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研究与《人口研究》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二十年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概述
1.1 目的和意义
中国的人口研究来自现实的需要。自7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仅仅20余年,我国已经完成了由较高的生育率到更替水平的较变,步入了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这一令世人瞩目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实践与学科发展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人口学科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的需要也促进了中国的人口学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从稚嫩走向成熟,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在这一过程中,人口学科领域的学者们都可以感觉到,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计划生育的开展,人口科学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人口科学的进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中国的人口研究关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的人口形势和人口研究都处在一个新的发展和转折时期。总结过去,发现问题,展望未来,是世纪之交的重要任务。在过去长达20余年的时间内,我国人口学刊物积累了已发表的大量文献,为进行这项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对中国人口学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专门探讨的文章尚不多见,尤其是对这一历程在认识上缺乏量的概念。为此,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力求对20余年的中国人口研究发展历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描述和归纳。
1.2 人口研究的代表性
本文选取《人口研究》刊物1977-1997 21年中发表的文章作为分析对象。以一本杂志作为中国人口研究发展历程的代表,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这种历程?以下我们简单地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人口研究》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综合性人口学专业杂志,国家级刊物。自1977年创刊以来,《人口研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解决我国的现实人口问题,为人口科学发展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服务,始终以学术研讨作为第一要义,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人口研究发展的历程。
《人口研究》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由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研究、编制和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第一次在规模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在此书1992年9月第一版和1996年8月第二版统计的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中《人口研究》都位居前列。一些著名高校在招收和培养高层次人口学教学和研究人才时,指定《人口研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凡此种种都说明《人口研究》在学术地位上对我们研究中国的人口科学发展历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从内容方面来说,《人口研究》也有较好的代表性。虽然《人口研究》的内容不可能完全代表整个的人口研究发展,但在国内的几份主要的人口研究刊物中,其内容分布比较全面和“平均”,不偏重某一两个专题,因而涵盖面较广,信息来源比较全。同时由于在我国《人口研究》创刊最早,时间跨度最长,其内容与中国人口形势及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密切同步,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历程的描述有较强的说服力。
当然,一本杂志的代表性肯定是有限的,但我们认为通过《人口研究》可从总体上大致地反映出这一历程的变化趋势与不同时期的特点。
2 方法
2.1 资料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人口研究》1977-1997共21年中的1726篇文章为资料,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文献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对于用言语而非用数量表示的文献,用系统、客观地鉴定文献的具体特征的方法,将文献包含的信息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内容分析能够针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个时期内的趋势研究,从事物表面现象入手,发现事物的规律性。我们希望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对已有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时间作者关注的内容的变化,以及同一内容在不同时期上的表现来观察学科发展的历程,从趋势上进行判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本文的内容分析所用到的主要变量有(1)时间(年份);(2)作者数;(3)作者性别;(4)数据来源;(5)数据类型;(6)统计方法;(7)内容涉及地理范围;(8)主要分类等。对每篇文章均就这些变量进行了编码。
在上述变量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文章内容涉及的主题,通过对主题的分析,将重点考察研究领域变化的趋势以及研究内容的变化特点,这是本文内容分析的核心部分。由于存在同一篇文章涉及多个主题的现象,本文采用按文章和主题两种分析单位分别进行分析;对于内容主题分类构成的分析,将使用主题作为分析单位,案例数为2654个;对于其它变量的分析,则以文章作为分析单位,案例数为1726个。
