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知识与文化教学_汉字演变论文

台湾初中语文课中的知识与文化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初中语文论文,课中论文,知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母语与本族群中每个人的生命成长息息相关。作为母语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除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之外,还应涵养其知识文化与锤炼其品格。在涵养母语语言文化方面,台湾初中语文课程扎实严谨,紧扣母语课程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一、传授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课程也有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从词语、句子到篇章再到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台湾初中语文课程不回避知识,不提倡“淡化知识”,课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以此夯实语文基础。台湾教科书通过两种途径呈现语文基础知识:一是每册教材根据单元划分,安排2~3个“语文常识”(南一版、翰林版)、“语文天地”(康轩版),系统而有序地讲述基础知识;二是把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基础知识渗透到课文当中,以“语文加油站”(南一版)、“语文补给站”(康轩版)、“语文小视窗”(翰林版)等名目编排在课文前后,在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与巩固。

      台湾初中语文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汉字文化知识

      掌握和精通一门语言,需要从学习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符号开始。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形体结构,理解汉字意思,台湾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就已经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文字知识,例如“山”“水”“日”“月”“人”“手”等简单的“象形字”“部首”“形旁”等概念;到初中阶段,学生将进一步学习较为系统的汉字知识,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深化和巩固汉字文化基础。

      例如,南一版第二册(七年级下)“语文常识(一)认识汉字”,系统地讲述了汉字“六书”知识,把概念阐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字理,掌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辨别并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个基本造字法则及转注、假借两个补充法则。汉字知识的传授,不仅要求学习和了解,而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与辨别某个汉字运用的是何种造字法则。

      南一版第二册(七年级下)“语文常识(二)书法欣赏”,系统地讲解汉字书法知识。“书”是指“书体”,即同一个汉字有不同的书写形体;“法”则是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书写汉字时由于书体的不同和技巧的变化,可表现出如图画般的美感,所以,书法除了表达文字本身的意义外本身也是一种审美形象。教科书具体呈现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及行书等七种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每种形体都为学生提供名家书法,以此为例生动地解说;同时,还介绍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张旭四大书法名家的作品,讲述行书、楷书和草书的风格。这项内容也是台湾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试题。翰林版第二册(七年级下)也安排了两次“语文常识”,分别是“汉字的结构”和“汉字形体的演变”。总之,汉字知识是台湾各版本教科书都十分重视的基础内容。

      2.语法修辞知识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语文学习需要理解且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大陆的语文教学已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它们,而台湾语文课程却仍在坚守。

      在台湾,小学毕业生要求能够清楚地了解并辨识夸饰、类叠、转化(如拟人)、譬喻、映衬等修辞方法,初中毕业生要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设问、引用、对偶、借代、双关、顶真等十二种修辞方法。如南一版第五册(九年级上)语文常识(一)(二),从概念解说到例句分析详细地讲述了十二种修辞方法。

      教科书对“借代”这种修辞法的解释为: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这种修辞法,不直接说出所要描述的甲(此)事物之名称,而借用和甲事物有关系的乙(彼)事物之名称来代替。使用这种修辞法,目的在使语文新鲜别致、生动有趣,并凸显事物的特征,加深人们的感受。

      再运用例句加以证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借代为“音乐”;案牍,借代为“文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借代为“海棠叶”;红,借代为“海棠花”。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借代为“农作物”。

      语法知识也是台湾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例如,南一版第四册(八年级下)先后安排两次“语文常识”,分别是“语法(上)词类”和“语法(下)句型”。“词类”着重讲解“字与词”的联系、区别以及词的分类。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和副词。在这里,“副词”被列为实词,这与大陆对词的分类不同。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四类。“句型”着重讲解什么是句子和句子的类别,此版本把句子分为四种类型:叙事句、表态句(用来描写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句子)、有无句(表明事物的有无或存在与否的句子)以及判断句。这些句型与大陆对句型的分类不同,台湾的分类更接近英语句型,例如,教科书对四种基本句型结构描述如下:

      

      借助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学生能够一步步地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和语法。此外,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也都在“语文常识”里集中讲授,这可让学生认识并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3.篇章结构知识

      篇章结构知识主要包括文体知识和文章的写作方法。台湾初中语文把文体大致分为三类:记叙文、论说文和抒情文。例如,南一版第三册(七年级上)“语文常识(二)文章作法”着重讲述三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记叙文。写作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针对题旨选择恰当的材料;第二,记叙的立场要明确,是站在当事者还是旁观者的立场,文章不能含糊;第三,运用适当的记叙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或者是几种叙述方式混合使用,以适当为原则。

      (2)论说文。论说文主要是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写成的。当作者表明自己的见解、反驳别人的意见时,就是“议论”;当作者依实际情形客观叙述,去解释事物、说明意义,使人了解时,就是“说明”。一般说理性的文章,往往是议论和说明两种方法并用。写作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论点要明确;第二,论据要真实、富有说服力;第三,陈述要有条理。

      (3)抒情文。写作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感情要真挚;第二,表达要自然;第三,修辞要恰当。

      南一版教材比较重视“文章作法”,每个单元课文之前都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与本单元课文的相关信息,其中就包括“文章作法”。例如:

      

      4.文学文化常识

      台湾语文教学重视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除了重视对作家、作品及创作风格的教学以外,还特别强调对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工具书的使用法、书信和便条的写法以及花鸟虫鱼等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等。

