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自动化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在电力系统中,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对智能变电站进行合理调度,使得电力分配更加合理,为了推动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阐述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情况,希望能够为电力系统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
1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简要概述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多种技术共同组合形成的整体,要实现该技术,就必须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这一基础,构建分层式架构,并利用网络技术充当信息传播的媒介,以达到控制自身的目标。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计算机工作效率往往很高,能够满足电力调度过程中的数据运算和分析需求,并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实现对整个电网的有效管理,电力系统的各个项目和环境都囊括其中,并对整个电力系统实施无人化操作,许多人工操作不可避免的问题就能得到合理解决,比如,响应迟缓、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判断失误等,都会影响变电站的电力调度。就综合自动化技术系统而言,其功能模块主要有:计算机以及单片机,这些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就能为电力系统提供有效保护,提高系统获取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同时,利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还能编制出变电站电压报表,实现对变电站的合理控制,负荷调整也能实现自动化操作,避免人为干预。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2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优势
2. 1供电服务质量优势
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减少人工使用,而人工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降低,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无功自动控制,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因为在智能变电站中,通过自动化技术可以对变电器和无功补偿变容器进行任意控制,顺畅度较高,电力调度的能力也就因此提高。同时,这种技术还能对变电站内的设备进行良好的维护,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也是提高供电服务质量的一种表现。由此可以发现,通过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供电能力,提高服务的质量。
2.2 管理效率优势
通过该技术还能提高变电站的管理效率,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依靠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些设备在通电的情况下就可以自行工作,不会出现中断现象,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是面对屏幕进行检查,计算机设备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其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了人工思考、分析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变电站管理的效率。同时,调度员在观察数据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一些不正确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变电站的效率性。
2.3 安全保障优势
自动化技术处理问题的速度较快,这也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为在传统的变电站工作中,故障发生之后,一般得不到及时发现,往往在问题比较严重之后才被发现,此时,电力调度和供应工作就会受到影响,而在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介入之后,细小的问题和故障能够及时被发现,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断电保护,避免故障扩大化。此外,自动化技术能够对变电站进行有效监控,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及时报警,通知工作人员,提醒其尽快处理,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明显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成本节约优势
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节约生产成本,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的投入并不高,而且,这种技术能够使用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一般不需要工作人员介入,这样就减少了人力支出,使得变电站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会进一步提升,将来完全可以实现无人操作,这样生产的成本会降至最低。
3 电力调度中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3.1集中式结构
在自动化电力调度结构中,集中式结构最常见,在多个领域都应用广泛。依靠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对I/O接口进行有效扩展,并由该接口获取精准匹配信息,比如说,变电站的实时模拟量及数量,在数据采集完成后还要进行相应处理,然后立足于数据统计角度,利用计算机加强监控和保护,并按照规范化程度使自动控制功能得以充分落实。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集中式结构并非指的是依靠某一台计算机完成工作,进行独立监控和保护,而是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多台计算机共同工作,每台计算机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专门负责自身管辖范围的相关事务。比如说,监控计算机,往往倾向于获取监控相关信息,对电流断路器进行应急处理。
3.2分布式结构
与集中式结构相比,分布式结构的构成思路存在很大区别,该种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自身功能得到扩展,不会仅仅依靠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计算机系统开展工作,而会使用较多数量的计算机,并将整体结构功能分配给每一台计算机上,让各台计算机独立工作,并由终端系统负责汇总各计算机数据,但不会干预个别计算机运行,正是依靠这种结构模式,能够同时处理同一时段的大量数据,数据处理效率也明显提高,这样一来,在短时间内涌入较多数据,也不会造成数据卡死等问题,即便是某单一模块出现问题,也不会对其他模块产生影响,并且问题模块在没有受到强烈破坏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保持稳定运行。正是基于分布式结构的诸多优势,往往多用于一些维护等级较高的变电站中,主要适用于低压变电站,而在高压变电站中,则会失去适用性。
3.3分布分散式结构
该结构主要是基于双层次的变电站结构系统逻辑,被分为变电站层、间隔层。与集中式或分布式结构相比,这种结构最大的创新在于对元件和断路器间隔进行了重新设计,系统能够采集断路器间隔数据,同时,还能在保护和控制功能等小范围控制单元上进行汇总,这样能够降低电缆线路的使用,控制电磁干扰,使信息传递精准度得到有效提升,即便部分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体运行。此外,该结构的设置往往极为简便,在生产厂家就能组装完成,使得智能变电站建设难度有效降低,促进施工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形式,在各大领域中应用广泛。当前,在智能变电站中,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实现了普及,大大降低了电力系统故障率,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有效降低工作强度和成本,对于整个电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加强开发和研究,使技术不断得到完善,进而有效推动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 .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14(17).
[2]姚文冰,马治亮,黄盛洁 . 变电站一次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 高电压技术,1996(3).
[3]宋友文 . 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
论文作者:芦翔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变电站论文; 技术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结构论文; 计算机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电力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