独生幼儿程度不一地普遍存在的,尤其在0~3岁幼儿中间,这是独生幼儿特异个性的一个方面。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无兄弟姐妹相伴,年轻的父母们几乎都因生存竞争激烈不得不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幼儿进行感情的交流。甚至为数不少的年轻夫妻干脆把刚出生的孩子交给上一辈抚养,老一辈代养孩子常常只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则很少过问。近年来安居工程解决了许多居民的住房难问题,但是现代蜂房式建筑却加剧了人们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蜂房意识。防盗门、猫眼不仅挡住了盗贼,更把孩子们的伙伴拒之门外,邻里之间大人、孩子无从交往。现代居室装修得像宾馆,幼儿活动的范围和动作受限。那么,缺乏正常交流和交往的幼儿产生孤独感也就成为必然的了。独生幼儿最初所经历的正式教育便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给带着孤独感进园的独生幼儿提供了一个最初的活动和交往的广阔天地。对于程度不一的孤独幼儿,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师幼以及幼儿同伴之间的交流、交往活动,就能逐步地消解独生幼儿的孤独感及不合群等后续问题。那么,这样的教育努力则可当为精致化教育的具体操作。
精致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和特性是精巧细致,做到教育到位。解决独生幼儿现存的特异个性问题,既要寻求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两个群体间的一般性问题而施以应对性的教育,同时,也要梳理清楚独生幼儿个体的个别问题而施以单独的教育“诊疗”。因此,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也是普遍适用的。总之,寻求问题、寻求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理应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幼儿园精致化教育的最高理念和准则。这既是独生幼儿家庭由衷的期望所至,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五
独生幼儿精致化教育必须还幼儿一个诗意的天地、一个童话的世界,这是实现独生幼儿由“独生”到“独立支撑”的转变,也即幼儿彻底社会化的基础。“消灭童话世界”可以说是对目前幼儿教育误区的一个总概括。特别是在冠以各种“试验”的旗号下,不按科学的试验程序,人为地拨高试验目标,然后“对号入座”,此种试验定会对幼儿贻害无穷。笔者脑海里老是在浮现着一个问题,幼儿的“科学”教育且不说它试验目标的宏伟,只问,在3岁至6岁幼儿中间搞此试验到底有无存在的必要或曰合理性。硬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塞给幼儿,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拔苗助长行为,因此,对于把诗意和童话从幼儿的生活中驱除出去的任何“试验”、“教改”,我们都是坚决反对的。不仅幼儿的科学教育有试验的误区,而且,幼儿的语言、数学、音乐、美术等教育都存在着相同程度的“试验”或实际教学误区,这种置幼儿的人格大厦的构筑于不顾,单方、单领域“孤军深入”以求得所谓“特长”的教育行为,我们也同样表示反对。
还独生幼儿一个“童话世界”,给独生幼儿营造一个“童话世界”,使独生幼儿“诗意地生长在大地上”!既是我们的精致化教育所矻矻以求的,也是要坚持固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