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文明对接中的辩证法_城乡差异论文

论城乡文明对接中的辩证法_城乡差异论文

城乡文明对接要讲辩证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城乡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6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对张家港市考察后指出:“10年来,张家港市对全国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张家港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一个经验、一种精神和一条路。一个经验是精神文明创建的经验,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来说,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角度来说,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说城市和农村的文明创建,好比是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之间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城乡文明对接,要讲辩证法。

一、城乡文明对接,是两者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总是希望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但是如果忽视城市和农村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制约,就可能欲速则不达。因此,城乡文明对接,是农村加速发展的需要,又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1、城乡文明对接,是农村加速发展的需要

城市文明源于农村,得益于农村,又高于农村。过去,农业对工业、乡村对城市都曾给予大力支持,使城市发展得到了动力和基础。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理应反哺农业,城市理应支持农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城市具有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应当多方面地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从城市抓起的。由于城市的独特地位,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一直被作为重点工程,在各地强力推动着,并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在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技术手段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经验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抓好城乡文明的对接,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城乡文明对接,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支持农村,其实并不完全是付出,付出的背后有着丰厚的回报。现在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城里人的城市。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了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城乡文明有了很好的对接,这些人在进城之前文明素质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能很快融入城市生活,对城市文明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想象,不顾农村、独自发展,城市一枝独秀的局面也难以维持下去。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小康,城市的小康并不荣耀;没有农村的和谐,城市的和谐不会持久;没有农村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不会持续。

3、城乡文明对接,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城市和农村,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依存;依据一定条件,它们又相互转化。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最后将达到对立面的“融合”,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城市化,也不是城市农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一个城市的存在总是以其周围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环境的,就现状来说,没有农村,就无所谓城市。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城市要把农村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条件,农村要把城市的需要看作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对接,实现接合,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城乡文明对接,要两个优势一起发挥,既要发挥城市人才、文化、信息、技术、管理、物资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和带动农村的发展;也要发挥农村在土地、环境、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和促进城市的建设,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共建的机制,使城乡携手、共建共享、共享共建、融为一体。

二、城乡文明对接,要突出抓好“三农”问题的重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重点,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工作就没有秩序,就不能抓住全局,就不会有正确的部署。城乡文明对接,要做的工作很多。根据当前城乡发展的状况,应当突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这个“三农”问题的重点,在人居环境、生活方式和发展功能三个方面下功夫,真正把农村作为整个城市的有机部分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农业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开发、提升水平,把农民作为整体市民的一部分进行统一保障、搞好服务。

1、借鉴城市的标准引导农村,推进人居环境的对接

环境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一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在,城乡居住环境的差异十分明显,这也是城乡差别的外在表现。在农村,农民的住房不像城市那样整齐有序、功能齐全,卫生环境也比较差,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以城市的标准引导农村,就是要像城市那样建设有规划,管理有规章,服务有规范,让农民也进一步享用城市的文明。按照“依形就势、因地制宜,适当集中、方便生产”的原则,引导人们相对集中有序地居住。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建设交通网络、公用服务设施和文化活动阵地。三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和发动农民,整治公共卫生和秩序,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组建垃圾清运队伍,城镇执法队伍,实行统一管理。当然,以城市的标准引导农村, 目前重点要放在规划上,放在公共交通建设上,既要保持前瞻性,又要具有操作性。

2、借鉴工业化的思维促进农业,推进发展功能的对接

城乡差距,说到底还是发展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大,是造成城乡差别大的直接因素。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必须要以工业化的思维推进农村产业化,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摒弃不合时宜的生产方式,在提高效益上做文章。一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市场前景好、符合当地特点的产业予以大力发展。二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积极发展“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和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借鉴市民的理念教育农民,推进生活方式的对接

农民生活方式相对传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跟不上城市的步伐。要吸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好办法,用现代文明生活理念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社区中建立行政、文化、生活和综治服务等中心,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场所,在方便农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二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农村文化阵地问题,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抓好农民文化队伍,充分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进城下乡的文化活动,城乡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使农民在活动中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三、推进城乡文明对接,乡镇要“抓两头、带中间”

乡镇,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进城乡文明对接,必须加强乡镇文明创建。实践证明,“抓两头、带中间”是加强乡镇文明创建的一条好办法。

