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2001年在中国发表的10篇论文_散文论文

清单:2001年在中国发表的10篇论文_散文论文

盘点:2001年中国的10部散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以为,凡创作主体直接将个性、情怀、观点等,以散体文句真实、自由而又艺术地表 达出来,就是散文。接近散文,就是接近真实、真诚、真情与真思。面对散文而离开现实的 自我,与心灵无关,打马虎眼、故弄玄虚甚至言不由衷,那是罪过。不同的创作主体与群体 ,对散文又有不同的艺术理解与把握,这是很自然的。对于文学或散文而言,时间空间只有 相对的人文意义(自然意义就微乎其微了),心间(一切创作主体与文本中的灵魂世界或意象 宇宙。足可与时间、空间鼎足而立的一间。物理学或其它自然科学的盲区,人文学术或文学 的奥妙所在)才是绝对的与永恒的。“2001年中国的10部散文”,这就像什么奖项,随便找 一个借口就可以授予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与2001年沾边的散文现象大概就能说一说吧。当然 是有些意义的,无论正面还是反面。如是,有了下面只言片语的评说。

一、《行者无疆》 余秋雨 著

余秋雨作为散文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不少奇迹:前四部集子《文化苦旅》、《山居 笔记》、《霜冷长河》与《千年一叹》,无不充满苦涩、冷峻、悲辛与批判,但掀起了知识 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一波又一波的阅读浪潮,且被不法分子疯狂盗版;他对民族与知识群体的 反思,激起知识界对他的反思,来来去去的文章与书籍闹腾得不亦乐乎;走遍华夏河山,又 在战争、土匪、盗贼的枪林弹雨中冒险去了中东、中亚与南亚,又跋涉了整个欧洲,以一个 文化苦行者和苦思者的身份,所行之路远远超过了司马迁与徐霞客,华文创作界似无出其右 者。这是学者之幸,也是散文之幸。《行者无疆》作为一部学人游记,一个学者散文文本, 其迷人的理性、丰厚的学识、富有张力的艺术,是2001年最值得关注的散文作品之一。说是 游记,自然山水写得很少,有也只是契机与跳板,他所关心的还是欧洲的人,人中的知识分 子,知识分子的精英,精英创造的文化及其凝聚或溃散的精神,欧洲、世界的兴衰和中华文 化的前途。他坚韧的意志与深远的思考都来自他的文化良知、文化道义与文化责任,为了这 个,他不惜收回自己封笔的诺言。有许多篇章,如果不是戏剧及艺术研究专家,不是思想史 的探索者,不在文化的多个领域作深层发掘,那是无法提笔更无法展开的。但余氏的学者散 文,读起来一点也不艰涩、枯燥和沉闷,他漂亮的文笔掩藏着多个层次的艺术张力:文明与 蒙昧、野蛮裹卷在一起又搏斗在一起;东西文化的互融、互斥与互信互疑;欧洲文明自身的 衰落兴替;理性的思辨与感性的描述或迷人的议论与精美的笔法等等,足以做到雅俗共赏且 津津有味。有一点需要作者自我警惕的是,太注重精神等级,瞧不起平民文化。那样,知识 精英的生存将失去根基。

二、《独语天涯》 刘再复 著

刘再复最早是作为学者、一个鲁迅专家出现在中国文坛的。他的骨里血里流注着鲁迅的精 神,而不少散文诗中也长满了狐疑的“野草”与刀戟般的杂感。他将在海外的十余年说成是 “第二人生”,除了学术思维与表达,还创作了系列散文“漂流手记”,《独语天涯》是其 中的第四部。这是一种体裁上借用泰戈尔散文诗、尼采片段式的哲学箴言,话语方式受到何 其芳《画梦录》“独语”的启发,真实、自由、天马行空、唯我独尊也唯我独在的心灵札记 。这些长则不过半页,短则止于二行的心间游历,其“沉思之核”就是“叩问‘人群’的真 实,质疑‘多数’的权威,鞭挞暴力的游戏和各种时髦的假象”,最终就是要找回真我,“ 还原自己”,并为此而纵情高歌。他不愧是“童心说”建构者李卓吾的同乡,在“童心是比 知识更有力量的力量”的呼声中,他一面确认自己此在的心灵境界,对中外的先驱者顶礼; 一面又露出若干年前冬季里的冻疮——身上的与心上的。他写道:“那时候,我哪里是人, 完全是冬天,完全是冰寒雪冻,暴虐暴躁的冬天:僵冷的面孔,僵冷的心,僵冷的语言”, “我记得自己是蒙昧到极点的乌合之众的一个分子。”这种自嘲到自挞的自省,才是一个学 者作家至为宝贵的。彻底放弃虚伪与罪孽,童心才会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的确,“独语” 在自我语言的势力中摧毁了“语言暴力”,也放弃了“语言遮蔽”。但从艺术的丰富性而言 ,《野草》般的神秘感与私人象征,似用得太少,这种文体需要语言的曲折。

