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中心卫生院 316012
关键词: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 临床疗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的不规律以及对自己健康的不重视,逐渐衍生出很多慢性疾病,慢性胃炎就是其中一种,从而更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医在治疗慢性杂病上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思路,笔者整理出慢性胃炎中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诊疗经验以飨读者。
1 病因与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多种胃病中居首位。有学者认为其发病率为 50% ~80%,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慢性胃炎分为三类: 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性胃炎。其发病原因,自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 Mavshal) 和沃伦( War-rtn) 在 1983 年发现胃幽门螺杆菌( Hp) 以来,学者们多认定 Hp 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与患者自身免疫和遗传因素亦有关系) 。更令人关注的是: 临床学家认为该致病菌的感染可使胃癌的发病危险增加了 6 倍。
1.1 病因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要以慢性活动性炎症为主,本证浅表性胃炎常会出现明显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慢性胃炎发病诱因很多,常见有长期、大量饮酒,不合理使用药物,进食过冷、过热、过粗糙或坚硬食物,饮浓茶、咖啡,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导致湿热邪气留恋。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往往不一致。然其表现多有消化不良,如饭后饱胀、暧气、食欲减退、恶心,但呕吐少见,胆汁反流所致者常有明显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严重的萎缩性胃炎有时表现为贫血、消瘦、舌萎缩等。中医临床学界对此病予以高度关注。
中医学对胃的生理,病理功能认识早在《灵枢·玉版》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五藏别论》云: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玉机真藏论五藏者,皆禀于胃气,胃者,五藏之本也。”因此,就十分强调胃的受纳功能,其功能强健,则机体气血的化源充足,反之则化源匮乏,《灵枢·五味》云: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胃的另一重要功能为胃主腐熟,《灵枢·营卫生会》曰: “中焦如沤。”实质上是描绘胃的腐熟水谷的功能犹如浸泡发酵沤物之状将食物消化而变为食糜的过程。
1.2 诊断标准
脾胃湿热证的主症: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脘腹痞满或胀或痛或灼热;③口渴少饮;④食少纳呆;⑤大便溏而不爽或结。次症:①肢体困重;②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③口苦而黏;④恶心、呕吐;⑤脉濡数或弦数。诊断:临床只要具备舌苔黄腻,同时见其余主症 2 个;或同时见其余主症 1 个和次症 2 个;或同时见次症 3 个以上即可诊断。
2 用药原则及治疗
2.1 用药原则 ①湿热交结,湿乃主因。因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故脾虚运化无力,则湿气内停;外湿也喜困脾,而脾为湿困。湿邪既是发病原因,又是病理产物,其性黏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湿邪积久不去,郁而生热,而成湿热交结之证。
②热邪易清,湿邪难除。无形之热易清,而湿性黏腻缠绵,不易祛除。故陈老师认为,湿热胶结之证,当重除湿,湿祛则热易除。③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湿性类水为阴邪,湿邪为病,易伤阳气,其性黏腻重浊,或为寒湿,或为湿热。寒湿之证,治以苦温,因苦能燥湿,温能散寒。然临证所见湿热之证,单用苦寒之品,其效不显,因苦寒药易导致凉遏冰伏,阳气难展。故陈老师认为当于苦寒药中加入苦温之品,乃可显效,因湿为阴邪,非温不化。④忌甘温补气。脾虚不运,湿邪内停,故治湿多用健脾之法。然陈老师认为脾虚虽可生湿,但健脾之药却当慎用,因健脾之药多为甘温之品,甘温能助湿生热,不利于祛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治疗 根据以上原则,陈老师临证在不换金正气散基础上减甘温之甘草、大枣,加入苦寒之黄连,取名“加减不换金正气散”,用于慢性胃炎湿热之证。湿重于热及腹胀则加砂仁、豆蔻;热重于湿则加蒲公英、山栀;便秘加大黄。
主方苍术性温,燥湿运脾,既能燥内湿,又能祛除表湿;厚朴苦温芳香,苦温可以燥湿,芳香能化湿,苍术合厚朴,燥湿运脾功效倍增,共为君药。藿香性温发散,既可祛外在的风寒湿邪,又有化湿和中的作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二者相合,具有解表化湿,和胃止呕之效,共为臣药。
陈皮疏理气机,理气化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生姜辛温祛湿,三者相合共为佐使。诸药相伍,共凑燥湿运脾,和胃化湿,兼以清热之功,适用于湿热阻滞中焦之证。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在服药用量上也应注意,应该用药量少而多次分开服用,每天 3 次,这样既利于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同时也不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
2.3 典型病例 李某,男,38 岁,2012 年 5 月 10 日初诊。自诉近 1 个月胃脘胀满痞塞,食少纳呆,口苦而腻,在外院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西药未见好转,倦怠乏力,便溏。舌红苔黄腻,脉缓。症属脾胃湿热证。治宜清热化湿,和胃运中,方用加减不换金正气散加减:炒苍术 12g,茯苓 12g,炒木香 6g,川朴 12g,陈皮 6g,炒枳壳 12g,川连 6g,藿香 12g,蒲公英 12g,7 剂,水煎服,日服二次,每日 1 剂。二诊:服上药诸症均见好转,大便渐成形,舌红苔黄腻,脉缓。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调治二月余,诸症痊愈。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形成需要胃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很多都是由于患者在胃炎症状出现的初期不够重视或者没有对症服药,久而久之才会使病情恶化为慢性胃炎。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精神愉快,戒烟忌酒,注意日常饮食,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患者发现自身出现胃炎症状的时候,要及时的就医,并谨遵医嘱而不要盲目的服药,以免服用药物不当损伤胃黏膜而引起慢性胃炎,使得病情加重。
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对治疗组患者采取以中药治疗为主,并辅以特效药的治疗方式,使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显著的提高,并且患者在治愈后复发的几率有明显的下降。
3.1中医辨证论治—“淤”: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舌质存在暗沉和瘀斑,胃疼时似针扎且痛处不定,脉象沉弦而细涩,中医论证的病因为瘀滞不通所导致的疼痛,患者病情拖得越久则情况越严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中药治疗要以“治淤”为主,并辅以失笑散制元胡等进行诊治。
3.2中医辨证论治—“虚”: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脉象虚弱并伴有隐隐胃痛等,中医论证其为“虚”,病因为脾脏虚弱以致外邪内阻,进而气血郁滞,最终使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医生在对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的时候,要坚持标本兼顾的原则,寓补于消,增强脾胃功能,从而使患者的气机顺畅,促进患者淤血的畅通,具体的药方为以黄芪为主结合六君子汤,并视患者具体病情适当对药量进行增减,以确保疗效最佳。
参考文献:
[1]李晓玲.中药治疗慢性胃炎56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17).
[2]王小莉,明权,林莹.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
[3]王登林.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2(03).
[4]谢天祐,陈永祥.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甘肃中医.2011(24).
[5]李锋.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03).
[6]李义成,蔡章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80例疗效观察.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10(02).
论文作者:鲍剑涛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湿热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患者论文; 燥湿论文; 脾胃论文; 疗效论文; 中医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