1、打造“十佳镇”,发挥示范作用

为提高全市文明乡镇创建水平,2006年以来,市文明委在全市开展精神文明“十佳镇”创建,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重点建设“十有”,即有创建领导体制,有村镇规划,有文明的过境公路,有文明的主要大街,有文明的小街小巷,有文明的农贸市场,有文明的停车场地,有走入市场的保洁队伍,有服务优质的“窗口”单位,有群众满意的答卷。此项活动,既突出抓整治,促进村容整洁,又注重改陋习,倡导乡风文明,更强调重民意,体现以人为本,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发挥“十佳镇”的示范作用,每年选择一个“十佳镇”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2006年,推广了高沟镇“两手抓两手硬”的经验:高沟镇的经验已走出巢湖,在全省推介。2007年,推广了姚沟镇“以经济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的五句话经验。2008年,将在林头镇召开现场会,推广重视乡镇社区创建的经验。

2、推动“后进镇”,加强重点管理

2007年,市文明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抓两头、带中间”,把后进的乡镇也抓起来。在对象上,根据2006年度县区文明委对乡镇创建考评的结果,将每个县区排名后两位的乡镇,全市共10个乡镇确定为“后进镇”,进入重点管理范围。在要求上,总体上是“不脏不乱”。不脏,包括大街、小巷、集贸市场、生活小区和过境公路等方面:不乱,包括店外亭棚、出店经营、堆放杂物、车辆停放、市场秩序等问题,2007年重点是整治店外亭棚。在管理上,市文明委重点指导,组织明夯暗访,经过年终考评,凡达到基本要求的,不再列为“后进镇”;凡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将被列入下一年度重点管理乡镇,同时每年召开一次“后进镇”创建工作座谈会,进行重点指导,跟踪督查。

3、创建“文明镇”,形成良好态势

“抓两头、带中间”, 日的是整体推进乡镇创建, 目标是创建文明乡镇。为此,引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验,建立文明乡镇测评体系,将文明乡镇创建工作细化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创建活动6大项目78条具体指标,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乡镇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导向。按照这个测评体系,实施“抓两头、带中间”的举措,2007年全市掀起了文明乡镇创建的热潮。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掀起了“拆棚”风暴。违章搭棚,是为了出店经营,是一种陋习,也是影响市容镇貌的一个顽症。将拆除违章搭棚列为治理乡镇“脏乱差”的首要任务之后,引起了高度重视,不少乡镇纷纷痛下决心“拆棚”,为老百姓办了一件件好事、实事,不仅使镇容整洁了,而且也促进了乡风文明。二是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由于实行动态管理,明查暗访,列入“后进镇”的,想方设法要跳出重点管理的“笼子”;评为“十佳镇”的,千方百计要保住牌子,争创文明乡镇。激烈的竞争,有的乡镇是“锦上添花”,有的是“后来居上”,有的是“不进则退”。全年有2个乡镇推荐为全省文明乡镇,4个乡镇推荐为全省创建文明乡镇先进镇,10个乡镇评为全市精神文明“十佳镇”,仍有2个乡镇没有脱掉“后进镇”的帽子。三是实现了乡镇面貌的大变化。如无为县高沟镇,是一个经济强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注重软件建设,更舍得在硬件上投入,还出现了“两灯、两电”,即大街有红绿灯、休闲广场有地灯,企业宣传有电子屏幕、参观企业可乘坐电瓶车,有点像小城市的味道了。再比如庐江县郭河镇,是一个边境镇,坚持把争创“十佳镇”作为优化投资环境来抓,认得上、抓得住,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和居民代表学习考察、大力加强宣传教育、签订创建责任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还建立了与城市类似的管理队伍,较好地整治了街容镇貌,建立了长效机制,创建工作真正让群众认可了。还比如含山县林头镇,借鉴城区的做法,注重加强社区建设,并根据社区不同情况抓创建,对镇政府所在地的,重在创新机制;对城乡结合型的,重在生态环境;对企业改制型的,重在维稳和谐;对卫星集镇型的,重在服务群众,不仅有特色,而且有成效。

总之,推进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对接,是历史的选择,是大势所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讲辩证法,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对接要领,就一定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标签:;  ;  ;  ;  ;  ;  ;  ;  

论城乡文明对接中的辩证法_城乡差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