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研究--基于中外银行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外资法人银行在华经营状况研究——基于中外资银行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华论文,经营状况论文,外资银行论文,外资论文,法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综述

在有关外资银行进入的众多实证研究中,除了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动机和影响之外,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之后的效率如何,是否高于东道国的本土银行,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外资银行比本土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强,效率更高;但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情况正好相反,本土银行盈利能力更强,效率更高。例如,Claessens等(2001)利用80个国家的外资银行数据,从利息收入、纳税状况、管理费用、贷款损失准备以及盈利状况5个方面,比较不同国家外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的经营状况,结论是在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的利息收入率、管理费用率、税收支出比率和利润率均低于东道国本土银行的水平,而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外资银行的效率要高于东道国本土银行。Demirgüc-Kunt和Huizingh(1999)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和盈利能力比本土银行高,而在发达国家正相反。

在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也得到了相一致的结论,即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外资银行的利润率和经营效率要高于东道国银行。Naaborg等(2003)研究了中欧以及东欧10个转轨国家市场上的外资银行经营状况,通过比较1995至2000年间ROA、税后利润率、净利息率和成本收入率,结论是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高于本土银行,但二者也有接近的趋势。此外,其他针对某个发展中国家的个案研究也有相同的结论。例如,Barajas等(2000)针对1985年至1998年期间的哥伦比亚,Clarke等(1999)针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阿根廷,Hwang等(2000)针对90年代的韩国,以及吴湧超(2010)针对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等。

然而以上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全部研究的证实,而另一些研究结论与上述结论相反。Deyong和Nolle(1996)以及Berger等(2000)发现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外资银行的效率不如东道国银行高;Nikiel和Opiela(2002)以及Yildirim和Philippatos(2007)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外资银行并不比本土银行效率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不断增多,国内有关外资银行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由于一直以来获得在华外资银行具体经营数据较为困难,国内有关中外资银行经营状况比较的研究较少,并且结论也不一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吴盼文(2005)分别对北京和天津地区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论都是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优势。但以上研究由于只涉及某个地区的银行,而且时间较早,不足以反映当前所有在华外资银行的情况。李春红等(2006)从成本效率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在经营成本控制上并不存在明显优势。黄亮雄等(2010)运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对在我国营运的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进行了效率评价对比,结论是国内银行的效率高于外资银行。

那么,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状况如何,与中资银行相比,是否有更高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呢?自2007年以来,一些外资银行纷纷将组织形式由原来的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并遵守中国银监会的信息披露制度,公布其年度报告,这为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利用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的2011年的年报数据,从盈利能力、收入结构、资本充足状况、贷款质量和流动性五个方面,对中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二、中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比较分析

截至2012年6月30日,我国共有37家外资法人银行。本文选取公布2011年年度报告的外资银行作为样本,共计22家①。同时,本文选取16家上市的中资商业银行与之进行比较分析②。由于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经营规模和状况差异较大,为防止算术平均数所可能造成的偏差,本文选出花旗、渣打、汇丰、东亚四家总资产位于在华外资银行前列的银行(以下简称“四大”外资银行),单独计算其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同时,在16家中资银行的样本中,本文也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结果单独列出。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一)盈利能力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有限,本文选取ROA、ROE和成本收入比三项指标来对中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是净利润与总资产平均余额和净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能够很好地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表中可看出,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的盈利能力远远低于中资上市银行,2011年ROA平均为0.74%,大约是中资银行的2/3左右,ROE平均为7.43%,不到中资银行的1/2,其中,四大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好于外资银行的平均水平,ROA与ROE平均分别为0.88%和11.83%,但还是远低于中资上市商业银行的1.18%和19.21%的平均水平。许多外资银行未能达到银监会对于ROA和ROE的最低标准要求(分别为不低于0.6%和11%)。在公布年报的外资银行中,友利银行、盘谷银行、新韩银行、大华银行、瑞蕙银行和南洋商业银行等9家银行的ROA未达到0.6%,而达到11%的银监会监管标准的银行只有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华一银行等5家。

