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制约因素及成长机制_城市化水平论文

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和成长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条件论文,产业论文,先导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与制造业能否协调发展,以及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的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通业自身的成长能力和影响力[1]。但如何引导或推动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学界却一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此,本文将着力研究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条件以及它的成长阶段和成长机制等问题。

一、流通先导力与先导性产业

只有在流通先导力不断提升流通业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所谓流通先导力,是指流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能力,它可以通过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对就业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流通先导力是流通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流通先导力包括了流通的导向力、传导力和推动力。其中,流通导向力是指流通指引并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力;流通推动力是指流通推动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力;流通传导力是指流通对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是承接拉力和推力即承接导向力和推动力的力量。流通先导力(Y)的大小取决于导向力(M)、传导力(N)及推动力(L)的大小。即:

Y=M+N+L(1)

流通先导力的大小与其动力和阻力密切相关。本文中,动力是指一切增强流通先导力并促使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力量;阻力是指一切减弱流通先导力并阻碍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力量。流通先导力(Y)与动力(R)和阻力(S)的关系式为:

Y=R-S(2)

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还有一般约束条件Y′和现实约束条件Y″。流通先导力Y的大小,取决于这两部分条件的成熟程度。即:

Y=Y′+Y″(3)

二、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一般约束条件

流通处在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必要条件,但流通业并不天生就是先导性产业。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工业化程度(a)、市场发育水平(b)、产业结构水平(c)、消费水平(d)、城市化水平(e)达到一定程度后,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存在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即:

Y′=y(a,b,c,d,e)(4)

1.工业化水平(a)

本文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主要采用钱纳里的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方法,人均GDP变动范围按照1982年美元计算。

在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水平低(700~1 500美元),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消费层次以及城市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小,流通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流通方式落后,流通效率以及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阶段的流通业地位较低,流通先导力较弱。

在工业化中期,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 500~3 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流通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程度升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升高,价值增值效应越来越大[2],流通业的地位逐步提升,流通先导力逐步增强。

在工业化后期,人均收入达到3 000~5 500美元,经济增长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经济进入以市场为主导、以消费结构升级和企业自主投资为基础的增长阶段,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流通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流通结构、流通环境优化,现代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被广泛采用,流通效率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流通完全改变被动服务于生产的局面,先导力作用强。

2.市场发育水平(b)

在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的市场经济中,流通才能发挥引导生产、指导消费的先导作用。在市场发育初期,市场化水平较低,市场构成、流通主体及业态均较为单一,市场体系混乱,流通先导力弱。在市场发育中期,市场化水平提高,流通主件和业态逐步实现多元化,市场构成由单一的商品市场转化为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以及各种要素市场并行发展[3],商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市场逐步规范,流通先导力逐步加强。在市场发育后期,市场化程度高,一切关系市场化,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通过市场发生关系,产品和生产要素完全在市场自由流通,并通过市场(流通)灵活反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信号系统来引导生产、分配和消费[4],流通先导力强。

3.产业结构水平(c)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产业沿着“农业主导——工业主导——服务业主导”的链条发展。在农业主导时期,服务业的比重很小,先导力很弱;在工业主导时期,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比重约为40%,先导力加强;在服务业主导时期,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0%以上,流通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的先导力得到明显加强。

4.消费水平(d)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流通先导力不断加强。

广东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与45%之间,食品的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家庭设备”和“服务与娱乐”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多。人们的消费从以满足基本生活为主,逐步转向追求环保和安全,满足个性化、时尚化、舒适化消费需求的方向转变;从满足基本购物功能向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这一变化要求流通业向现代化发展,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改变流通力方式,引导并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5.城市化水平(e)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流通业能否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之一。城市化引致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引致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商品流通及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和流通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城市化水平达到中级水平以上(城市化率50%以上)时,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流通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5]。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Y′与a,b,c,d,e正相关,又因为Y与Y′正相关,因此Y与a,b,c,d,e正相关。其中a是Y′增加的核心因素,a的发展将带动b,c,d,e的发展,进而由a,b,c,d,e共同促进Y′的增加,提升流通业的先导地位。

三、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现实约束条件

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现实约束条件一方面来自政府。如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流通体制的改善程度,对流通业的政策引导力度等,这些因素都是可控因素。另一方面来自流通企业(流通主体)本身,如流通企业的竞争力等。

在此假设:(1)现实约束条件全部来自政府和流通企业本身;(2)政府对流通业投资力度、体制改善程度、政策引导力度、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是约束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全部现实条件。设Y″为现实约束条件带来的流通先导力,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体制改善程度、政策引导力度、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分别为h、i、j、k,则有:

Y″=y(h、i、j、k)(5)

