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有效地缓解了洪灾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当地人们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在下文当中,就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企业与设计、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加合理,真正地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形成了防洪、灌溉以及供水、发电等极为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系统。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复杂且系统的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地水利工程,既可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使水土资源可以合理地利用,还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同程度的对建设范围内的资源、地域以及环境结构造成了影响,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被改变,其中的一些危害甚至还是永久性的而且是无法恢复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必须确保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再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1、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给当地局部气候造成的影响
第一,夏季与冬季降水量呈反向发展趋势。水利工程项目所在地域降雨量增多的关键在于水库修建后,因积水量增加导致蓄水面积增大,在阳光照射作用下,水汽会大量蒸发,从而增加当地的空气湿度,使得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降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流进入到水库流域之后,因风速的影响会发生下沉运动,影响了降水的发生,再加之暖季,陆地温度会明显大于水面的温度,水域范围内的空气结构非常的稳定,影响了空气对流运动,最终导致当地的降水量减少。夏季,降水减弱的负面因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内及周边地区降水量会显著减少,而冬季增加降水量的因素会高于负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水域范围内与周这地区的降水量会显著增加。
第二,干旱地区降水多,湿润地区反而降水量少。我国季风区水汽充足,空气非常湿润,降水通常都集中在夏季。空气上升运动的强弱以及空气对流运动决定了地区内降水量,因此,此时期减弱当地降水的重要负面影响因素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导致水域范围内与周围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干旱地区因为空气干燥和水汽较少的问题,全年降水量非常少,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因素为空气湿度,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使水域面积和储水量有效增加,而区域内水域与周边地区会拥有更充足的水汽,增加了空气湿度,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水利工程区域内及的降水量均会较同期有所增加。
第三,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温造成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像水库建设完成之后,库区和空间的接触从陆面转变为水面,与空气间能量交换的方式与强度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使得水库周边地区的气温发生产了严重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像一些水深>7m的大水库周边地区,春秋季节大水库可使周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提高0.8℃-1.9℃,一些极端低气温地区可提高3.0℃-5.0℃,气温年较差会降低1.5℃-2.0℃,日较差平均会降低2℃左右,干旱地区可降低5℃左右;夏季具有降低当地有周边地区温度的作用,尤其是在干旱地区,降温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气温平均会降低到1.0℃-4.0℃;冬季平均气温较陆地要高出1.8℃-2.9。像一些高原地区,大水库周边地区会表现出增温效应,约增温0.2℃-0.8℃,增温的数值较小。从上述分析中发现,水利工程当中的大水库对于局部气温有着较大的影响。
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质和水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中,通常都会在河流上筑坝建库,会使坝上形成非常宽阔的水域环境,整个库区的水动力条件也会产生较大的改变,原本河流当中的急流可能会变为缓流甚至会变成静水,由于河流的水面宽度及水深会成倍的增加,导致河流本身的水温、水质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导致坝下游河流水环境也会发生改变。水库区域水质变化一般都体现在水体的重金属沉降、水体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增加等,部分水质的指标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坝下游河道水体水质,往往会受制于库区水体水质和坝下游河道水量的变化而导致的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一般来说,如果河道水体水质状况本来较好,水利工程建设并不会对库区和下游河道水体水质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可是如果水库周边有大量的污染源排入河道内,加之水库本身的调蓄作用导致河道水量减少,极有可能使水质污染程度越来越恶化。
3、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后,水库蓄水会导致周边土地发生沼泽化、盐碱化以及浸没。首先,水库周边地区土壤发生沼泽化,也被称之为潜育化,是由于水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水库周边土壤的水分增加且湿润过度而使土壤发生沼泽化的现象,植物的根部因为缺乏空气导致呼吸困难而逐渐死亡。其次,水库周边土壤发生盐碱化是水库蓄水之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土地变化问题。土壤发生盐碱化主要是因为水库蓄水之后会造成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而地下水矿化的程度比较高,当上升至地表位置后,然后受强烈蒸发作用会使水分快速蒸发,而盐碱等化合物则会大量地残留在土壤的表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并发展为盐碱化土壤,渗透压也会增高,从而导致地表植物因生理性干旱而发生死亡。再者是土壤浸没现象,由于土壤被过多的水分浸没,导致土壤的通气条件越来越差,土壤当中的微生物会逐渐减少活动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死亡,降低了土壤的肥力,植物的生长也更加困难。
4、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
我国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从理论上讲我国水资源的蕴藏量在6.76亿kW,3.78亿kW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这个数字居于世界首位。但是,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只占到可开发利用总数的19.7%。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水利工程的建筑技术发展也非常快。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我国必须加强整体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在防洪、灌溉、发电以及航运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建设水利工程时,必须充分地考虑整个流域的生态效益,并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先由专人就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短期及长期影响进行科学的评评,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有利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地避免或改善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并给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利的依据。水利工程运行期间,必须加强环境影响监测工作,按照反馈的信息跟踪并进行评价,及时对水利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对已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要及时进行修复,尽可能地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对已有污染进行治理,可兴建污水处理厂,并大植树造林,改善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保护系统,提升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我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水利工程时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到基层施工人员,必须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并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发展,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卓东.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95.
[2]陈广大.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229.
论文作者:强成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水利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地区论文; 降水量论文; 水库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