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假的概念_右脑开发论文

“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假的概念_右脑开发论文

“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个论文,线上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右脑开发是谎言

      最近参加几个学校的亲子座谈,发现父母关心的问题都很相似:“我怎么样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记忆力训练班有效吗?”“有地方可以测IQ吗?”……

      在台湾,只要打出“智力开发”或“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广告,就不怕做家长的不掏钱。

      “右脑开发”近些年很是时髦,可科学上根本没有“右脑开发”这个事情。我最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破除“右脑开发”的谬论。

      有一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那就是:左脑指挥右边的肢体,右脑指挥左边的肢体;反过来,左边的肢体活动带动右脑,右边的肢体活动能强化左脑。因为人们通常较少使用左手,所以会造成右脑不够发达。

      幼儿的脑是同步发展的,没有右脑先启动再带动左脑的任何证据。脑的可塑性比我们想象的大:就算孩子幼时脑有损伤,通常正常的那边脑也会把受伤的那边脑的功能接收过来处理;即便是成年后才受伤,复健仍有相当的成效。

      英国有一位小儿科医生,追踪了500名水脑症的儿童智力发展,直到他们30岁。他发现只要损坏是渐进式的,对智力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孩子都能在社会上立足,自己养活自己。其中两个孩子很特别,一个智商达到130,另一个毕业于经济系。

      在解剖学上,两只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视野,右视野到左脑;两只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视野,左视野到右脑。并非右眼到左脑,左眼到右脑。所以叫孩子遮盖一只眼去启发另一边脑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叫孩子用左手写字、盖住右眼来启发右脑,完全不了解大脑是个合作无间的脑,只要中间的桥——胼胝体没有被剪断,信息的交换就是快速无碍的。

      尽管研究证据历历在目,坊间却仍然充斥着右脑开发、潜能开发的谬论。想想看,孩子右手写字就已经写得不好看了,还叫他用左手写;两只眼睛都近视看不清了,还叫他盖住一只眼看黑板,真是折磨孩子。

      左手只能锻炼左手,无法锻炼右脑。

      现在,还有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招牌,围绕大脑来设骗局。家长最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

      很多人被告知,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开发。在科学上,到底有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还有90%的潜能可以开发”这回事呢?

      有人追踪到这句话的来源,原来这是一句来自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并非科学实证。于是大家以讹传讹,就像滚雪球一样,骗得父母成天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人停下来问一下:“这种说法的证据在哪里?”

      现在要反驳这个谬论非常简单,因为脑造影的研究与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直接看到这个人在思考、记忆、说话、听音乐时大脑的工作情形了。实验发现,盲人在摸读盲文点字时,他的视觉皮质被触觉召唤过去用了。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视觉皮质就会开始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所以,大脑怎么可能放任其余90%不做事呢?

      人的大脑重约三磅,占我们体重的2%,却用到我们身体20%的能源。当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时,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听任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大脑的神经是“用进废退”的,常用的区块也会因此而增大,长久不用的地方会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脑不是颐养冗员的地方。所以,绝对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这回事。

      美国心理学家丹倪斯顿曾经撰文批评这个谬论,他说:“凡那些告诉你大脑只用了10%的人,他们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脑的10%!”

      起跑早晚都能赢

      有一种草原田鼠,住在丘陵区的是一夫多妻制,住在草原区的是一夫一妻制。实验者用核磁共振扫描这两种雄性田鼠,发现一夫多妻的雄鼠在掌管空间记忆的海马回后端比较大,因为它必须记得太太们是谁,住在哪里;而一夫一妻的雄鼠就没有这个必要,因而较小。我们看到,大脑会随着功能的需求而改变里面资源的分配。

      一个自然的脑,其先天的设定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人的大脑是环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不是只受基因的指挥。

      现在的家长们十分热衷一些开发、早教之类的宣传和活动,产生一种普遍的共识:学习上的事越早越好。尤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领先”一步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输掉人生,对不住孩子,所以趋之若鹜,

      其实,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实验已找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

      在我念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生物教条,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了后不会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停地代谢。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雄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神经元来。人类是从鸟类演化而来的,如果鸟是如此,那么,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个假设跟神经学的祖师爷——卡哈的教条相违背,所以很多年没有人敢去想。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看到成年老鼠大脑中有干细胞,老鼠是哺乳类,跟人类的关系又更近了一层;但是,还是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卡哈的教条,这些话只敢在聚会时私下耳语。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猴子的大脑中看到了神经再生后,才开始公开讨论。

