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不良教养态度与儿童孤独感_孤独感论文

四种不良教养态度与儿童孤独感_孤独感论文

4种不良的养育态度与儿童孤独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度论文,不良论文,孤独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三年级以上不被伙伴接纳,不能融入群体的孩子,都有着较强的孤独感。而成人存在孤独感的根源也都在其幼儿时期。

在日常生活当中,和周围的人形成并保持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感到充实,从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无法逃避“孤独”这种人生体验。

什么是孤独或孤独感呢?孤独感指的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这种心理或体验是因为个人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有差距而引起的。所以这种感受或体验是无助、不愉快的。迄今为止,以青年和成人为对象的有关孤独感的研究数量很多,而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起步较晚,数量相对也较少。这是因为不少人都认为在儿童身上不存在孤独感。但事实证明,小学三年级以上不被伙伴接纳,不能融入群体的孩子有着较强的孤独感,有专家也指出“成人存在孤独感的根源在其幼儿时期”。

儿童时期,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和伙伴这三个群体之中,孩子因被小伙伴排斥,而感到孤独,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俗话说,家庭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那么,孩子在家庭中的精神状态怎么样呢?他们在家庭中真正感封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原因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230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做了有关孤独感和父母养育态度两个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在被伙伴接纳与否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孤独感,如孩子感到“在学校不太容易结交新朋友”,“在自己的班级里没有很多朋友”等。

在“无视孩子存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都会有孤独感,尤其是,当家庭不能给予孩子理解和信赖时,这种孤独感会越发的强烈。

调查结果还显示,孩子在和家人无法保持密切关系、在家庭里得不到理解和信赖时所产生的孤独感,远远高于他们在学校被伙伴排斥时所感到的孤独。很多孩子说,“在家里父母决定什么事从不考虑我的建议”,“爸爸很少笑”等,这些都是孩子们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这说明家庭成员、家庭氛围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不尊重孩子的意见、父母以自己的意志决定一切,即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最容易让孩子感到孤独。

那些总是对孩子采取支配、干涉态度的父母,会令孩子对自身产生很强的自卑和不安,在“无视孩子存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明显存在很高的孤独感。尤其是,当家庭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信赖时,孩子的孤独感就会越发强烈。

所以,是否能够接纳和包容孩子,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人说“家”是孩子的“栖息地”。作为“栖息地”,它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能提供给孩子吃饭、睡眠等保证他的身体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能创造保障他的精神安全的宽容氛围。但是,显然我们有很多父母在保证孩子“精神安全”这一方面做得很不够。

好多父母都感叹“不懂孩子的心”,常常听到父母指责孩子:“真不懂你为什么做事总是慢吞吞的”,“真搞不懂为什么同样的事情,说了那么多遍你还是不知道”等等。一旦找不到答案,就对孩子失去了耐心。所以,如果你感到“不懂孩子的心”,那么孩子也会感到从你那儿“得不到理解”。

有的时候,父母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即使不理解,也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只有这样,孩子在家庭中才会有被尊重和理解的愉快感受,他们才能在家这块“栖息地”上安心而愉快地生活,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而不会感到孤独。

家庭中四种不当的养育态度是孩子产生孤独感的根源,只有和父母的心越靠越近,孩子才会远离孤独,健康成长。

那么,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产生的孤独感,和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态度有着怎样的关联呢?父母的养育态度指的是父母等养育者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它对孩子的性格、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今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都有很大影响。

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少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的养育态度。从孩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父母的养育态度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严格·干涉”、“期待”、“不安·溺爱”和“盲从”。从结果来看,这四种养育态度的轻重排名分别是:1、期待 2、严格·干涉 3、盲从 4、不安·溺爱。

“期待”主要表现在“比起其他事情来,父母对我的学习和学校的事情非常热心”“父母为了让我成材,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父母经常将我和别的孩子比,说我不行,很差”“父母很在意我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变差了”等,它揭示出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期待,以及因此而出现的对于孩子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和轻率的干涉,如“我做的事和学习成绩等,经常被父母说三道四”“如果不按父母说的去做,就会挨骂”“我在做事时经常被制止,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如果不学习想玩儿的话,立刻就会被父母批评”“父母特别注意提醒我不要和坏孩子玩”等等。

与此相反,还有很多父母则对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和溺爱,过分关心和照顾孩子,表现出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这就是“盲从”和“不安·溺爱”这两种养育态度,具体表现为“父母总是表扬我,不批评我”“父母总是像对小孩子似的宠爱我”“被朋友欺负或被老师批评时,父母总是护着我”“只要我有要求,不管什么事,父母都会很高兴地为我去做”“本来已经决定的事,只要我说‘不行’,父母也会顺着我”“一点小伤小病,父母就担心得不得了,给我吃药,包扎”等。父母的养育态度和子女的行为表现是相互影响的。父母积极、良好的养育态度有助于子女更好的发展,反之,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相反的作用。

儿童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时期,这时家庭对于孩子的作用,不仅是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也是应该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发挥积极影响的重要时期。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积极、民主,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与选择,在学习等方面给予孩子较多的鼓励而不是惩罚与责备,即使批评也要顾及他的自尊。要客观评价孩子,不要对他不切实际地过高期望,应该多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这样孩子的心才会和父母越靠越近,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远离孤独,健康快乐地成长。

资料链接:

有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很淡漠,不爱学习,喜欢长时间地做一种单调的游戏,不爱说话,心理医生称这种孩于可能得了一种“孤独症”。下面的一组题目可以用来测验儿童是否有“孤独感”,以便及早注意,防止形成“孤独症”。每道题用“是”或“否”回答。

1.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交往中感到困难。

2.对声音及语言反应迟钝。

3.厌恶学习。

4.对各种危险,如玩火、登高、在街上乱跑等缺乏应有的认识。

5.已经养成的习惯就坚决不改变。

6.不爱说话,有时宁愿用手势表示意愿,也不用语言表达。

7.常常无缘无故地傻笑。

8.不是像一般幼儿那样蜷着身子睡觉,而是僵硬地伸直腿脚睡。

9.精力异常充沛,有时可半夜醒来,玩到次日早晨,次日仍毫不疲倦。

10.不愿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触。

11.对某件事物可能产生特殊的爱好和依恋,抓住不放。

12.喜欢旋转圆形物体(如陀螺等),而且可以长时间重复同样动作。

13.重复,持续地玩一些怪异的游戏,如撕纸、摇铁筒中的石块等等。

14.怪僻孤独,不爱合群。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14道题中有7道以上的题目回答“是”,那么儿童可能有“孤独感”,可以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矫正他们在语言、交往等方面的心理习惯。

标签:;  

四种不良教养态度与儿童孤独感_孤独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