成本收入比是业务和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从支出管理水平方面考察银行的盈利水平。表中数据显示,2011年外资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平均为51.44%,其中四大外资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略高,为53.61%,大约是中资银行的2倍,也高于45%的监管标准。这反映出外资银行在积极扩张的快速发展时期,投入较大,并难以获得规模效益,从而导致其成本费用过高。

(二)收入结构

利息收入比是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反映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否多元化,是否过分依赖于利差收入。表中数据显示,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利息收入比均超过75%,处在较高水平,其中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最高,平均超过83%,说明存贷款息差收入仍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但相比较而言,外资银行的利息收入比低于中资银行,平均约为75%,其中,四大外资银行在各类型商业银行中利息收入比的平均值最低,说明外资银行在盈利模式多元化方面要稍优于中资银行。

(三)资本状况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反映银行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25.53%)高于中资银行,大约是中资银行的两倍,也远远高于我国银监会对于中小银行10%的监管标准,四大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值较低,平均为13.54%,略高于中资银行的水平。资本充足率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资本充足率反映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够充分,存在闲置资本,从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一些小型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偏高,其中,盘古银行2011年的资本充足率高达77%,企业银行达到57%,反映出这些银行的业务发展还不够充分。

(四)贷款质量

从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0.75%,略低于中资银行0.76%的水平,特别是四大外资银行,其不良贷款率最低,平均仅为0.25%,反映出外资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更具优势。

(五)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主要包括流动性比率、贷存比、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贷存比衡量外资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贷存比为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银监会的监管标准为不超过75%。由于外资银行营业网点较少,吸收存款的能力有限,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外资母行,因此贷存比指标往往较高,有的外资银行超过100%,因此,银监会给出5年的宽限期,要求外资法人银行要在2011年年底之前达到监管标准。各家外资银行为此积极努力,加大吸收存款力度并适度控制贷款增长速度,贷存比指标连续下降。由表中可看出,2011年外资银行的贷存比均值为65%,与中资银行的水平基本相当,全部外资银行均已达标。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在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模式多元化方面要略优于中资银行,但是目前总体上来说,盈利能力较弱,效率较低,部分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还不够充分。

三、原因分析

事实显示,外资银行并没有对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威胁,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资产占比不到2%;另一方面,中资银行通过持续性的体制改革,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逊于本土银行呢?从外资银行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资银行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对中资银行的影响。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国银行在欧美国家市场受到剧烈冲击,在此严峻形势下,许多外资银行对风险控制更加严厉,业务开拓也变得更为谨慎,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品牌效应也大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进出口商是在华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贸易融资是其重要的业务,因金融危机而导致的我国出口下滑也使得此项业务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1.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资银行抓住机遇,信贷资产迅猛增长③。中资银行凭借贷款规模的大幅提升弥补了利差的下降,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其次,国内外经济环境与监管环境的不同造成外资银行水土不服,难以发挥其竞争优势。尽管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产品在国内还是空白,存贷款利率也尚未完全市场化,信用制度还有待完善,这使得外资银行所拥有的风险管控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服务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在华外资银行往往不熟悉也不接受中国市场上的特殊规则和特殊做法,从而流失了一部分当地客户。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也不能完全适应,往往认为中国监管当局在监管当中不能做到与中资银行一视同仁。另外,在转制为法人银行后,75%的贷存比要求也使外资法人银行一时难以适应,在吸纳存款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前提下,为达到监管要求,控制贷款额度的增长自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可选策略之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拓展。

最后,外资银行自身的本土化努力不够。表现在外资银行开拓本土客户不够积极,对中国企业缺乏了解,营业网点及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较少,对客户的吸引力不够,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外资银行应继续积极地推行本土化战略,尽快适应国内的发展环境,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业务,同时加快网点布局,扩大存款基础,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与中资银行一起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收益。

注释:

①2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别为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新韩银行、韩亚银行、韩国友利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信银行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国际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华一银行、华商银行、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永亨银行、大华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外换银行、盘古银行。

②16家上市中资商业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前5家又被列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第6到13家又被列为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③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9.59万亿元,形成反差的则是,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18亿元。

标签:;  ;  ;  ;  ;  ;  ;  ;  

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研究--基于中外银行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