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拉祜族打歌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吴漫

双江拉祜族打歌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吴漫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643000)

项目名称:四川轻化工大学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MYYB2018-1

摘要:居住在双江自治县的拉祜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民族。拉祜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72套路“打歌”是拉祜人民在迁徙过程中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拉祜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是拉祜族的一种原始文化。

关键词:双江拉祜族;“打歌”;保护;传承

一、拉祜族基本情况

目前,双江自治县拉祜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忙糯乡、大文乡、勐库镇、勐勐镇。据1985年《双江地名志》的资料统计,全县居住有拉祜族的村寨共235个,其中,拉祜族单独成寨的70个,占29.8%,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寨165个,占70.2%。

双江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语称虎为“拉”,“祜”是一种烤肉的方式。“拉祜”,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烤虎肉,意为拉祜族在历史上是勇敢的猎虎民族。

拉祜族先民是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氐羌族群中的一部分。秦、汉以后,他们从青海出发,沿着今四川省西部逐渐向南迁移。到了唐代,这些游猎部落继续向西南方向渐次迁移到了洱海地区,被称为“锅锉蛮”。南沼、大理政权时期,锅锉人继续南迁,公元10世纪前后,他们中的“拉祜纳”支系迁移到了“牡缅密缅”,逐渐定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后因战争,一部分拉祜族迁到了今双江自治县境内定居。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搭桥节、芭蕉节、春节、清明节、火把节、尝新米节、追鬼节。每逢节庆日,男女老少就会围着篝火唱调、“打歌”,以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及驱逐一切邪魔保佑平安。拉祜族打歌被当地人称作72套路打歌。

二、拉祜族72套路“打歌”现状

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打歌”历史悠久、名目繁多。从拉祜族历史上的向南迁徙,游牧游猎到最后的定居生活这一历史过程看,“打歌”也是沿着这一过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约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艺术”。拉祜族的许多生活生产知识主要靠父母在生活实践中或歌谣中传授,文化艺术也是靠父辈的口传身教。

在云南省临沧市各县(区)拉祜族的“打歌”套路中,尤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打歌”套路最多最具特色。目前,已收集了较为完整的72套路。从“歌”的内容上可分为:1,农业生产劳动类舞蹈;2,日常生活性舞蹈;3,娱乐性舞蹈;4,飞禽走兽类舞蹈;5,人情世故类舞蹈;6,非农业生产劳动类舞蹈。相传:“拉祜族以畜迁徙、游牧游猎,无固定住所。天气冷,大家只能围火塘取暖,烤烤前面又转过身来烤烤背面,有时搓手跺脚,后来就形成了大家围火而跳的原始舞蹈《三脚歌》”。在《三脚歌》的基础上创作了和游牧游猎有关的舞蹈,如《大路歌》、《找树歌》、《老鼠翻身歌》、《箐鸡摆尾歌》等;与迁徙农业有关的舞蹈如《挖地歌》、《栽秧歌》、《打谷子歌》等。随着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又创作出了反映人情世故的舞蹈如《敬你歌》等等“子歌”。

主要分为三类:为喜事“打歌”;为丧事“打歌”和因行为过失表示歉意“打歌”。拉祜族“打歌”除娶嫁、节庆外,白天一般不“打歌”,大都在晚上“打歌”。

72套路“打歌”一般以“打歌师傅”领舞,他们是“打歌”场上的指挥,有精湛的技艺也懂得各种“打歌”场上的禁忌,是“打歌”场上的核心人物。男女老少自由参加,在村中宽阔场院围成圈,以打歌师傅(歌头)领舞,葫芦笙伴奏起舞;参加打歌者和伴奏者越多越热烈。舞者围成圆圈,踏地跺脚起舞,缓缓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拉祜族把生活劳动、飞禽走兽的动态、人情世故舞蹈化,舞蹈动作以脚、腿、腰、身、胸、头部位的协调动作来完成,尤其以下蹲、转身和下肢动作变化为主要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时缩脚扣胸,有时挺胸抬头,有时弯腰突背,有时摆头踢脚;动作有快有慢,以脚为主,意到脚到,力在脚上,跺脚踏地,悠步擦地,各有韧性和弹力;粗狂中有细腻,豪放但有规则;或大跳大跨,粗犷激烈,或悠闲潇洒、柔和自如,别具特色....舞蹈表现含义鲜明。如“挖地歌”是以挖为主,向前踢出一只腿弯腰点头表示锄头挖下,抬头挺胸,勾脚上抬表示抬起锄头。拉祜族“打歌”一般从“大路歌”开始,“三脚歌”结束;打累了,休息片刻,接着再打。打歌时歌舞结合,边舞边唱,打歌中进行对歌。有人在打歌场形容打歌的热烈场面:“砍柴要砍湿麻栗,打歌舍得下脚力;打歌打得油拉噜,看歌看得灰扑噜”,是打歌场景的生动写照。如《青蛙歌》,是以双屈膝身前倾,向前跳一步,双膝屈伸一次,表示青蛙跳的动态。舞蹈韵律古朴生动,舞蹈语汇和谐统一,较好地反映了民族特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是既适于自娱自乐,又适于舞台表演的舞蹈。

拉祜族“打歌”多以自制的5管芦笙伴奏,有时辅以箫、牛腿琴和小三弦等。音乐节奏多用四分之二拍、旋律简单、乐句短。在“打歌”中很少有歌曲出现。拉祜族歌曲多见于情歌。情歌婉转柔和、细腻动人,借咏自然现象中美好的事物反映男女纯真的心声,亲切感人。主要歌曲有《感情调》、《生产调》、《撒玉米调》、《哄娃娃调》及拉祜古本《赶街》等。

过去,拉祜族“打歌”只在节庆和婚嫁庆典中跳,现在放宽了许多,有贵客来或村民们高兴会跳,受村、寨邀请也跳,还经常参加县、市各种庆典演出。

三、拉祜族72套路“打歌”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从历史渊源看,拉祜族72套路“打歌”是拉祜人民在迁徙过程中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拉祜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是拉祜族的一种原始文化,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二)艺术研究价值

拉祜族72套路“打歌”不是单纯地照搬原生态,而是把一种对于自然原生态的美进行艺术提炼并逐步进行艺术加工,使原生态脱离了简单和粗糙,它既发挥了舞蹈的特征又体现了舞蹈艺术与自然的和谐。

(三)科学研究价值

拉祜族72套路“打歌”,不仅在音乐、舞蹈中有独到的艺术研究之处,而且在民俗活动的研究方面也有深挖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对迁徙民族的人类学基因方面有探讨的价值。

四、72套路“打歌”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拉祜族72套路“打歌”,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并广为流传,现已辐射到临沧市各县(区)以及思茅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72套路“打歌”有极强的表现力,民族风格较为突出,有一定的艺术性及观赏性;在双江自治县乃至全市及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应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是,组织专家学者对拉祜族72套路“打歌”进行研讨,建立完整的艺术档案。

二是,组织力量着力培养一批拉祜族“打歌”及“唱调”的文艺骨干,以此带动拉祜族72套路“打歌”的发展,使72套路“打歌”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

三是,成立一支精干的文艺队伍,以拉祜族山寨为支点,宣传推介拉祜族风土人情,一方面可以培养文艺人才,另一方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双江自治县县志》,双江自治县县志办编.

[2]《双江自治县概况》,双江自治县县志办编.

论文作者:吴漫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双江拉祜族打歌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吴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