三、《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范曾 著

以前只读过一篇《和她共赴天涯》,为画家的苦难与真情所动。其实,范曾直写爱情仅此 一篇而已,其它写哲学、写环保、写家世、写风、写酒、写诗人,而将大量笔墨,付予了画 史、画论、画家与画品。成就最高的,乃抒情叙事和谈画论艺之作。范氏幼承庭训,又受正 规教育,虽以画为业,然中国传统哲学、诗文涉猎甚广,对用笔之道,犹有心会。打通了书 、画、诗、文四径,自成一园一景。所作倡导“赋体散文”,于文藻华彩、排比骈俪之中, 又织入深浓的情思与一己个性,加上他苦难的历程和对人文世界的关怀,真可说是文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兼备情理。但范氏以说理为主的篇章如《大美不言》、《沙尘,我奉上永 恒的诅咒》与《警世钟》等,常有文意抵牾、逻辑不周之病,且文词需重修之处尚多。该书 特约编辑、范氏门生崔自默在《跋》中说:“先生之散文……大散文也,非寻常散文也…… 蕴含非常之难度与绝对之高度,绝难与外人道也。”怕有些过于尊师了吧?读范氏散文,磅 礴酣畅自信之余,也颇感文气不纯,而《与收藏家语》则让人有滚汗之感。自称《广陵散》 为“巨作”,而“自此本人作品藏家竞相购赏,不在话下”;又借世有伪作,说“而今凡有 自来水处皆卖署名范曾赝品”;登峰造极者在谓自己“至不惑之年,心珠豁朗,运斤挥毫, 颇觉神助。所谓天人合一,非徒托空言。”范曾崇尚老庄淡泊虚静之境,但如此狂而妄,傲 而肆,“美”而言,文本人格前后殊不统一,需再久诵神契老庄多年才是。

四、《橘子不要哭》 李碧华 著

这本散文是“李碧华作品集”的第五卷,十足地表现了香港框框杂文(或曰专栏杂文,杂而 有文之意)的特色:文化心态生态都自由,敢说、敢哭、敢笑、敢骂,几乎是怎么想就怎么 写,怎么写就怎么样发表;题材无大无小无巨无细,切近家国更切近港岛与自身;篇幅短小 ,三四五百字左右,可谓微型或袖珍散文;采用消息的断裂行文法,即时、即兴,飘忽,但 可能形成文本系列或系统。李碧华善于在小小的框框里将一种感觉无限地放大,譬如《空白 》说:“有没有试过,某日,疲累地入睡,忽地惊醒,不知道身在何方?什么时候?我是谁? 短暂失忆,一片空白。空白得像——生完孩子或堕胎后的子宫……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化界 ……哥尔夫球场寂寞的洞……两个女同志的生殖器……”等等等等。还有《橘子不要哭》, 或满手的泪,或一桌的血,“没有一回,它不是默默地表达了一份伤痛。”此类文本仿佛抒 情小品。更多是将两性人生经验,尤其是女性人生经验挖出来,角度细微得令人吃惊,那样 人性化,像随笔。她也关心政治,国民劣根性也着力去暴露,这些又都是颇富战斗力的讽刺 杂文。李氏专栏颇具匪气,或如她说“有点火,有点邪,有点坏”,读起来痛快淋漓。当然 ,李氏专栏不是香港最好的,即使女性作家中也不是,灵动和抒情太少,叙议也展不开拳脚 ,后者虽不是她的错。

