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几年来,通过和老教师的学习研讨,自己的不断学习,我逐渐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盲目和短视,不再仅仅简单地关注学生短期成绩,而是将初中阶段的数学,看成是学生高中学习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积极践行目标化和精细化教学思路,一切以提高未来学生高考能力为目标,以夯实学生基础学习为着眼点,创新求变,突出特色,注重教学质量、学生接受质量,再通过结果不断修正、改进教学方法,尽量达到稳中求升,稳中求进,最终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目标化教学,引用“关键词”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跟从老师学习做题,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受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目标的启发,我开始逐渐尝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关键词”。每个学期,每个月,每一周都有关键词,达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有效配合。如在初一新生入学时,由于学生还保留有小学不看问题直接给出答案的习惯,对此整个初一上学期都引入关键词“抠字”,培养学生注意审题,简单的两个字学生很容易记住,在做题时就会有意识的认真读题;到初一期末考试时,就很少有学生因为审题不清而丢分了,在初一下学期我重点强调“计算能力 、速度”,在平时做题和训练时,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做题速度,学生也会非常配合,为以后大题量做好准备,初二上学期引入“把定理送回题中”这个关键词培养学生巧妙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初二下学期引入“数学思想,你运用了吗?”引导学生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初三整个学年都引用“我是小小数学家”,学生有了初一初二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初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有些学生在面对最后综合大题的时候,没有耐心与毅力坚持做完,教师再精细备课,精选习题,精要讲课的同时,更需要学生从自己心里认识到坚持的必要性,有了这样的关键词后,学生心理就有了暗示,你追我赶之风蔚然形成,达到了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学习具体的知识时,也会有朗朗上口的关键词为学生学习提供方法和技巧,比如在学习绝对值、等腰三角形时,我引入关键词“分类讨论”,提醒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又如“互余角证全等”“折叠出角平分线”,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引入“找相同,找相反”等等,通过这些关键词的引入将宽泛的数学概念更加具体化、清晰化,学生在学习和做题时找准目标,反复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横纵关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架构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知识点的学习既相互独立,又往往都是互相关联,互为基础。在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形成扎实的闭环知识储备。比如说最短路径问题,实际就是“一条直线同侧两定点,在直线上找一动点”,“一条直线两侧两定点”“两条直线相交内部一定点,在直线上找两动点”等三类问题,像河边饮水问题、台球问题,求最短距离问题,这些都会被广泛应用。然而学生一遇到新题就会束手无策,根据“自主探究,先学一步”的思想指导,我会先让学生去找类似的例子,进行观察比较。还有利用课前5分钟,班级的宣传栏等展示交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本质,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各类问题,又如再证全等和相似时,学生做起来比较难的部分就是利用互余证出相等的角,因此在学习余角时,教师就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在有两个及以上直角的情况下,熟练地找出相等的角,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形成知识链。这样长期坚持培养了学生架构知识体系的能力,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三、创新教与学,倡导快乐数学全面引爆学生学习热情
在充分夯实数学基本理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实现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我开始着手建立快乐数学的概念,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如引导学生把对几何题的解析看成“在图形中旅游”,在求三角形中角的度数时,利用设未知数,等边对等角,外角定理把题中的角都表示出来,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方程就能很快求出结果;又如把对复杂数学的计算看成“有节奏的唱歌”,要做到有快,有慢,一步解决一个问题,从而提高正确率等等,同时每节课我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体会学懂知识的满足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全面引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打造出高效课堂。
四、放平心态,善待学生的错误走进学生心灵
许多时候,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期望学生在自己循循善诱的教育下马上有所改观,于是当堂点名、个别谈话、家长到场,想尽一切办法,但收效甚微。你困惑、你沮丧:我几乎已把心都掏给了他们,可结果却总是令人失望。你想:他们听到的是太多太多的批评与训诫,即使在你认为是富有耐心的教育,其实他也会从中读到“异样”的滋味:你不行,所以我要教育你。事实证明这样的说教是不会产生多少积极作用。因此善待孩子的错误,耐心包容孩子的不足,缺点,等待他们的成长。如我班有一个同学,学习数学比较吃力,老师讲过的知识转眼就忘,我没有选择批评他,在上数学课时积极鼓励他回答问题,课下单独谈话,作业本上激励带有感情的话语,克服自己的急躁心理,充分鼓励孩子的每一丝小小进步,让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路上多一些闪光的回忆和前进的动力。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一定能打造出更高效的数学课堂。
论文作者:刘雅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关键词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基础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