需要说明的是《人口研究》创刊以来经过了几个阶段:(1)1977-1979年是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没有固定的出版日期;1977年发行了3期,1978-1979年各发行了2期;(2)1980-1981年是以季刊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3)1982年到现在是双月刊,每年定期发行6期。因此,《人口研究》每年的文章样本量经历了一个变动过程。1982年前每年度的文章量较小,1982年后每年度的文章量较大而且比较稳定。
关于时间变量,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中国人口态度的迅速变动,研究内容关注的焦点在短时间内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在分析中我们没有像国外类似研究一样采用5年的时间分组,而用1年分组,以求得较为真实细致地反映出变化趋势。使用1年分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1年内的样本量较小,会增加统计结果的随机波动,但对于主要的大类来说,样本量还是能够满足对变化趋势的观察。
2.2 内容主题分类编码方法
内容分析的关键在于对文献内容的分类和编码,这直接关系到分析结论的质量。本文在文献信息转换和编码工作开始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确定研究的分类。我们参考了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西北人口》、《南方人口》、《全国人口期刊篇目索引》、《当代人口》、《人口学与计划生育》、《人口文摘》、《人口科学大辞典》《人口学辞典》、《人口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等国内人口研究方面的分类,同时也参考了一些国外分类:如《人口学词典》(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人口学体系》(瓦连捷伊主编)、《Demography》等刊物以及Nathan Keyfitz(1993)、Jay D.Teachman(1993)等人的分类,初步确定了十多个大致分类。
最后经过综合各种参考分类的结果,并多次征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诸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我们把1726篇文章按其内容讨论的84个主题分成了13大类。基本内容如下:(1)人口理论类,主要包括人口原理、马尔萨斯主义、马克思人口理论、马寅初人口理论、人口转变、适度人口、迁移理论、西方人口理论等主题;(2)人口统计类,主要包括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生育率、死亡率、统计方法、人口规划与预测(含人口前景与战略)、人口数量、人口状况、人口形势等主题;(3)人口政策类,主要包括人口政策和对策;(4)计划生育类,主要包括计划生育管理方法、组织系统、心理、队伍、法制、宣传教育、技术、节育避孕、评价效果、模式等;(5)迁移分布类,主要包括人口迁移、分布、城镇化等;(6)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类,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等;(7)人口与经济类,主要包括劳动力、就业、收入、农业、产业结构、住房城市规划、交通、人口投资、扶贫等;(8)人口与社会类,主要包括婚姻、家庭、妇女问题、人口素质和教育、文化风俗伦理、生育意愿和心理、宗教、性、独生子女、社区等;(9)人口史类,主要包括人口思想史和人口史;(10)人口生物类,主要包括优生、遗传、流行病疾病、生殖健康等;(11)人口生态和资源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人口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内容;(12)人口教育和培训类;(13)其他,主要包括会议综述、人口情报、实用人口等。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主题类别
由于人口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每个大类都可以作一个专题进行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每一大类的趋势及其内部的小类构成变化情况作详细描述,这里只作概要的归纳。对于一些主要大类的变化趋势将在以后专文分析。
表1列出了按主题大类的内容类别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整个21年期间,研究内容涉及的主题数量最多的是人口统计类,反映出人口统计学作为人口学核心部分的重要地位。在其余大类中,比例较高的依次是计划生育、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迁移分布、人口理论等(见图1)。若纵向观察内容分类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口研究内容变化的规律性。虽然就具体年份而言,内容类别的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20余年期间总的变化趋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就变化趋势来说,可以将内容类别大致分为三类:降低、提高和无明显增减趋势,呈波动状态。比例趋于降低的有人口理论、人口统计、人口政策、人口史、教育培训五大类。比例趋于提高的有计划生育、老龄化、人口社会、人口生物、人口生态五个大类。迁移分布和人口经济两个大类自80年代前期大幅度提高以后无明显的增减趋势,基本呈现水平波动状态。
(1)比例趋于降低的类别(见图2)
在比例趋于降低的类别中,趋势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人口统计和人口理论两个大类,这两个类别至80年代前期在内容类别、内容分布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位,到1980年为止二者合计一直占50%以上,可以说是我国人口学科建立之初的两大支柱。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两个类别无论是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数都不断降低。
人口统计类比例的下降最典型地反映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主题在不断增多,学界的注意力从传统的领域不断向新领域转移。这从人口研究开始时期人们关注的类别集中在少数几个,而后来增多到十几个类别可以明确看出。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理论类比例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对人口理论内容的讨论在70年代末相当集中,到80年代初其绝对数量达到高潮;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人口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迅速递减,进入90年代以来几近沉寂。这种变化趋势应引起我们思考。我们认为这反映出几个问题:
