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供求状况再分析_中国的人口论文

高等教育供求状况再分析_中国的人口论文

高等教育供需态势的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供需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供需态势作为反映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晴雨表”,是政府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调控高等教育以及办学主体高校面向市场、优化办学的重要依据。因而,必须进行科学地、合乎逻辑地分析高等教育供需态势,以使其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有现实的解释力,更能指导教育实践。但是,到目前为止,对高等教育供需态势的分析,能达此要求的并不多见。传统的供需分析,其思维逻辑同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是不吻合的,解释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本文从对传统教育供需分析的缺陷、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分析入手,提出了反映高等教育供需态势本质特征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以期能为国家高等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传统教育供需分析的缺陷

传统教育供需分析用人口中大学生比例(每十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每百人拥有大学生数)进行国际比较。根据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美国600人(1990年)、韩国300人(1992年),中国48人(1997年),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如果将这一分析结论推及现实中去,中国大学生就业应会不成问题。显然,用同一种指标既表示高等教育入口的供需状况,又表示高等教育出口的供需状况,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一)难以客观解释我国人才供需的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1号)》提供的数据为1990年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为1442人,也就是说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为144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为3611人,即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为361人。1997年中国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48人的统计口径过窄,实际上只统计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数据。仅用每10万人拥大学生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就使我们产生很大的困惑:既然中国每10万人拥大学生指标很低,证明是大学生少了,可为什么当前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显然,由于引用数据计算口径过窄,因而不能客观解释我国人才供需的现实。

(二)忽略了高等教育出口的需求的多样性

1.高等教育出口需求是有职业性及结构和质量需求的。“高等教育是有职业性的,培养学生的人数要增加,还要看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不是一般文化和素质教育。如果学的学科和专业用不上,就成问题了。以工科而言,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生20余万人,美国不到10万人,德国3万人,英法2万人,当然还要看工业企业的数量,所以不是培养学生越多国家越富,更不能按人口比例来做国际比较。”“到1996年,我国工科院校共有286所,占1996年全国普通高校1032所的27.1%;在校工科生117万人,占1996年全国在校本专科生302.1万人的40.1%;1949-1996年共培养了300多万工程技术人员,为1949年以前的工科毕业生总数的96倍。1996年我国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已达31.5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为美国的1/7,日本的1/4。这表明目前我国院校工程教育总规模已基本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教育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2.高等教育出口供求分析更应注重与经济规模总量的关系研究。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指标只能反映公民素质的高低和高等教育入口的供需状况,只能说明,由于中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重低,高等教育入口的供需矛盾很大,高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这个指标不能用于分析高等教育出口供需状况,难以真正说明大学生供需状况。因为社会职业岗位数与人口绝对数并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而与经济规模总量关系更为密切。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年报,1998年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77830亿美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0550亿美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美国的14%;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50年的发展“从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看,我国现在已居世界第一位置,比世界上高教规模最大的美国还多。”经过1999-2002年的连续大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大。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信息,2001年中国有“普通高等学校1225所,在校学生71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686所,在校生465万人。”在校学生共1184万人。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30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约70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约4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13%。2002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15%。

(三)忽略了中国专门人才的存量现状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事实上,目前中国专门人才拥有量(存量)也居世界第一位。以科技人力资源为例,中国科技人为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1997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49.5万人,是1952年的48倍,是1978年的4.7倍。全国科技活动人员也达到288.6万人,比1996年高峰期的290.32万人虽有所下降,但是比1991年增加了61.68万人。按照瑞士国际管理学院的估计,1998年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166.77万全日人工约当单位(FTE),1997年以来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分别只有96.27万FTE、94.81万FTE、47.02万FTE和31.84万FTE,分别相当于中国的58%、57%、28%和19%。在总量增加的同时,我国科技队伍的结构也渐趋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专业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至1997年,专业技术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已经相当明显,35岁以下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已占到50.5%,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86.7%。从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科技人员中所占比重上看,90年代,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在56%-60%之间波动,说明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质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二、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分析

从高等教育供需双方来看,受教育者需求对应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现代化建设需求对应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这样就产生了高等教育供需的两种基本矛盾。

