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社会主义运动的精髓——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深层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精髓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 X(2002)01-083-03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与资本主义斗争,与资本主义竞争并存,向资本主义开放、借鉴这样三个发展阶段。之所以会如此发展,其实是由其内在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所规定了的——因为无可否认,社会主义主要张扬了人的类性和群体性,而资本主义则主要张扬了人的个体性,人是类、群体和个体的现实统一,这种统一内在地要求着人的三重本性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的精髓。

一 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时代是生产工具迅速膨胀的时代,人们借用生产工具在加大对自然征服改造力度、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也同时拉大了,基于这种财富差异的人与人的对抗也不断地突显出来,出现了所谓的两个世界,即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文艺复兴运动虽然使人从神权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但人对人的压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没有消失。而启蒙运动所标举的自由和平等,其攻击目标主要是封建国家和天主教会的等级制度,无产阶级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依然存在。事实上,生产工具的膨胀与个体文化的结合,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与人更严重的分离,这种分离最深刻的社会根据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得到更加巩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普遍信条。如果再进一步从人自身的角度来看,人之间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这种存在的充分体认,构成了私有制这座大厦的深层基石。在私有制与人性的关系问题上,人们往往只认为是私有制造了个体化的人,是私有制带来了人的利己性,这种观点恐怕不太妥当。我们不禁要问,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呢?私有制如果没有其人性之根它何以能够产生并存在如此长久呢?我们认为,人的个体性是人的利己性的前提,而人的利己性又是私有制的前提,是先有人的个体性、利己性,然后才产生私有制,而私有制一旦产生又反过来张扬了人的利己性,片面地发展了人的个体性。但是,人也并不是只有个体性,人还有群体性,还有类性,人是个体、群体、类的现实的统一体。无可否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人的发展是片面的发展,它更多地发展了人的个体性中的利己性部分,而人的个体本质表现的其他层面,人的群体本质层面,人的类本质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扭曲和压抑。我们知道,人的类性、群体性是人区别于动物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内在规定性,是人内在的本质力量,它是一定要表现出来的,正如人压抑的性欲一定要发泄出来一样。所以,资本主义的这种对人的利己性的片面的发展,其实是在为它的反面积蓄力量,以公有制为目标的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极端利己的资本主义的压制刺激下才高举着“张扬人之类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大旗山洪般地暴发出来的。

社会主义运动作为对私有制的反动,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以求得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制形式,因为人们认为公有制是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性手段。

正如私有制基于人的利己性一样,公有制则基于人的互利性。人之所以具有互利性,是因为人具有区别于动物和其他社会群体的类性与群体性,类同一性、群体同一性是人们要求平等的内在根据。当然,这里的平等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方面都一样,而主要是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要达到这些平等,则一定要达到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因为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是其他方面不平等的最本质的根源。所以,从以上的视角来看,资本主义极端的私有化、极端的个体主义所造成的对人之类本质、群体本质的压抑,即人与人的巨大差异和对立,恰恰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得以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并存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的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而事实上这两种社会制度由斗争走向了竞争并存又走向了相互开放,其深层原因是两种制度下的人都得走向全面发展。所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并存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一直企图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但终未获得成功;反过来,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对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由军事冲突转变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资本主义想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面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政策,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从国家的战略利益出发,实行全方位外交,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集中精力,坚定不移地搞经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保持着高度警惕,看到了经济交往背后的政治斗争,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的侵蚀,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所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仍处于并存发展的境地。

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对峙过程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许多长处与合理性,并希望通过人类共同性这一桥梁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胆吸收过来,以求得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其实,从本质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生产关系的改善,更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支持。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消灭了私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并不是私有制一消灭,人的全面发展就实现了,只有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物质产品丰富得像泉水一样涌流时,人们才能将社会必要劳动降低到最低限度,使个人从屈从于旧式分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提高个体素质,以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制度更合理、更人道的发展,这样,才可能将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们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把“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的重要条件。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的对立并存,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积累的长期性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有许多先天不足。首先是社会文明程度不高。在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建立的土壤中,前资本主义的、封建落后的成分占优势,而属于当代文明代表的资本主义成分则较少,在这种条件下,首先要消灭的应是封建的、落后的东西,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从首先消灭封建主义,再消灭腐朽的资本主义的东西再到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前无古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20年代,布哈林等人曾从不同角度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认为像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所建立的亚细亚式社会主义,其特点是发展速度较慢,过渡时间较长,还要运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需要集中精力去解决农民问题,吸引广大农民参加建设事业。但是布哈林的正确意见被斯大林认为是离经叛道而加以批判,这种“左”的搞法窒息了科学社会主义活泼的生命力,延长了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物质积累过程。第三,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关键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但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被清醒地认识到;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在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在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现在,我们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的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我们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之,由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而社会内容特别是物质内容落后于资本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可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而这一历史重任是不可能短时期完成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学习借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表现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国家、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明显,冷战一结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开放、借鉴的局面开始形成。

历史证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准备,而商品经济又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最发达、最典型的经济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成功经验。另外,资本主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时间、信息、效率等思想观念,这些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需要,社会主义也需要。所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才有改革开放,才有市场经济,才有私营企业的勃兴,才有多种经济形式的迅猛发展。

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样一对深刻的矛盾,资本主义为了克服自身不足,寻求自我发展,也在向社会主义学习、借鉴。在所有制方面,它们逐步推行国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并使股权分散;在分配领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管理上,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逐步缩小工农、城乡,以及脑、体力劳动的差别等,其中就有很多社会主义因素,事实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学习,促进了自己的发展。

从人的解放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学习,正是人的类的、群体的、个体的本质力量要求全面充分释放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明显特征,它充分张扬了人的个体性本质,利己的杠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它压抑了人的类本性,同情、真诚、友爱这些东西被扭曲了,在这样的社会,人没有获得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在初始阶段,在与资本主义对峙封闭的阶段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在生产资料已经公有的基础上还要追求大和纯,计划经济、集体主义、国际援助是其明显特征,这充分张扬了人的群体性和类性,但人的个体性却一定程度地受到了限制,个性、创造性、新颖性、差异性这些人性中最活跃的东西被压抑,人同样没有获得全面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吸收别国先进经验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之所以产生巨大效益,就是因为它们有利于充分释放人的个体本质力量,从而不断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为人的解放与发展创造了阶段性的物质条件。所以,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借鉴表面上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人获求全面发展的必然环节。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历史上是两种经济制度,它们都有其内在的人性根据。私有制更多地基于人的个体性本质,而公有制则更多地基于人的群体性、类性本质。由于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形态的统一,所以,今后所有制的变革必然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挺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它仍然只是其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驿站。所以,某种所有制存在、发展的根据在于它是否真正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标签:;  ;  ;  ;  ;  ;  ;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