根据式(5),正确的政府政策引导(j)能增强推力和拉力;加强政府投资力度(h)能增强推力;体制(i)的改善能为流通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强传导力;而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k)能增强了自身的生存能力,最终增强整个流通业的先导力。相反,如果政府对流通业重视程度不够,流通企业缺乏竞争力,以上现实约束条件就会成为流通业发展为先导性产业的阻力。

四、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成长机制

流通业成长为先导性产业的过程,也是流通先导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方程组中约束方程的因变量变化,来说明流通业是如何一步步地“长大”成先导性产业的。

1.对方程式(4)的分析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a)低,市场发育水平(b)、产业结构水平(c)、消费结构水平(d)、城市化水平(e)都很低,是短缺经济,也是完全的卖方市场,消费者权力小,“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处于完全上风,“流通无用论”占主导地位,流通被动服从生产,流通先导力(Y)弱。

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化水平(a)有所提高,市场发育水平(b)、产业结构水平(d)、消费结构水平(d)、城市化水平(e)都相应发展,逐步告别短缺经济,卖力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权力逐步增大,流通与生产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矛盾逐步激化,流通业的地位有所加强,但仍处于量变阶段,流通依然被动服从于生产,“流通从属论”占主导地位,流通先导力(Y)逐步加强。

在工业化后期,工业化水平(a)较高,市场发育水平(b)、产业结构水平(c)、消费结构水平(d)、城市化水平(e)也都发展到较高水平,经济由资源约束型经济转变为市场约束型经济,由供给约束型经济转变为需求约束型经济,完全告别了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权力整体向上位移,“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压倒“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流通业的地位发生了质变,流通变被动为主动,引导生产,“流通先导论”占主导地位,流通先导力(Y)强。

2.对方程式(5)的分析

流通业要真正成为先导性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推动。

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可能条件尚不成熟。表现在:政府忽视流通业的存在或者将流通边缘化;政府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h)小;政策引导(j)不多;流通体制(i)不畅却不能得到改善等,因此流通业先导力(y)不强,流通业不能成为先导性产业。

在工业化后期,流通业成为先导性的可能条件已经成熟。如政府增大了投资力度(h),加强了政策引导(j),改善了流通体制(i),流通业的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改善,流通体制的改善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流通运行环境等。因而流通先导力(Y)将得到加强,流通将变成真正的先导性产业。

总之,只有当与流通业生存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才有可能。例如,广东东西两翼的部分地市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一阶段,因而其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就缺乏整体产业的成长基础。

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的成长过程可分为起步、初期成长、快速成长和巩固提升四个阶段。流通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均GDP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流通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均GDP情况

根据流通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表现,可以归纳出表1

表1 流通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

阶段 表现和特征

起步业态单一,杂货店和百货店开始出现,商品流通系统比较

散乱,效率低下。

初期成长业态较单一,百货店大发展,中小超市出现,企业规模小、

分散,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效率低下。

快速成长多种业态并存,百货店受到排挤,超市向大型发展,出现

购物中心、专业店、廉价店、邮寄销售以及无人销售方式,

流通业先导作用逐步发挥;流通系统效率提高;国际化、

专业化、市场化、组织化趋势形成。

巩固提升流通业发展趋于成熟,多种业态并存且格局趋于合理,流

通业先导作用明显。

五、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政策选择

要使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就必须从一般约束条件和现实约束条件着手,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有以下几种政策选择。

1.资本推动型。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力度(h)小、流通企业投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加大政府财政扶持,设立专款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环境;为流通企业制订资本运作指南或纲要,引导企业上市与资本运作,以此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流通企业扩张能力,做大做强流通企业。

2.制度推动型。主要是针对流通体制(i)僵滞的问题,改革流通体制,改善运营环境,推动“流通革命”。基本任务就是要建立起强大的支撑整体经济运行和成长的现代流通体系,改造流通基础设施,振兴中小流通企业,推进流通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推动流通制度环境创新、流通管理制度创新和流通组织创新,使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出地位得以确立,先导作用得以发挥。

3.政策推动型。主要是针对政策引导(j)不够、流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提倡振兴中小流通企业。因为中小流通企业是流通业的主体,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实现的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以上,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因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影响了流通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建立商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补充机制,逐年增加投入;应当为改善流通环境、打造平台、提升城市商业整体形象、业态调整升级等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项目提供贷款贴息;应当设立中小流通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合理规划。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金融政策方面,应加大对流通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服务。此外,还要完善土地房管支持政策和规费优惠政策等。

4.市场推动型。主要是针对市场发育水平(b)不高、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制定全国统一的流通政策;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市场信息反馈系统;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等。

标签:;  ;  ;  

流通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制约因素及成长机制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