五、《梁晓声散文》 梁晓声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推出一套中青年小说家的散文选集,其余9部为《马原散文》、《林 白散文》、《苏童散文》、《莫言散文》、《方方散文》、《格非散文》、《铁凝散文》、 《毕淑敏散文》和《朱苏进散文》。选梁氏一册作短评,是因为我以前读过他的《九五随想 录》,没有说什么话。作者是小说家,他用小说思维写的一组《喷壶》、《一根钉子》、《 一盆面》、《老屋的残骸》、《达丽之死》等,真实的故事中藏有意象与象征,又警策有力 ,为该书最佳。梁氏不忘民间立场,散文中不掩性情,说理的愿望也很强烈,《倘我为马》 、《羞于说真话》等可见文心与人心。不过,他多数的论说辩锋闪亮,知识与思考却无系统 ,有知识性错误,有时也逻辑混乱,这正是非学者散文家的一个短处。《九五随想录》中曾 有一篇《〈廊桥遗梦〉:中国性爱启示录》,搞创作的学者绝不会说那是啰嗦、臆测又毫 无根据的推论。上面的9部散文我也翻了一翻,总的感觉是,这许多年,小说家的散文从情 感、知识、理性直到文体,突破不大,有的人还真不会写散文。

六、《晚清的魅力》 夏晓虹 著

我的《两岸四地百年散文纵横论》,曾将散文作家分成学者与非学者散文家两大群体。又 以为自梁启超至今,学者散文成就最为显著。余秋雨、刘再复是学者,夏晓虹也是,且为一 流学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但翻读《晚清的魅力》,颇令我失望。倘作为学 术短论或杂著,就其专业兴趣、知识功底、游学阅历、学术见解及严谨态度等,均有可取处 。不幸该书以随笔体裁出版,又专收一辑有关情事的“散文”,“这样也许更符合百花文艺 出版社的出书宗旨”(《后记》),迫使读者以散文之眼、文学之心去领略《晚清的魅力》。 可惜,该书的文学性极其渺茫,努力寻找,才在《奠基石与自由钟》的某个段落里搜捕到一 些散文的影子,其余文通字顺而已。学者散文,除了学问、理性、承担,还要有情感、想象 与文采,也就是感性成分。倘什么也没有,不如不写;倘只有学问,没有文学,就不要美其 名曰散文。该书代序为陈平原所作,一样索然寡味。有知识见地,无生命感动。陈氏近年出 版散文著述多部,真把他大好的学术时光浪荡了。学者散文数年来大行其道,而伪作、冒作 、劣作也不断问世,作者与出版者都应慎重才是。

七、《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散文杂文》

以2001年的时间谈论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和这本获奖作品选集,想来不会出错。这是目前 中国文学的最高奖励,可谓万众瞩目又众说纷纭,这是真的,因为做得不规矩。第一届的“ 散文杂文奖”,头名赫然授予一个根本不知杂文为何物的行政领导,叫中国文心一惊。这届 的“理论评论奖”,得票最多的竟是陈涌的《“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评价》,一篇鼓吹“矫 枉过正”,为左倾路线招魂,结构有严重缺陷的论文。鲁迅看了,必气结无语。“散文杂文 奖”比上届说得过去一些,依次有李国文《大雅村言》、余秋雨《山居笔记》、朱铁志《精 神的归宿》、徐光耀《昨夜西风凋碧树》和《张抗抗散文》五部。李文有危言,主张学陶渊 明隐而不说,以求善终。但他的“学者化”相当出色,将叙事、随笔、杂文糅为一体,博识 尖锐。余文当之无愧。朱文、张文不痛不痒,亦可有可无。徐文真实、恳切,有历史文献价 值,但作为可久读的散文、流传的文学,还远远不够。

