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已经成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问题既涉及理论方面,也涉及实际方面的许多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应当做辩证唯物的一元论的理解。

1.当前在思想战线上和实际工作中,关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关系问题都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

在人们统一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可区分出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物质文明,以及与此相应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过它有自己的特点。

在两个文明建设关系问题上,当前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例如有人借口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出要以新儒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只能使我们从社会主义倒退。至于宣扬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来代替马克思主义(“西化”)的,则是明目张胆的反动。这些属于历史唯心论,企图任意地改变两个文明的关系,任意改变历史进程。

在实际工作中,则有自觉或不自觉或明或暗的“软硬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软”,物质文明建设的一手“硬”),以及与此相类似的“主次论”(以抓物质文明建设为“主”,精神文明为“次”),“先后论”,(先抓物质文明建设,抓出成绩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等。我看这是一种心物二元论倾向。

在实际工作中也有这样一种错误倾向,即出于种种原因,只注意抓物质文明建设,认为只要建设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会自然而然自发地随着发展起来。这可以说是一种自发论的庸俗唯物论。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种种错误思想、论点都必须提高到其思想本质来加以批判、廓清。

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把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关系,其理论根据只能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由此,唯物史观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形成了“经济的社会形态”(过去译作“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石。它论证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于是也就论证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唯物辩证的关系,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从理论到纲领,把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这一理论不仅是指导革命的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理论。

我们现在使用的社会物质文明概念不等于社会存在或经济基础,所使用的社会精神文明概念也不等于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及其各种形式。例如,我们把教育、科学和思想、道德、文化生活都包括在社会精神文明概念之内,宽泛得多了。这样,论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就要比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论更要曲折一些、繁复一些,前者在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对这些原理的应用的性质。但是精神文明的关键性内容仍然是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的文化,而作为物质生活过程产物的物质文明中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说就是社会存在。因此,离开了唯物史观的上述原理和理论,就不可能正确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也就会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上出现各种偏颇。可以看出,尽管党中央一再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建设的进程仍不能令人满意。其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人在原理上对两个文明的关系没有深切的理解,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的冲击下,在新情况面前思想上陷入困惑。

我们说,实际工作中的“主次论”、“软硬论”、“先后论”等是割裂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是一种心物二元论倾向,因为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中,在经济生活的运行中,是离不开社会意识的作用的,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反作用的。而这种社会意识正是来自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精神文明的反作用正是在物质生活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人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的活动是以意识为指导的。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实践、社会活动。从日常生活、工作到更高的真、善、美生活的追求都莫不如此。

正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识是分辨事物的关系的,动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动物来说不成其为关系,因为动物没有意识,意识不到这种关系;人有意识,能够意识到这些关系。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进行法制、道德等教育,是要人们正确意识到客观上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人和人的人际关系本质,要意识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一句话,要使社会意识正确意识到社会存在及其发展。

这样,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应该是“两张皮”,不能是没有内在联系、只有外部关系的二元论。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来提高对两个文明建设关系的认识,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说弄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一般,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就是特殊,要求进一步弄清它的特殊性,这样在实践中才便于具体地操作和把握。现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之际发生的,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更显得重要,它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1.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给人们的社会存在、人和人的关系不能不带来变化。这种社会存在方面发生的变化,经济关系、经济基础方面发生的变化,也不能不反映到社会意识上,不能不在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方面也带来变化。我们是史的一元论者,不能看不到、不承认这种必然的变化。问题不在于是否发生变化,而是要正确把握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是什么变化,是什么性质、什么范围的变化?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没有预见性,不能头脑不清醒。

2.过去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和人是社会主义之间的同志关系、平等的关系、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则是消灭了统治与服从、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即按平等的原则进行分配,而在社会主义阶段上又是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的不平等(即承认差别)的关系。我们看到,这样的对人们的在生产关系中地位的意识从根本上来说,它曾经发生过重大的积极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