(一)高等教育供需的两种基本矛盾

第一种基本矛盾是: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与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产生矛盾。在高等教育的入口,即教育消费者众多,他们期望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从学术观点看,他们为了满足求知的欲望,以充实其精神生活;从个人成就观点,他们为了在社会竞争条件下获得比较优势,以成就学业,过较完美的生活;从职业观点,他们为了拥有较高的资格与专门的学识,以胜任职业的要求;从家庭环境观点,贫困家庭的子女希望走出贫困,实现社会阶层的移动,富裕家庭的子女希望继承家业或承继家庭既有的成就与社会地位,实现社会阶层的“保值”“增值”。因而,在世界任何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将永无休止,教育需求远远大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绝对教育供给不足,只不过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需求大于供给或供给满足需求的程度不同而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受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制约,其供给不足矛盾极为突出。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惟一办法是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第二种基本矛盾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现代化建设需求在数量、质量、素质、结构等方面产生矛盾。1.在数量方面,在一定时期存在人才供不应求,而在高等教育扩展到一定规模时期,则表现为现代化建设能够提供的职业岗位数的有限性,与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产生矛盾,开始出现教育相对过剩。2.在质量和素质方面,高等教育存在种种不适应问题,毕业生的质量、素质与现代化建设需求存在差距。3.在结构方面,高等教育也因种种情况,使教育结构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结构产生矛盾。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周期性,加上科技、经济等发展迅速并存在发展不确定性等原因,因而在世界各国,在任何时期都存在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结构的矛盾,并且表现得极为复杂。

高等教育供需的两种基本矛盾不仅自我对立统一,而且相互影响。为了解决第一种基本矛盾,即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就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这在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稀缺阶段不应出现问题。但在高等教育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就产生令人极为困惑的问题。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和资源供给,有利于解决第一种基本矛盾,但加重了第二种基本矛盾,产生相对的教育过度,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出现高级失业大军。反之,人为抑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资源供给,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有利于解决第二种基本矛盾,但压制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并给基础教育带来极大困难。

(二)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症结——常数法则

解开教育供需矛盾的谜底之“钥匙”是常数法则。常数法则又称存在法则,是指某一时期需要接受专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适龄青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数量是不以外界条件而变化的常数,尤其是不以就业状况而变化的常数。这一法则的意义在于,不论青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接受专门教育的青年都是要就业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适龄青年接受教育时间越长,越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越具有择业或创业的能力。李岚清副总理指出:“从人才供需关系的数量上讲,发展教育不会产生人才过剩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他受高层次的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过剩,对社会不利。”这说明,中国最高决策层已认识到常数法则。由此可见,不管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如何,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在始终存在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有利于解决第一种基本矛盾。1999年至2003年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十五”计划纲要又提出适度超前发展高等教育。这是英明正确的决策。当然,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后推就业年龄阶段,只能缓解就业压力,三、四年后大学生还要就业,因此这也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职业岗位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大,职业竞争更加剧烈、职业流动和替换更加频繁。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职业岗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要求学校和受教育者都应面对变化的教育环境,面对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转变观念,提出相应对策,更加科学地进行教育改革。

三、高等教育供需态势的再分析

在对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存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供需态势,关键在反映供需指标的确定上是否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对指标的确认上,我们主要从高等教育入口供需与出口供需两方面进行现实分析,在入口和出口供需指标中又用不同的方程式作为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的供需状况。

(一)高等教育入口供需态势分析

可以用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分析高等教育入口的供需状况。

1.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

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指大专以上/全国人口总数)×10000

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越少,反映总人口中大学生比例越低,反映公民素质越低,反映高等教育入口教育需求大于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空间越大。用这一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可以了解高等教育入口的供需状况,反映大学生入学竞争情况。

根据1990年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1990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为144人,2000年为361人。可见,尽管中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公民素质整体仍然比较低,人口绝对数中大学生人数仍然偏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需求大于供给是一个长期趋势。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入口的供需状况也可以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反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3%,各类高校在校生达到1300多万人。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到15%,各类高校在校生达到1600万人。这也说明高等教育入口需求大于供给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高等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高等教育能够适度超前发展。

(二)高等教育出口供需态势分析

可以用职位供需比,大学生就业率,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大学生数以及增量供求等指标反映高等教育出口的供需状况。

1.职位供需比的分析

职位供需比反映市场上职业岗位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职位供需比=(职业岗位需求人数/求职人数)=1:(求职人数/职业岗位需求人数)

