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的要素瓶颈与分配失衡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要素论文,产业升级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素收入水平决定于产业结构,同时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因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从创造或培育优质生产要素入手,提高要素的集聚能力。基于此,突破当前产业升级中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的掣肘,必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决要素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为产业升级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
一、我国产业升级面临的要素瓶颈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看,产业升级不外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及跨行业升级等四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意味着产业梯度的提升。产业梯度提升是人、财、物、知识、技术、管理和信息等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各种要素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产业升级将成为无源之水。当前我国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要素约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瓶颈制约明显
资金投入在产业升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产品的研发、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均需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产业升级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产业升级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及潜在不确定性的存在,加之民营企业资信评估难、寻保难、抵押难,出于对贷款风险的回避,银行业缺乏对民营企业的应有支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自有资金缺乏,企业投资能力和热情不高,严重阻碍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二)技术瓶颈跨越艰难
技术瓶颈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无特色,市场起伏大,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或传统行业的底部。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链中,轻研发和销售、重生产投入的“橄榄式”企业多,而以设计开发、网络营销和品牌服务为主体的“哑铃式”企业微乎其微,真正意义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寥寥无几,以至于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我国新兴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装备仍依赖进口,如高档数控机床的70%、石油装备的80%、大功率航空发动机、船舰发动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等都依赖进口;在LED应用的相关专利国家中,欧美和日本的专利总量占到全球的85%至90%,中国专利份额不足一成,且集中在中下游的封装和应用领域。
(三)人才瓶颈障碍升级
产业升级亟需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掌握尖端技术的科技人才、产业化的实施人才以及新产品的营销人才等。而目前的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虽然有的企业和高校、研究所联合建立了研究室,有的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但是多数企业仍然认为,人才短缺导致的技术落后,是制约产业升级的最关键因素。如很多企业缺少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甚至连熟练的操作工都严重不足,而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企业专业人才的匮乏严重延缓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四)管理瓶颈影响提升
产业升级必须以企业组织发展能力的提升为保证,要从经验管理、感情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从而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管理保证。根据对苏南某区的调查发现,该区多数企业属于本地家族组建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是创业者,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识进行管理,缺乏长远性的企业战略规划,缺乏创新能力和水平,经营决策轻率化、模糊化,安于现状,只是根据资源现状和短期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运行,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就决定了企业的定位只能始终处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
二、要素瓶颈的症结与分配失衡
产业升级中的要素瓶颈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如资源供给、入口流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市场化进程等,其中很重要的是由价格杠杆所决定的利益机制,具体体现在收入分配中,从供给的角度看,某一行业的投资收益率高,要素集聚能力就增强,投资量随之扩大,;从需求的角度看,要素的流动引起不同产业、行业的增长或衰落,与之相适应的是就业结构变动和不同行业劳动者之间收入差别的变化。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的需求,从而直接作用于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最终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见,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具有很大影响,收入分配状况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房地产利润膨胀,导致资金过度聚集
从1998年实现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后,房价一路上扬,开发商利润率不断攀高。据福州市物价调查数据显示,开发商利润率平均约50%,最低约20%,最高超过90%。有媒体曾报道称,杭州、上海的多个楼盘利润率都超过100%。在暴利的诱惑下,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包括联想等高科技企业,也纷纷投身房地产。房价的持续高涨,使我国的房地产脱离了居住的基本功能而异化为投资、投机的工具。一些高收入者或部分中等收入者通过大量购房置业投资,其财富迅速积累,财富效应不断放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资金流向了房市,造成了企业发展资金的短缺。
(二)公务员和垄断企业收入过高,吸纳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工资是影响劳动力流向的重要因素。由于收入分配的失衡,现在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流向高科技企业,而是涌向政府机关和国有垄断企业。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04万考生参加,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人数飙升到129万,2012年达到133万,考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由于行政性垄断行业畸高的收入水平,扰乱了要素市场价格信息机制,致使很多大学生放弃或者减少了原专业的学习时间,转投垄断行业。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的优秀人才挤进国家机关和国有垄断企业,无疑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不到位,影响创新驱动
目前,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已经普遍化、形式多样化,在促进技术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往往以一次性奖励、项目承包这样的短期激励为主,而技术入股、技术人员持股、期权等形式采用比例较低,长期激励相对不足。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力量不足,保护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不仅挫伤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技术要素的正常交易和产业化。还有技术合作与交易过程中,技术的供给方和受用方双方信息交流不畅,不能有效履行合约,使双方利益受损。从客观上看,技术交易市场发育不够,技术交易的中介服务缺乏,如价值评估、专利代理、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配套职能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工作的进展。
(四)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抑制消费需求
数据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11年的3.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2011年达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线。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需求,阻碍了需求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五)资本收入过高,不利于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如果劳动力成本长期低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甚至低于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成本,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就难以得到提升。因为,在企业利润挤占工人工资的情况下,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之间的比例失衡,就出现了以下情况:一方面,企业投资者在高利润的驱动下,进一步增加投资以扩大再生产,而不会关注技术创新,加强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居民劳动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导致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消费能力不足,造成消费需求的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人力资本得不到补偿,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从而阻碍了产业升级。
三、基于产业升级的分配失衡之矫正
产业升级与收入分配格局的良性互动,主要建立于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需求结构三者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主要驱动力是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因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调整分配政策,引导要素流向新兴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加强分配调控,优化要素产业流向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必须改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定位,减少“有形之手”对市场运行的干预。要不断消除各种行政障碍,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并以此来减少政府公务人员通过行政审批对社会财富攫取所形成的收入差距。政府的改革还必须适当控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态势,减少不合理的税费收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从而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要进一步限制政府规模,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运行支出,把更多的财力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目前,分配调控的另一个重点是抑制房地产暴利。房地产的严重“泡沫”,影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缓了经济结构调整。在前一轮房地产调控中,行政手段比重较高,“有形之手”在房地产诸多环节发力:限购、限贷、限房价、限地价等。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应该更多采用经济手段,包括税收、利率等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二)加大人才激励,引导鼓励科技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关键所在,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人才。产品收益在价值链上的提升,其实质是技术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率的提高,因此,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率必须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加大人才激励的主要措施是:(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2)通过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对参与自主创新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骨干进行长期有效的激励。(3)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相配套的技术中介、技术评估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供配套服务。(4)政府要积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如提供税收优惠,对技术入股所得红利再投资本企业的可暂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可不受企业工资总额的限制,但计入工资总额,作为生产成本,不计缴有关费用。
(三)调整分配结构,扩大市场消费需求
我国第三产业之所以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其直接原因就是居民收入增长率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当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重点是解决初次分配问题。在初次分配中,涉及政府、资本和劳动者三个主体,要努力实现三方利益协调,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本与劳动关系,只有政府减税、资方让利,劳动者所得才能有所提高。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工资等立法,并加大执法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行业对用工的需求,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不搞“一刀切”。同时,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在再分配领域,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通过改革财政税收制度,调节过大的贫富差距。政府要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要扩大转移支付,把国家财税收入转化为更多的国民收入,切实改变当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和谐的状况。
(四)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价值实现
按生产要素自发形成的价格进行分配是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机制的主要特征。由于不同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其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拥有量的不同,必然造成收入上的差异,并导致两极分化。但是当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分配差距、行业分配差距,并非市场经济分配机制所形成,恰恰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首要问题是建立自由的企业制度,确保企业具有自由创设权和自由经营权,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打破垄断企业对社会资源的高度占有所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的局面,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公平、平等、自由的市场环境。其次要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让各种要素各得其所,从而避免由于市场壁垒所造成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