我国人口学学科是在实践的迫切需要下开始建立的。在我国人口学学科建立之初,实践提出的首要任务是论证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合理性,中心是围绕为实行计划生育提供理论依据。这种特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理论研究联系实际,为实践、为政府政策服务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可以说是我国人口学学科建立初期的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联系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不能在20年后苛求于我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们。
在完成了一定时期的历史使命之后,人口理论的发展失去了中心,找不到新的“生长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的人口理论内容偏于狭窄。我们所说的人口理论的绝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而其中重中之重又是两种生产理论,人口理论研究主要是解决与中国计划生育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人口理论研究内容的狭窄,无疑是限制其继续发展的原因之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人口理论研究应如何发展?人口理论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另外,随着人口形势的迅速发展,人口研究内容趋于多元化,学界趋于更加关注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剖析,而且不仅是人口学界,整个学术界都存在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倾向,理论研究难于获得资助。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理论研究由热变冷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我们认为,人口理论要继续发展,还有必要对已有的人口理论体系加以清理,即对过去人口理论的一些结论和观点重新认识和澄清,包括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些论述是否完整准确的问题,对以马尔萨斯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人口理论再认识问题,从而为人口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一些人口学者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也许是新的时期人口理论研究发展的一个契机。
其余三个类别保持在较低比例,趋势不如前两类明显。
人口政策类内容数量的变化与我国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的变化、以及国家计划的制定有较密切的关系。从时间来看,直至90年代初期,该类内容一直处于起伏波动状态,自90年代初之后趋于减少。在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初期这三个时间点上,人口政策类内容数量较多,这些变动不是偶然造成的,而都与一定的事件相联系。其中第一个时间点正值中共中央发出《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之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大的变化;第二个时间点出现在中央发出7号文件提出“开小口、堵大口”,政策出现较大调整之后,而且当时正在编制“七五”计划,围绕人口计划的讨论较多;第三个时间点则与第五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同步,而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其对策”,会议引发了关于人口政策的新一轮讨论,而且当时正在编制“八五”计划和2000年人口规划,也促使政策与对策方面的讨论增多。进入90年代以来,借鉴8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保持人口政策的长期稳定已基本形成共识,而现实中人口政策也未再出现大的变化,因此,对这方面的讨论相对减少。
教育培训类在刚开始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当时百废待兴,研究队伍不齐整,急需培养研究人才,学习先进的分析技术以及建立系统完整的教育机构,输送新鲜力量和后备人才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研究队伍稳定、组织机构和系统基本完备以后,这方面的讨论的比例就相对下降。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由于人口史研究对研究者的史学造诣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特定的研究方法,且对于历史资料有很强的依赖性,研究难度较大,周期长,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人数不多,因此人口史类比例不高,但在我国人口学发展初期文章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比例仅次于人口理论和人口统计。随着人们关注的内容增多,尽管一直保持有一定数量,但比例略趋于减少。
(2)比例趋于提高的类别(见图3)
在中国,人们提到人口问题,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类与人口政策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作者特征上均有所不同,其内容主要涉及计划生育的实际工作,其作者主要是计划生育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因此这个类别的变化趋势与人口政策类的趋势基本无关。这个类别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的人口研究始终服务于现实国情的需要是完全相符的。这个类别的数量尽管受到杂志本身的限制,但其比例仍然显示出其重要性。