八、《风中的院门》 刘亮程 著

《风中的院门》来自《一个人的村庄》,一样的视角、一样的题材、一样的风格。当代中 国的作家,各种西方现代派花枪耍尽了;城市化、知识化、人文化姿态已到烂熟,刘亮程很 朴实、很农民性地把他的村庄从散文里搬出来,且是大西北、天山北部几乎被人遗忘的村庄 ,一批读者就嚯嚯叫了。这不奇怪,荣誉、商品、油滑、现代等等的膨胀,文学尤其是 散文的乡土之美,没有了或遗忘了。当年鲁迅、萧红、沈从文、师陀等早这么干了,刘亮程 沿着这条路,走出了自己的一行脚印。沙漠里黄土中的院门风们树们草们狗们孩子们父亲们 乡亲们,很原生很动感很风俗很白描很少年化又以物观物地写出来,在寂寥与坚执中有淳朴 、 善良、隐忍、认命和抗争。但我不知道,从生活到生活,感觉到感觉,刘亮程到底能走多远 。这本书里已有重复、平乏和毫无意味的东西,作者应该清醒一些。因为他说,“我生活, 说出我生活的全部感觉。这就是我的文学。”他称黑狗作师傅,叫母鸡为老师,而他说许多 作家“有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知识、勤奋、文字表达都到家了,却最终没写出半部像 样的东西。”反教育、反学识大概不能过头。其实,理论是生活的另一种声音,心灵的另一 个出口,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抛却了,文学与生命都不圆满。

九、《新媒体散文》 王义军 主编

王义军策划、主编的《新媒体散文》,由东部卷《精致的耳朵》、西部卷《怀念的回音》 、南部卷《致命的吸引》、北部卷《迷失的花园》和中部卷《城里的月光》五部组成。这套 富有创意的选集,给2001年的中国散文界带来新的兴奋。“新媒体散文”,到底是一种什么 样的散文呢?编者没有一个字的阐说,很显然,这是从散文载体角度概括而成的散文类型, 在以前,似乎只有广播散文和电视散文用了相同的分类方法。“新媒体散文”应该包容更广 ,除了广播、电视散文,大概还有一部分非专业文学杂志、非文学副刊的报纸散文,而最重 要的,是多年来出现在新传媒——互联网上的散文。后者聚集了更多的散文青年,在更自由 的时间和空间里,不需要经过什么权威、机关审查,可以放胆或很少顾忌地敞开心间的话语 ,速度那样快捷,传播那样广远,为散文心灵的现实寻找、碰撞与交流提供了最现代也最有 力的方式。它的毛病之一,像电视广播制品一样,不易随手翻阅,也不易保存。就像框框杂 文通过一种角度逼近散文,新媒体散文 则通过另一角度逼近散文。现在编成套书,让网中人和网外人都可发现这散文的特别:更生 活化,也更加个人化,更随心所欲,也更加轻松自得,等等。但说实话,许多文本太乏味了 ,如未烧开的一杯水,倒掉了更安全。

十、《逸芳散文》 汪逸芳 著

散文指向自心或自身的时候,是随笔或抒情小品;将人与自然融化,是游记;指向社会或 众心的时候,那可能就是杂文、叙事小品或报告文学之类。汪逸芳并不是那种沉入小女子心 态,一心只写“私房书”的女作家,但可惜的是,写社会众生相的那些文本是她最失败的, 原因是她还未能进入时代与人性的底里。写文人、美人与山水园林的那些,有女性之柔与历 史之思,《山外青山楼外楼》一篇,文字简深而情韵婉在,确有散文艺术之趣。不过总观其 文,触物临境的感觉不错,而爬罗剔抉的理性不足,更谈不上有系统的文化哲学思考。我想 ,这恐怕是一大批学无专攻的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王旭烽说得对,“好的散文并非是没 有闲笔的”(该书代序),汪逸芳的散文虽不坏,但她不会用闲笔,那种说开去云里雾里,收 回来见山见水的功夫。这需要丰富的知识,悠游的心态和驾驭文字的力量。她的散文句法与 调子多数像进行曲,老是往上飘,这就单调而缺乏沉逸了。

标签:;  ;  ;  ;  ;  ;  ;  ;  

清单:2001年在中国发表的10篇论文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