同时经验也表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这种互助合作关系,也产生了消极的方面和弊端。这就是两个“大锅饭”的弊端。这种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过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工人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而企业又吃国家的大锅饭,产生了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得不“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弊端。这样,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便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可以看到,在生产力没有发展到应有的高度,生产过程社会化没有发展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企业实行过去计划经济下的那种直接或半直接的劳动交换关系,不能不使这种互助合作关系带上一定程度的消极性。这也是实行体制改革,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因。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企业之间的直接的、半直接的劳动交换关系,被市场交换关系所代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它消除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改变了消极被动现象,在市场竞争中激发起各个企业劳动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涵盖了经济生活,在向市场竞争的这种生产关系形式的变化中,在社会意识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相应地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它给人们的意识和社会风习带来了积极的东西,这就是出现了奋发有为、竞相争先的主动精神,勇往直前、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不断变革、刻意向上的创新精神等。这对扫除因长期生活在停滞的封建社会而养成的我国人民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社会风习是完全必要的、大有好处的。这将给我们的民族精神重新带来活力。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必须注意汲取和大力发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意识中带来的积极变化的方面。

不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上还有消极作用方面,这也是必须注意的。

马克思在论商品拜物教时曾经指明,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就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成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这就是说,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经济关系,就在客观上必然会出现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为物与物的关系现象——或者说物化现象,它把人和人的真实关系掩盖起来,使人们产生错觉。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不实行完全的商品交换,但由于仍然存在着变形了的商品货币关系,可以说就还残存在这种物化现象,在人们之中还不能完全消灭商品拜物教现象。由于分配是以货币为媒介物进行的,货币成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于是在一部分人中不免还残存着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我们说它是残存的形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下的关系已经从根本上变了,前者只是还保留着一定的商品货币形式,所以这种拜物教的形式只是残存着的。而实行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换的普遍化,尽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在本质上没有变化,人和人的互助合作关系的根本性质也没有本质的变化,但这种歪曲了人和人的真实关系的虚幻的物化现象,其影响却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增强,有对人和人的真实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发生错觉的可能,从而带来消极的后果。在一些人看来,人际关系变成了单纯商品货币关系,“一切向钱看”,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追逐金钱、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如此,由于市场影响的扩大,一些人把非市场关系也市场关系化,于是权钱交易、贪污贿赂之风滋长蔓衍;流风所及,大大败坏了社会风气,在金钱的利诱下,以至刑事犯罪、恶性治安案件频仍,增大了发案率。这些现象不仅败坏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极大的冲击,并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4.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重作用,我们必须以分析的态度,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方针、措施。

对其积极作用方面,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以发扬,使竞相进取、永远向上的精神、风气在我们民族的意识和精神文化中和其他传统美德一样成为重要组成成分,不断向前发展。

对其消极作用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等手段把揭破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带来的残存的商品拜物教的幻相和人们的错觉,同宣扬人和人的互助合作的真实关系作为宣传教育的中心内容,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变化,社会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本质没有变化,变化了的只是从直接和半直接的交换变成了以市场为媒介的交换及其带来的变化;按劳分配仍然是基本的分配形式,变化了的是打破了两个吃大锅饭的弊端,分配拉开了合理的差距;人和人的关系仍然是互助合作关系,不过变成了通过竞争促进共同向上的互助合作关系,成为竞争、竞赛中的同志的关系。在现阶段,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为了前进而实行的自我完善。

我们现阶段的经济虽然是多种成分的,但公有制仍然是主体,尽管有其他成分存在,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就仍然占据统治形态的关系,从而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正象马克思指出的,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时,才会揭掉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在社会主义的现今阶段尽管它还残存着,以社会主义为基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教育,大大缩小它的消极影响。

5.作为精神文明核心内容的社会意识水平的高下,不是直接由生产力的水平而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它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全可能而且应该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得更好,更为先进。主要问题不取决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态度、方针和实际工作。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