      1998年,瑞典医生艾瑞克森在鼻咽癌的病人大脑中,看到掌管记忆的海马回的齿回神经细胞在显微镜底下发亮,表示是病人在注射了放射性的水BrdU(这是一种蛋白质,如果要长新的神经元需要用到它)之后才生出的,显示人类大脑中也有神经细胞再生,原来的教条这才被推翻。

      虽然目前并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对成年老鼠的实验中知道,每天有5000到10000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可以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这只成年老鼠努力学习新的东西,那么它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比较长,存留的细胞就越多。所以,越是要求思考的作业,越能产生新细胞;大脑中保留的新神经元越多,他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

      美国最近有一个实验,请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抛球。先扫描一次大脑,然后让他们练习到能同时抛接三个球,并达到持续一分钟不落地才可以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受试者回去休息三个月,不碰触球,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当实验者把三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作比较时,很明显地看出:第二张图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有些特别活化,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持续三个月不练习,那个地方又缩小了。因为这些大学生已经超越了青春期,所以这个实验很清楚地指出:人类大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它内部的机动性很大,会随时因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

      现在看来,过去以为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变的观念是错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大脑。

      所以家长真的不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好似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赢。

      育儿真经四字诀

      为什么有些孩子整天做功课,功课却不好?

      从神经学来看,神经对一直不停地进来的刺激有饱和的现象,疲乏了就不再处理它了。这就是为什么“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

      孩子在上了八个小时的课之后再去上补习班,继续学同样的东西,神经已经疲劳了,学不进去了。在记忆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Release from Proactive Inhibition”(前向抑制中的主动释放),是指当我们一直在做同样性质的记忆时,记忆的项目会相互干扰。例如记忆花卉的名称,每一次记10种花的名字,当进行到第三个名单时,再去问受试者,哪种花在第几张单子上,受试者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如果这时换成10个家具的名称,受试者的记忆会立刻回复到跟第一次记花卉时一样的好。

      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每四五十分钟就得换另一科目来上,就是怕造成孩子学习上的饱和;而且一天不能学得太多,到一定时间就要休息。但是父母在送孩子去补习班时却忘记了这一点。

      人不是机器,在疲劳后,反应会迟钝,会“有听没有见”,所以我们常在补习班上看到目光呆滞的孩子,手在无意识地抄着黑板上的公式,难怪会有孩子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费生命”这句无声的呐喊!

      有人做过一个“练习”实验,受试人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在他们11个月大时,先训练双胞胎的哥哥走路,然后记录兄弟两人可以独立行走的时间。经过训练的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一些开步走,但是等到弟弟13个月时,他也学会了走,而且后来走得跟哥哥一样好。

      先前的练习固然可以使某个行为提前出现,但练习并没有很多的帮助,时间到了,孩子成熟了,行为自然水到渠成地出现。脑神经发展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父母根本不需要特别开发孩子的智力,只要给他正常的家庭环境,他的脑就可以发育得很好;而且父母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不要给孩子设立太多的规矩和目标,要让孩子任意去探索。童年时越爱探索的孩子,长大后越聪明。因为他到处跑,到处玩的经验,促进了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而我们现在对智慧的新定义是神经连接的密度。

      家长也不要指望高级玩具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最近有个研究发现,3岁时被判定为外向的孩子,11岁时,学业、人际各方面的表现都比内向的好。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内向的孩子是自己玩。而外向的孩子喜欢跟别人玩,对孩子来说,同年龄的玩伴是最好的玩具,远远超过昂贵的机器人或遥控车。因为后者的变化有限,而前者的变化无穷。无穷的变化会刺激神经的发展,增加神经之间的连接,而现在我们知道记忆、创造力、理解力就是同步发射的神经回路。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能认识到,“顺其自然”四个字是最好的育儿真经。

      当你顺其自然时,孩子自然就会把天生的长处发挥出来,自然就会去做他拿手的事,做得好会促使他更喜欢去做。这种正回馈会使他天生的长处很自然地显现出来。有了自信,这个孩子才会有勇气去面对未来,才会成功。自信来自他人对你长时间的肯定,不是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大叫三声“我最棒,我最强,我最好”就可以达到的。

      唐代柳宗元借种树的郭橐驼之口说得好,要让树长得好,必须“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下去了,就要放平心态,耐心等着,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让它在春风细雨中自然生长,它自然以茂盛的果实来回报你。

      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更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看父母要他看的书,被动地生活学习,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好的智力,也无用武之地。

      作为家长,松开你的手,让你的孩子尽情地去翱翔,不要用人力强求,也不需用人力强求。

标签:;  ;  

“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假的概念_右脑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