职位供需比可以按总体计算,也可按学历层次计算、分专业计算、分城市计算。当职位供需比大于1时,专门人才供给稀缺;当职位供需比等于1时,专门人才供需总体上平衡;当职位供需比小于1时,专门人才供给非稀缺;并且求职人数总体上超过职业岗位需求数,专门人才供给大于需求。

求职供需比反映市场上求职人数与职业岗位需求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求职供需比=求职人数/职业岗位需求人数

当求职供需此小于1时,专门人才供给稀缺;当求职供需比等于1时,专门人才供给非稀缺,专门人才供需总体上平衡;当求职供需比大于1时,求职人数总体上超过职业岗位需求数,专门人才供给大于需求。据此我们可以对全国的劳动力市场包括国家人事部管理的人才市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的劳动力市场(技工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如下:

根据国家人事部2001年10月24日首次发布全国人才市场供需信息1-7月份职业岗位需求数量为238.1万个,登记的求职人数为811.6万人,职位供需比为1:3.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全国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或技工市场)2001年第三季度职业供求分析信息,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161.5万人,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人数(职业岗位需求人数)为120.7万人,职位供需比为1:1.34(求人倍率为0.75),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总体形势是供大于求。尽管本次全国人才市场供需信息只统计了37个城市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有一定局限性,但足以表明高等教育出口的供需状况,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总体上早就不再稀缺。

2.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大学生就业率是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占全体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初次就业率是第一次派遣时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占全体大学毕业生的比例。

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107万毕业生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在70%以上,教育部原直属的45所高校8.9万毕业生中,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90.12%;地方高校毕业生75.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约为60%,其中本科为70%左右,专科生为30%左右。总体情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200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4%,其中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2.08%,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2.19%;地方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65%,其中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5%,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40%。因此,从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看,就业十分不易,中国大学生供给总体上大于需求已经是一个基本事实。

3.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有大学生数分析

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有大学生数反映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工作效率和效益。即每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创造中需占有多少个大学生。用其反映高等教育出口的供需状况,表达式为:

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有大学生数=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指大专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式中:国内生产总值可按现值和购买力平价分别计算。

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有大学生数量越多,反映高级专门人才工作效率和效益越低,反映经济发展提供的职业岗位数越少,大学生供给大于职业需求的矛盾越突出,大学生就业越难。用这一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可以分析高等教育出口的供需状况,及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反映高等教育办学环境变化情况。

根据《2000年世界经济年鉴》提供的资料,1994年美国25岁和25岁以上人口总数为16451万人,接受大学教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46.5%,国内生产总值为67162亿美元;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为4571万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折算为10810.64亿美元。

依据上述资料,可以按现值计算出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有大学生数:美国(1994)为1139人/亿美元,中国(2000)为4228人/亿美元。

尽管按现值计算的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有大学生数存在不可比因素(各国购买力价格不同),但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大致分析大学生供需情况。通过上述指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相对于经济发展规模和能够提供的职业岗位而言,中国大学生人数并不少。中国高级专门人才工作效率低于美国,高等教育出口矛盾比美国突出,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4.增量供求分析

上述三个指标是用相对数指标分析高等教育出口供需状况,增量供求分析则是一个绝对数指标,它是用高等教育供给人才的增量指标与城镇就业岗位需求的增量指标对比,来分析高等教育供需状况的。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五年城镇就业和转移劳动力各达4000万人,即每年增加8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这些目标能否完成是一个未知数,即使完成,还不够满足专门教育毕业生就业需要。以2001年为例:2001年高等教育招收564.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350万人,专门教育共计914.21万人。可见,每年计划增加的城镇就业人数800万人,还不能满足每年新增专门教育毕业生914.21万人。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下岗职工达500万人至1000万人,中位估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5亿人,相比之下,每年计划新增8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实在太少。仅此,便可知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性、根本性原因。即使以后各年的专门教育按2001年招生人数,实行零增长(事实上,2002年招生比例和2003年即将招生人数的增长比例都大于零),914.21万毕业生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增量,给城镇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从以上四种类型指标的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等教育供需态势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高级专门人才供给总体上已不再稀缺。中国高等教育需要的已不是大规模的扩招,而是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

标签:;  ;  ;  ;  ;  ;  ;  

高等教育供求状况再分析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