      (1)工具书使用法。例如,南一版第一册(七年级上)“语文常识(一)工具书使用法”,着重阐述什么是工具书,“图书形式工具书”的使用方法,以及“电子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2)书信、便条的格式与写法。台湾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书信”的格式和称谓,而且要求学生认识并掌握“传统书信”的称谓和格式,学会写作书信,以正确的格式书写信封。虽然信息时代人们交流的方式不再以纸质书信为主,但若是正式场合的交流,如邀请函,还是纸质书写多,以示尊重和敬意。能够正确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和书信体写作书信,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例如,南一版第三册(八年级上)“语文常识(二)书信作法”详细讲述了书面信件和电子邮件的结构与写法。在书面信件的结构部分,列举了“传统书信”和“现代书信”的结构模式,清晰地呈现出两种不同格式书信的差异。

      ①传统书信

      母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自拜别慈颜,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儿八月十八日乘车北上,于下午二时抵达台北,第二日即办妥各项入学手续,一切均安,请勿挂念。儿远离家乡不克在旁晨昏定省,内心深感愧疚。天候转凉,莫忘添加衣裳。敬祈福体康安。肃此奉禀,恭请金安。

      儿文南叩上九月一日

      ②现代书信

      亲爱的妈妈:

      自从十八日离开家里以后,我就坐上开往台北的自强号火车,在当天下午二时抵达台北。第二天我到学校办完了入学手续,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请您不必操心。想到远离故乡,不能够在您身旁随时问候,照顾您的生活起居,心里感到有些惭愧,希望您能好好保重身体。天气渐渐转凉,请不要忘记添加衣裳。敬祝身体健康!

      儿文南敬上九月一日

      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语体风格,现代书信通俗明白,而传统书信文雅含蓄,读起来余香满口。

      又如,康轩版第二册(七年级下)的“语文天地(二)书信、便条”用图例详细标明现代书信和传统书信的称谓和格式的区别,要求学生掌握便条的格式和写法。

      来访未遇,放学后请在校门口等我,有事想请你帮忙。

      弟俊贤敬留

      十月三日中午十二时

      (3)花鸟虫鱼等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古人眼里都蕴藉着特有的文化意味。台湾教师在讲解《爱莲说》时,就会向学生详细讲述“莲”“菊”“牡丹”等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此外,各种节庆和佳期也包含着特定的中国文化内涵,对这些文化习俗的学习与传承,也都是台湾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重视对成语典故等熟语的积累与运用

      为了巩固民族语言文化根基,台湾语文教学很重视对成语典故、歇后语、谚语等熟语的学习、积累与运用。

      具有生命力的熟语是连接古今语言文化的桥梁。每个成语都包含着特定的内涵,蕴藏着特有的故事,学习成语本身也是在学习历史文化。虽然有些成语在几千年的语言运用中语意发生了变化,但其中中国古人的语言智慧和创造性以及优秀的文化思想是不变的。因此,学习和积累成语,一方面习得智慧的语言,懂得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是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品格。写文章能够恰当运用成语,文章语言结构美的同时,含蓄典雅而富有韵味。

      从教材和课堂教学实践看,台湾语文教学从入学开始,就注意系统地教给学生各类成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散式联想,或者确定一个主题,引导学生积累成语。在这方面,台湾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想出各种办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重点要求学生把握成语的内涵。例如:看漫画学成语,把蔡志忠的《漫画成语故事》引入课堂,或者搜集一些与成语有关的漫画图片,要求学生归纳成语,写出与花木、动物(尤其是老虎)等有关的成语。古人对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已经运用成语进行描述,教师把这些成语整理出来,设计成学习单,抽出关键词,让学生填写并熟练掌握这些成语。

      随着年级的升高,成语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大。例如,康轩版第一册(七年级上)《〈生之歌〉选》的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整理“与朋友相关的成语”,如“总角之交、八拜之交、金兰之交(交情深厚)、管鲍之交(友谊深固)、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点头之交、势利之交、一面之交”,并且要求学生解释清楚每个成语的内涵。

      又如,“崇德国中”的黄韵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项“趣味看成语”竞赛,选择与历史人物有关的20个成语,题干只出现人物名字和简单的图画,要求学生填写与之相关的成语,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填空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口头讲述与此成语有关的典故。学生在掌握与此人物有关的成语及其内涵的同时,也知道了一个富有智慧或教育意义的古代名人掌故。如:

      曹丕、曹植→(

       )(图略。答案:七步成诗煮豆燃萁)

      三国魏文帝曹丕妒嫉其弟曹植的才能而欲加害。有天,曹丕在上早朝的时候,命人找来曹植,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曹植便作七步诗一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惭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

      还有的教师利用成语之间的各种关系,把成语进行归类、配对,引导学生有趣地学习。如以“成语东西军”为名,找出意义相反的一对成语;以“成语名人秀”为名,进行成语填空;等等。台湾教师在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熟语教学方面还有很多创造性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总之,高中毕业时,学生基本上要读完一本成语词典。

      此外,台湾语文课程重视古代经典教育,涵养人文情怀。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初中阶段文言文篇数逐渐增加,约占全部课文的35%~40%,到高中阶段,文言文数量等于或超过现代文的篇数。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积累与丰富语言知识和文化底蕴的过程,以此丰富他们的语言宝库,夯实语文基础,巩固母语文化根基。

标签:;  ;  ;  ;  

台湾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知识与文化教学_汉字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