通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卓著成效,在中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由于中国体制各方面变动等原因,其压力不仅没有变小,相反面临从管理体制和方法以及改变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等人口观念上的转变等现实需要,实际上对计划生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各方面讨论计划生育主题的比例上升也应是情理之中。另外从杂志自身来说,也面临着必须稳定一定的读者群和维持自身生存的现实选择,增加了计划生育征文等形式,也导致其比例一定的增加。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文化习惯,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都受到较大的冲击,社会冲突和矛盾增多,社会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婚姻、家庭和妇女地位等问题相对突出。因此,人口社会方面的主题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且比例在上升。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和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也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认识的深入,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受到重视。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也在不断开拓。因此,老龄化、人口生物、资源环境等研究比例的上升是必然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至迟在80年代早期,一些学者已经就老龄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主要矛盾,并没有形成“热点”,这说明不同时期关注的人口问题焦点在变化,解决问题只能根据现实抓主要矛盾,将人口问题轻重缓急的层次区分开来。
(3)趋势波动起伏的类别(见图4)
迁移分布和人口经济主题比例变动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经济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两者的比例变动反映出其内容受当时现实经济水平和形势的影响。特别是迁移分布更为明显: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经济好转,人口流动不断增多;80年代末经济稍作调整,人口流动立即减少;90年代经济又迅猛增长,人口流动也跟着回升。在其主题比例上我们能明显地观察到这种起伏。
人口研究内容的变化趋势,明显反映出我国人口学的研究领域由窄到宽、研究内容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有些研究领域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基本或完全是空白,随着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些领域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形成新的研究主题。
联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人口研究的内容与当时的现实环境结合相当紧密,体现了科研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为现实服务的特征。这也说明《人口研究》上发表的文章时效性很强。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从分析方法来看(见表2),采用定性方法的文章总体上略多于定量方法,仅高出4个百分点。能够看出人口研究早期,由于各种数据的缺乏和注意力集中于建立人口研究的体系,解决当时的各种认识问题,定性文章要远多于定量文章,而从接近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定量文章开始占有相当比例,一段时间内多于定性文章。进入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先进的分析方法不断介绍和引进到国内以及计算机工具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数据来源不断丰富,以前的数据得到进一步开发,使得定量文章迅速占据主流位置。定量文章比例增大从时间上看都在普查过后的几年内,反映了对普查数据开发和利用的成果(见图5)。
从定量方法的数据来源看(见表3),自从开始使用抽样调查以来,使用抽样调查数据的文章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基本呈上升趋势。因开发普查数据,使得采用普查数据型和交叉使用多种数据来源的定量文章比例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段时间内在所上升,但普查数据,人口统计数据的文章始终只占一定比例。
从数据类型来看,横断面(Cross-sectional)的数据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而只是近两年才出现3篇利用纵向(Logitudinal)数据进行分析的文章。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目前还缺乏纵向调查和数据,这种情况与我国国情有关,因为纵向调查相当昂贵,非一般学术研究机构所能负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以预期纵向调查会逐渐增多,随之还需要解决纵向研究的方法问题。
从文章使用的统计方法来看(见表4),交叉表以其简洁明了最为常用,比例最高。频数的使用也很普遍。如果我们把频数,交叉表和指标作为基本方法,向后依次排出相关分析、生命表、数理模型、多元统计作为一个统计方法从低到高的次序的话,可以看出,文章使用高级统计方法的并不多,其中生命表的应用最多。目前,多元统计的应用有上升趋势。如果进一步考察多元统计方法使用情况可以看出Logistic回归和多元回归应用最多,其次为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但总的说来数量也有限,至于应用风险模型和线性结构方程(Lisrel)等更高级的方法的文章则更是凤毛麟角。可以看出高级统计方法的应用是我们应该加强的方面。当然这一方面跟通晓这些方法的人为数尚不多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这些方法对数据上有更高的要求有关。这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并逐步改进和提高。
3.3 主题数量
从文章主题数分布情况看(见表5),一篇文章只讨论一个主题的文章占多数;其次是两个主题的文章。但综合涉及两个主题以上的文章来看,则占大多数。这可能与人口研究的研究对象有关,由于人口问题更多的是许多社会问题综合的直接表现,使得谈人口问题时就要涉及其它社会现象。
3.4 作者数与作者性别
从作者情况看(见表6),一篇文章一个作者的占绝大多数。在人口研究伊始,集体创作上有相当比重,可以说人口学的创建与发展,与当初集体合作努力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多个作者的文章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一个作者的文章比例在迅速下降。这主要是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对人口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者个人的时间和知识以及精力都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学术上的分工和合作在不断增加。另外90年代以来,4人以上集体创作比例上升也很快,这主要与人口学研究不断面向实际,不断接受课题项目而共同发表学术成果有关。
在人口研究者的群体中,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女性作者的比例处于一种增加趋势。与男性相比,无论单个作者还是多个作者,女性有更高的比例集中在人口与社会的主题上,尤其是多个女性合写一篇文章中的比例更高。女性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于婚姻、家庭以及妇女地位等与自身发展相关的话题。另外在人口生物内容中,女性比例也比男性高。这可能与作者职业有关,在社会医学中女性较多。
在统计方法应用上,女性在定性研究的文章比例低于男性;在定量研究中,在使用交互表上,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在多元统计方法中,女性比例也比男性比例高;这主要是由于在应用多元统计方法的文章中多跟疾病和医学有关,这又是其职业以女性为主造成的。
3.5 文章范围
从文章关注的地区范围看(见表7),以我国人口现象的研究为主,体现了人口研究为我国现实服务的特点,但从人口研究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它国家人口问题的研究,特别是早期恢复人口研究时更是大量关注国际人口状况,介绍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中国人口研究的飞速发展与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密切相关。这也与当时联合国的援助以及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有关。
单独对少数民族内容的研究一直保持着一定比例,有一些下降的趋势可能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等专门刊物发行有关。对港澳台的研究似乎与政治形势关系比较密切。
4 讨论
4.1 趋势展望
如同今天人们描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先富后老,而中国的老龄化形势是未富先老一样,西方人口研究的发展是一个长时间的相对平缓自然的过程,许多问题解决也似乎是水到渠成,而中国人口研究的发展从建国以来却一波三折,始终在形势的左右下有着特殊的人为背景,和中国的人口变动一样大落大起。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大相径庭。短短20余年,中国已经从高生育率国家很快步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计划生育成绩举世瞩目。中国的人口研究也迅速从幼稚走向成熟。前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罗伊女士(Krishna Roy)曾生动地形容中国人口研究进展之快就像电影中放的快镜头一样。
从人口研究发展过程来看,如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一样,我国的起步较晚,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成绩优势,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能够认清自己的定位,就要敏锐地把握人口研究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我国人口发展的研究历程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以下趋势:
(1)人口研究的内容趋于多元化,研究者关注的侧面和焦点越来越多。首先人口研究不等于计划生育研究,其内容更广泛,但计划生育问题的研究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人口变量自身的关系的研究即纯人口学的研究在减少(不是说不重要),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人口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纯理论研究的份量会加重,这将是我国人口科学发展的基石。罗伊女士(Roy,1995)在论及21世纪人口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将面临的挑战时,提到了国际社会聚集在开罗并承诺努力去解决的全世界三个最重要的人口问题是:人口造成的环境危机、家庭福利和妇女权益。因此,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的研究会进一步增多,这是全球的共同趋势。
(2)人口研究对研究者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作者始终会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多从合作的比例会有所上升。由于研究内容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于研究的要求。一方面研究者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研究中的分工与合作将越来越多。合作一方面表现为研究者深入实践与基层单位和个人的合作;另一方面表现为跨学科领域的交流和配合,相互补充。
(3)学术研究视野将逐步扩大,人口研究关注的地区范围也会有所变化。我国目前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这是实际需要,另外也受资金等条件限制。但从长期来看,关注国外的研究情况,尤其是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是势所必然。
(4)数据来源、类型和方法技术上的变化。普查数据为人口研究提供一个数量基准,人口统计数据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但人口研究将更广泛地应用抽样调查来源的数据。考虑到人口事件的连续性,纵向调查数据更受研究者的青睐,相应的高级统计方法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4.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人口研究》作为众多人口研究学术刊物中的一种,其内容难以囊括全部的研究。我们知道任何学科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分类,由于人口学学科具有的边缘性和交叉性特点,更加大了本文分类的难度。受分类的局限性,以及受文章提供线索的限制,本文研究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受到刊物本身提供的信息的影响,我们根据姓名或对人口学界的了解,对作者进行了性别判断。由于绝大多数可辨别,其他少数中应用中国人命名的传统习惯进行了判断,极少数从姓名上无法辨别的归入女性。
4.3 几点建议
(1)扩大样本规模。本文只选取了《人口研究》杂志作为研究对象,扩大样本规模,选取更多有代表性的人口学学术刊物将能够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文章结论的说服力;
(2)学术刊物的规范化。学术交流的阵地,首先应该自身统一思想和认识,确定通用的分类标准,使用恰当的关键词,提供准确有用的研究背景信息。这有待于整个人口学界的共同努力;
(3)人口研究信息的现代化。这主要针对目前人口研究工作的查询、研究、交流以及信息的存贮而言。具体形式应体现为网格建设和电子刊物的发展以及外文刊物的发行。这不仅有利于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而且能够有利于人人、人文直接交流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